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乡”形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绵延不绝、历史弥新的主题。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丰富的人生阅历及“返身观照”的作家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通过对王先生作品“原乡”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现代的本质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9,(1):37-39
本文就席慕蓉散文中鲜明的对"原乡"的三重构建进行论述。1989年前台湾当局禁止公教人员前往大陆探亲,席慕蓉只能依据图文、话语、物件等对"原乡"进行建构,表达她远离故土的乡情乡愁。解禁后席慕蓉回到故乡开始追寻和书写蒙古民族与草原文化,并对"原乡"进行解构。而在本世纪初,随着草原生态的"异化"与变迁,席慕蓉对"原乡"进行了重构,并进行着呼唤保护生态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坐在宽巷子的家庭露天茶馆敲字,昨晚“音乐房子”的酒精在头脑中继续挥发,舌头的知觉因为中午的麻辣面条彻底丧失。两块钱一杯的素茶,一个下午的空闲,这个感觉似乎“很感都”。用四川话说就叫“好安逸”“好巴适”。难怪在成都待了五年的杜甫感慨:“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90年代散文的主体人格形象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作为直接抒写主体感受的艺术,其主要特点是主体感受的形象表现。90年代的散文的主体人格形象主要表现为真诚及个性的回归、“自我”的核心地位、超越“自我”的本质意义以及对主体人格形象的审美趋向的求索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游记散文中奇特形象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重在分析柳宗元游记散文中奇特形象的运用及其含意,进而阐释其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盖茨比作为悲剧人物,体现了一种与英雄伟人相同的悲剧原则。虽然他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他走向毁灭,但是通过他的悲剧,不仅可以看到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光辉以及酿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倾注在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8.
台湾的现代散文可追溯到1925年,取得了显著的文学成就。其题材较为广泛,大致可分为写大陆、写台湾、写海外三类,代表性作家有赖和、张我军、张拓芜、郑明女利、琦君、尹雪曼、梁实秋、陈若曦、王鼎钧、林语堂、余光中等。散文创作的繁荣是与台湾散文理论的建设与促进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汉园三诗人”之一的李广田,将其早年诗歌创作中的寂寞情感和“秋天”意象融入了后来的散文中。寂寞感成为其创作心境的情绪基调和关键词。并且根据表现内容与寂寞感类型的不同,作家创造性地实现了诗歌、小说对散文文体的交叉渗透来加以最适宜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庄子》散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又着意塑造出一系列丑恶的形象,并把他们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酷烈而残忍的君主,卑污龌龊的暴发户与没有礼仪廉耻的“儒”等等。庄子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出色创造,不仅丰富了《庄子》的人物画廊,也因其搞超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手法,对叙事学的发展产生悠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可用“一点二论”说来描述建国初期的形象特征论.“一点”即“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这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核心基点.其中“图画”暗示了形象的方式手段,即文学中的“图画”是借助语言建构而成的.而“人生”二字则点明了形象的目的.因此,形象由语言建构而成、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这“二论”又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形象是人生的图画”.而这亦是建国初形象特征论的大体概貌.而且,通过“一点二论”说的描述可看出建国初形象特征论如何对文学形象进行政治化的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面的丑恶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作为客观对象,其本质是丑恶的,让人厌恶的;但作为艺术典型却是成功的、美的、值的欣赏的。中学生由于审美能力的欠缺,往往会将现实的丑与艺术的美混淆起来,因此本文试从现实丑与艺术审美的区别及高中教材中“丑”形象的分类审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电视散文"印象中国"在题材、意旨上和文化散文相同,都对中国的地域文化作出描画和刻写;电视传媒艺术手段的特殊性使"印象中国"对文化散文在创作手段和行文方式、审美追求上有很多新的拓展,为文化散文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散文的鉴赏与评价,要求考生以审美的眼光来阅读,对作品“写得怎么样”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它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鉴赏散文的过程,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厂博的阅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腱康的审美情趣。因此,高考对散文鉴赏的测试,可以说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检测。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散文、旧体诗以及日记,与古代的文人雅士的诗文一起,参与了闽都(福州)形象的构建。他饱览福建地方史志,对闽都福州的历史变迁,发展脉络把握十分清晰;他具体而细致地描写福州风光、尤其是福州的形制风貌,三面环山,中流一水,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等特点;他推崇闽学,景仰闽都人才荟萃,风雅不绝;他赞赏并陶醉于闽都之美女、美食、美味。  相似文献   

16.
孙绍振的散文理论一如他独特的文艺美学、幽默理论,富于原创性、独特性.是独树一帜的.他从一贯坚守的文学性出发,依据其"文学形象三雏结构理论",倾力于散文审美形式的建构.通过散文与诗、小说的比较,在大量经典性、代表性文本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梳理散文审美规范,对当下散文现象给予科学的命名与分类,拓展了散文研究的领域与视野,并对许多散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做出精当分析.凡此种种,对于促进散文创作与研究,规范散文的"失范"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丑形象”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丑形象文本”进行美学探索,对于挖掘语文教学的审美内涵、拓宽语文审美教育的渠道以及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就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类型、特性和审美本质进行探讨,以期对它的基本审美特征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8.
正确选用题材是散创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得怎样,直接影响到作写作意图的表达,影响着散的质量。秦牧的散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值得人们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19.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探索,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于是,哲理散文成为当下中学生习作中颇受欢迎而采撷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0.
散文是散而有序,散中有聚。散文的散,随便一些,松动一些。散文的序,是散文在材料组织次序上的要求,散文在组织材料次序上的要求。如何做到写作中的形散神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