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歇后语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之一。它的传统研究多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歇后语的前面部分是突显的、容易被感知的背景,是后面部分的认知参照点,而后面部分是图形。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通过背景来激活图形,从而实现对歇后语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意象、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诗学、美学对二者在诗歌创作、欣赏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机制往往仅作印象式的"顿悟"分析。从人类普遍认知主义原则出发的认知诗学研究为解释诗歌意象意境具体生发机制提供了新路径。以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入手解释其中的主次意象明晰过程、依依惜别的意境感知过程,从而为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提供有益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试从日常生活中,诸如成语式谐音广告、汉语诗词、标语、习语、短信息等汉语的语言形式和现象的角度出发,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对其产生的逆反化现象进行认知方面的简要探讨和分析,为我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对汉语文字魅力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文还对图形-背景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提供了新的佐证和视角。  相似文献   

4.
角色-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以突显原则为基础.后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分析文学作品.大量的场景描写是哈代《还乡》中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论文从背景-图形的视角对《还乡》中的一些场景描写进行分析,为读者对作品的意境、氛围的理解和感知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王瑞彪 《海外英语》2013,(4X):132-133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可以被用来阐释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不同语言现象。近年来,图形-背景理论已被应用于翻译实践。该文通过实例分析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简单句、英语复合句和英语长句的汉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阐释了图形-背景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姚月齐 《英语广场》2023,(13):46-49
图形—背景理论将人们感知焦点视为图形,将焦点以外的部分视作背景。本文以该理论为基础,对因英语词汇中因为同音词、谐音词或者一词多义现象而产生的双关语进行分析,从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个方面对双关语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是从心理学领域借鉴到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被用来进行句法研究,特别是介词的研究。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在其专著《走向认知语义学》中对图形-背景理论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以Frankel,H.H.和弘征、熊治祁、汪榕培对《木兰辞》的英译文为研究材料,针对《木兰辞》中的经典意象,进行相应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对《木兰辞》经典意象认知识解的不同,汪译和Frankel译在翻译时对图形-背景-后景的突显侧重不同,汪译侧重突显图形而Frankel译侧重突显后景对图形的修饰。基于此,《木兰辞》经典意象的翻译在语言层面如词汇、句法和视角均有不同的体现。与原文意象相比,汪译具有更大的忠实度。  相似文献   

9.
小学诗词教学如何调整,方能提升学生阅读诗词的质量与数量?关于诗词的阅读指导,可由诵读切入,先展示诗词韵律美;再基于感知诗意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诗词形象美;然后以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意境美;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诗词群组阅读",让学生畅享诗词之美。引领小小学童开展古诗词阅读,首先应注重诗词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10.
图形—背景理论可较好地解释诗歌意境凸显背后的认知因素。本文从词类、句式、语篇三个维度探讨唐代边塞诗歌中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及诗歌中意境得以凸显的成因。词类方面,动词和形容词在图形的凸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句式方面,问句、条件句及感叹句体现出图形—背景关系;语篇方面,唐代边塞诗歌诗篇前部分描写景色,形成语篇上的背景,并将重心放在诗篇末尾,突出语篇上的图形。图形—背景理论在诗歌意境凸显上有较强的解释力,是诗人谋篇布局的重要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写景诗是各种语篇中艺术性较高的一种,本文通过对写景诗的语篇特点及其认知基础的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理论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写景诗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剖析。研究表明,写景诗通过图形和背景的转移和变换来给读者呈现变换的写景画面。  相似文献   

12.
铁凝长篇小说《笨花》从史诗品格、风俗画等多方面着笔改变了她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一种新的视角关注着历史风云变化下的"世俗烟火",挖掘人性中的大美,关注人民的内在道德和智慧完成了她在艺术和思想上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认知观,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再后来被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同时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确定“背景“和“目标“是主客观结合的结果,但最终以主观为准.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对英语分裂句(it-clefts)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对双关语的研究多是从修辞学、文体学、语义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图形一背景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后,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解释了认知的突显心理机制,认知主体不同、角度不同、从背景中被激活的图形也不同。文章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拓展了对双关语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5.
图形—背景理论解读英语中动结构的语义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娟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5):153-15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语义基础,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中动结构及其相应的被动语态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两种句型结构虽都表达了被动意义,但由于某种原因1)即使图形相同,充当的角色也不同;2)背景不同,凸显程度及其所起作用亦不同;3)后景的凸显程度也不同这三种情形而导致两种句型结构的语义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张毅 《海外英语》2012,(5):176-177
Metonymy is not only regarded as a figure of speech,but also an important cognitive instrument of human beings.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etonymies in Li Bai’s poems.Metonymy can make the language vivid and reflect poet’s mode of know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This paper proposes five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on of metonymy in Li Bai’s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 tics.  相似文献   

17.
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学者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在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下对苏轼离别词中的自然意象进行解析。在释读过程中,通过组合、完善、扩展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对苏轼代表作——沁园春进行在线构建,由此证明概念整合理论有助于理解苏轼离别词中的自然意象,从而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18.
语篇视点与认知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前人的研究,以《约翰·安德森,我的爱》为例,采用语篇视点和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隐喻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对它进行认知解读,探讨语篇视点与认知诗学的关系。研究认为,视点也属于认知诗学的研究领域,它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视点理论对英语诗歌文本的分析。视点为丰富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为英语诗歌赏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