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李鹏 《科学与文化》2011,(11):24-24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探险家之一——马可·波罗可能是一个“骗子”。日前,英国媒体引述意大利一组考古学家的调查结果称:“事实上,马可·波罗从来没有真正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后简称《游记》)只是道听途说的汇集。”  相似文献   

2.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可·波罗是13世纪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旅行家和商人,据称其17岁时开始随父亲和叔叔游历世界,曾在中国生活17年,受到元朝忽必烈可汗的接见;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当时富饶中国的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甚至成为中国和意大利两国自古以来友好交流的见证。近日,美剧巨制《马可·波罗》又掀起了一股"马可·波罗"热。其实,国内外历史学界对"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如何成书"的争论从未停息过。马可·波罗,这位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因为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而为全世界的人民所熟知。他在游记中对元朝时中国社会状况绘声绘色的描述,在当时的欧洲引起巨大轰动,书中对中国"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夸张说法,更是激起西方人对东方神秘大国的无限憧憬。然而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是否就足以证明马可·波罗一定来过中国?书中所描绘的景象是他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马可·波罗留给世人的是真相还是弥天大谎?这些历史都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始终徘徊于否定与肯定之间,争论如同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3.
社科文摘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纪行》记载:我国元朝皇帝进食时,为了不让献食者的气息触及食物,导致自己染病,命令为自己献食的侍臣“皆用绢巾掩口鼻,使其气息不致触及食物”。“绢巾”便是今日口罩的雏形。可见早在600多年前的元朝,宫廷里就开始使用有讲卫生功能的口罩了。 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研究证明,病人伤口的感染,同细菌在空气  相似文献   

4.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6):52-53
口罩何时在中国出现?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在中国生活17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直到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中外学界对"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多有争论,学者各抒己见,未有定论。我们暂且不管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传世巨作《马可·波罗游记》是在描写元朝时的中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马可·波罗游记》中,我们看到的是元朝在中国史书中无法体现的另一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中国元朝。初到元大都的震撼1275年,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背负着教皇赋予的神圣使命,历经3年半艰辛的长途跋  相似文献   

6.
1997年,英国学者戴维·塞尔本的译著《光明之城》出版,原书是关于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纳在中国泉州(刺桐城)一段难忘生活经历的记载.这段大约半年的异国生活,时间是从 1271 年 8 月 25 日持续到1272年2月24日(南宋咸淳年间).该书甫一问世,就在西方学界引起轰动,一场手稿真伪之争颇为热闹.1998年3月,由当时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王连茂等人整理的中文版在《泉州晚报·海外版》连载,笔者当时是编辑部负责人,可以确认这是国内最早翻译并发表的《光明之城》原书内容.随后,《马可·波罗游记》研究专家杨志玖等人也撰文,认为《光明之城》不是伪书.1999年2月,戴维·塞尔本应邀来到泉州,做了《我与光明之城》的学术报告.有趣的是,他在参观泉州湾宋代古船陈列馆时惊喜地发现,另一部同样引发过争议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中国海船"内舱有十三所,互以厚板隔之"以防止船身渗水导致其沉没的记叙,竟然在这艘1974年出土的宋代古船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话语播撒“东方”问题重释 从历史上看,现代化是从五百年前开始的。而五百年前后,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化”或“东化”。 事实表明,中国文化为西方的启蒙精神和人文环境提供了可贵的文化资源。更早一些的西方人像马可·波罗,非常赞赏并学习中国文化。四百多年前,意大利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作者门多萨描绘了几近完美的中国形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描述过我国元代20万蒙古骑兵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蒙古骑兵曾携带过一种奶粉食品。  相似文献   

9.
最近,路虎汽车发布了一条新的广告,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有一种基因DRD47R,被称为发现基因,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具备,它使人拥有更多的好奇心去发现新的领域。马可·波罗、哥伦布都具有这种基因,你可能也是。”
  这段煽情的话语,配上看不懂的基因字母,瞬间让晦涩的术语变成了希望的代码,让每一个观众都对发现基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对自己是否具备该基因更是深深介怀。马可·波罗最早游历神秘的东方国度,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们中有多少人曾梦想过环游世界,曾梦想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基因很可能是我们与这些不朽伟人之间不多的相似之处,很可能是我们前行方向上必不可少的助力,而它却又如此神秘。发现的开始,难道不该从揭下它的神秘面纱开始吗?  相似文献   

10.
正说到意大利最典型最普通的食物,恐怕不少人会脱口而出:比萨饼(或译披萨)。有人甚至说比萨饼是意大利的国粹,是意大利食品的代名词。比萨饼历史久其实比萨饼就是意大利馅饼。中国人笑话意大利人时喜欢这么说:大约马可·波罗偷学中国馅饼只学了一半,没有学会怎么合上,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传说,马可·波罗喜欢中国北方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以后一直想再次品尝。有次聚会,他给厨师绘声绘色地讲起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杭州以美丽的西湖山水名闻于世,元朝日寸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其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华贵之城”。“钱塘自古繁华”,杭州经济发达,深厚的文化及历史底蕴赋予了杭州独特的魅力,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方风水宝地的勃发,更是使杭州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其中,西湖创意谷园区,是不可忽略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创意杭州”的新名片。  相似文献   

12.
“口罩”也是中国人的杰作王心喜当世界惊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防病防寒的口罩,最早也是中国祖先发明的。它同样可以让我们引以自豪。早在公元1275年的元朝初叶,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就看到当时中...  相似文献   

13.
正1275~1292年的17年间,意大利威尼斯的年轻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大约700多年后,一批批贫穷困厄的中国温州人先后来到威尼斯南部不远的普拉托谋生。此地位于亚平宁半岛中西部,距文艺复兴之城佛罗伦萨十多千米。与当年手持教皇的手信  相似文献   

14.
云南的西双版纳,象妙龄的少女亭亭玉立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就连足迹遍布三迤之地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我国明代的杨升庵、徐霞客,也没有能够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昔日“谈虎变色”的“瘴疠之区”,如  相似文献   

15.
王吴军 《知识窗》2011,(9):60-60
在古代,“哥”的意思不仅仅是指兄长。《旧唐书·王琚传》中记载道:“(唐)玄宗泣日:‘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这里唐玄宗的“四哥”是唐睿宗,他足唐玄宗的老爸,而唐玄宗却称他为“四哥”,可见,在当时父亲是可以称“哥”的。还有,在记载唐玄宗的儿子李琰的《棣王琰传》中写道:“(李琰说)惟三哥辨其无罪。”这里李琰所说的“三哥”,是他的老爸唐玄宗,这是以“哥”来称呼其父。古代学者顾宁人认为,君父之尊,而呼之为“哥”,名之不正,言之不顺,莫甚于此。  相似文献   

16.
黄小平 《知识窗》2011,(9):61-61
那是他人生的黑暗时期。他在自寻短见时被人解救。救他的人了解他的境遇后.把他带到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说:“你用手掂量掂量,黑暗有重量吗?”“没有。”自寻短见的人回答。“黑暗没有重量,但当你人生处于黑暗的时期.又为什么会被它压垮呢?”自寻短见的人寻思起来。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九中学七年级学生陈彦伯是这样一个男孩:他有一副好嗓子,一首《风中奇缘》可以与“西单女孩”媲美;他爱好音乐,能用单簧管吹奏《加沃特》,欢快的旋律让人忍不住想合着节拍手舞足蹈;他还有一双灵巧的手,能让一堆散乱的零件变身为造型各异、活灵活现的机器人;他兴趣广泛,乒乓球、空竹、轮滑样样精通.  相似文献   

18.
说起当今风靡于世的比萨饼,竟起源于一张小饼。 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从一个小摊贩那里买了一个馅饼吃了,那是产于中国北方的一种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马可波罗还对那个葱油馅饼的味道念念不忘。为了能够再次吃到葱油馅饼,马可·波罗找到一位厨师,他将葱油馅饼的味道与形状向厨师描述一番后明确地表示,希望对方能够将这种饼制作出来。  相似文献   

19.
自从马可·波罗等探险者讲述在沙漠中听到奇怪声音的故事后,人们就一直在探索这种声音到底是如何发出的。这种声音在10千米以外就可以听到,像战鼓或者低速飞行的喷气式飞机的声音,甚至像管风琴,声音强度可以达到105分贝。后来人们了解到,这种声音是沙丘的崩塌发出的,那么所有沙  相似文献   

20.
“见贤思齐“语出孔子《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良的人,便想自己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良的人,便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像他那样的缺点。”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自我人格修养,培训人们的谦虚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