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系统分析古浪县境内长城的基本概况、病害机理、病害形式,提出基于地基砌筑加固和注浆加固还原的保护措施和建议,对古浪县乃至整个甘肃境内长城遗存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全国的长城分布来看,山西拥有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址,属于长城资源较多的省份之一,以山地、贫困地区为主要分布区。从山西境内长城分布的地理区域和旅游资源等因素入手,充分挖掘长城的边塞文化、军事遗存、农牧发展和贸易往来等历史元素,凝练爱国主义、民族融合主题,通过长城板块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打造,推动长城沿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发展,力争使山西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地。  相似文献   

3.
长城蜿蜒连绵,宛如一条巨龙,浩浩荡荡,东起辽东半岛西至西北戈壁,横穿中国的北方大地。她象征着源远流长,自力更生,顽强不息的中华精神,具有无与伦比的崇高美。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拥有大量的长城遗址与长城文化资源。明代作为甘肃地区修建长城的重要时代之一,很多明代文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歌咏长城的诗歌,诗人们的生活境遇和社会实践的差异,长城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识也不相同。本研究摘选了部分明代甘肃长城体裁的诗歌,试分析其情感表达与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背景材料】2006年2月24日,在国家文物局的安排下,来自河北、甘肃、辽宁等11个省份的46名文物专家、学者齐聚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长城保护工程启动工作会议,这标志着中国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知识链接】历史学科:修建与维护长城的史实、长城抗战、国歌。政治学科: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辩证发展地看问题、国家职能、长城精神。地理学科:长城的地理位置、景观特色、气候、资源。【综合演练】1.长城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启动中国长城保护工程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具体体现。()①社会公共服务②文化建设③政治统治④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万里长城,早已名播海内外,全世界公认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雄伟的建筑,不光是现行地图上所绘的那样东西一条线,而是好几条。从战国、秦、汉到明朝,有过好几次大规模的修筑,而秦、汉、明三大长城的西部起点,均在今甘肃境内。秦长城,笔者已写过两篇调查(《甘肃境内的秦长城遗迹调查及考证》,见《亚洲文明》第1期,《陇上秦长城调查之二》,见《西北师院学报》1984年增刊《敦煌学研究》第1期)无需重述。甘肃境内的汉长城,经过这几年的调查,其来龙去脉,也已基本摸清,现据勘察实况,扼要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长城,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文化遗迹,古往今来多少人对它进行了种种描述和评论。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它不单纯是一座绵延万里的世界著名的古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某种精神。正确地认识长城,在今天也具有政治的、文化的和思想教育的意义。而《河殇》关于长城的评价中所包含的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非科学观点,则给人以错误的思想导向,其影响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对《河殇》的长城观进行认真的剖析和严肃的批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概括.长城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情感、理想和追求的象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理应为文化自信的提升贡献力量.新时代下,长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现实情况有待改善,要充分汲取长城文化的力量,将其融入文化自信研学体系,强化长城文化的学理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深入挖掘长城文化资源,推动长城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长城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平堡镇地处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业往来的中心。千百年来,这片土地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混居之地,形成了集军事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于一体的边塞文化景观。边关古镇新平堡境内的长城、军堡,城里的街巷、商铺、民居已成为当代新平堡地方社会文化体系构建的一种符号象征,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料而为今天的社会所重新定义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准确而有效的对外宣传至关重要.甘肃旅游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吸引更多游客来甘肃旅游.选取纪录片《远方的家之长城内外》和《走遍中国——美丽中国湿地行》为语料,在操纵论视角下,从意识形态、诗学...  相似文献   

10.
正德育离不开实施载体,底蕴丰厚的地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最佳平台。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最壮美的一段,滦平县巴克什营中心小学就坐落在金山岭脚下。自2011年开始,我校实施以"弘扬长城文化、培树长城精神"为主题的系列"长城德育"活动,拓宽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构建了以"长城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德育。雄伟的长城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团结的象征。金山岭长城历史悠久,建筑艺术独特,是中国长城文化的代表。其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有效  相似文献   

11.
战国魏长城暨在甘肃庆阳遗址的考察张耀民战国魏长城,即战国时,魏国在其西部边境,与秦和与戎接界之处,所筑的“界秦”、“界戎”的长城。此大半在今陕西、少部在今甘肃庆阳,南北向的长城,至今说法不尽一致。特别是在今甘肃庆阳地区内的过境战国魏长城,更是很少有人...  相似文献   

12.
长城     
<正>长城,这是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以蜿蜒万里和气魄雄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城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长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修筑长城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防御匈奴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  相似文献   

13.
西戎文化是以陇山周围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文化。据学术界专家学者就目前考古资料研究表明,可将宁夏(固原地区为主),甘肃庆阳、秦安等地发现的青铜文化统称之为西戎文化,以与鄂尔多斯地区的“先匈奴文化”相区别。西戎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强大民族,在西周晚期以后便形成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并先后与周、秦抗衡。固原彭堡于家庄墓地和杨郎马庄墓地以及西吉陈阳川、彭阳草庙等墓地的发掘,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西戎文化遗存的内涵。固原境内,尤其是固原于家庄、马庄,西吉陈阳川,彭阳草庙等地及本地区境内先后出土的青铜器、兵器、车马饰件等青铜文化,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看,还是从其分布的地域看,都与春秋时期的“西戎八国”关系密切,地域当为今甘肃之陇南及陇西诸县,岐、梁山以北陇东诸地,兼及陕西北部、宁夏南部。这些地区,大都有类似于家庄青铜文化遗址的发现。因此,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固原彭堡于家庄、杨郎马庄,西吉陈阳川,彭阳  相似文献   

14.
辽宁古长城及其旅游开发靳颖辽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辽宁是各军事集团互相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军事战争不断,为阻止敌方的进攻修筑了大量防御设施,长城就是其中最大的防御工事,至今在辽宁境内还有古长城的遗迹。一、辽宁古长城我国长城的修筑始...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秦皇岛市桥梁小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始创于1957年,地域内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为学校的发展构筑了厚实的底蕴.一千三百余名师生继承和发扬"忠诚、坚韧、勤劳、进取"的长城精神,积极开展彰显长城教育特色的课程创设实践.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深度开发活动课程,让长城文化进课程、进课堂,利用...  相似文献   

16.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的重大文化工程,“文化”的主体是人民,“公园”的主人是人民。目前公布的五个国家文化公园中,长城是唯一不可沿其行进的线性文化遗产,现有保护和展示方式有限。基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法规条例和现状、问题,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意见,建议在修建复合廊道体系的总体思路下,优先进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步道系统建设,打造连接人民与文物和文化遗产本体的通道,让游客“走近”长城,增强实地感知和历史体味,探索新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相似文献   

17.
大同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现存的大量古长城遗迹无论从修筑历史还是从地理分布的广度都说明了大同是名副其实的长城文化博物馆。城堡、城墙、碑刻、寺庙等设计精巧雕刻精美,艺术价值颇高。本文主要从长城文化的起源角度,重点探寻大同长城文化的主要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甘肃境内秦文化遗存颇为丰富,拟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侧重,追溯和探讨了甘肃省内秦文化遗存的特点及其考古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涉及秦汉长城地理景观的文学作品,而迈克·克朗的“文学空间”则为秦汉长城文学作品的地理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这一理论的解读下,处于大一统政治环境的秦汉长城在文学地理景观上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文学作品也对长城空间进行了一定的反映。它们在长城本体描绘上形成了文化历史重写本,塑造了“离家——期望归家——归家无期”的空间结构,同时,长城生活的描写也体现出明显的矛盾性。总的来说,相较于分裂时期而言,对秦汉这种统一王朝的长城文学地理景观的研究更有价值,而且这对于长城本身的研究亦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建国以来甘肃生态环境的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生态环境恶化客观地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因子的共同作用。但是建国50年来,甘肃生态环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恶化速度加快。与此相联系,各种自然灾害明显加重,仅1995年造成的损失高达41亿元人民币产在甘肃贫困人口中,因生态环境恶化所致占据相当数量。所以生态环境问题已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息息相关。认真研究建国以来甘肃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和规律,反思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这种变化中的影响,对于搞好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一、甘肃境内大面积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