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禁不止,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它与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传媒界的"四大公害".虚假新闻的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2.
何村 《新闻记者》2006,(2):30-31
一《新闻记者》连续5年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  相似文献   

3.
虚假新闻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虚假新闻传播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网络虚假新闻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假新闻出现的成因有商家有意识的商业炒作、某些网站不负责任地一味猎奇、草根网民的网络流言、网络记者和编辑不遵守职业操守等,本文据此提出治理网络虚假新闻的对策,包括要切实完善相关政策规范,用法规来"封杀"造假者,加大造假新闻的媒体问责制,强化对编辑、记者的管理,提高其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加强网络新闻业界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客观、全面、公正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是对编辑、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根本性要求。  相似文献   

6.
虚假新闻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志强 《东南传播》2010,(5):157-159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获得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近年来虚假新闻却频频出现在报刊及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这其中,不少重大虚假新闻居然出现在一些权威媒体上,让人目瞪口呆。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违背新闻的基本理念,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本文试图从虚假新闻的现状、成因展开分析,并提出问题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网络新闻也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新闻形式。在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新闻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网上防不胜防的虚假新闻。在《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竟有六条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网络媒体,而十大假新闻都无一例外地在网上广为传播。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何虚假新闻在网上“长盛不衰”呢?究其主要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8.
王新 《新闻前哨》2006,(12):7-9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传媒界和其他行业一样,都在收获丰硕的果实。然而,虚假新闻的频频出现,令媒体蒙羞。虚假新闻以巨大的反作用,销蚀着媒体的公信力。虚假新闻的产生,除了社会的诱因外,媒体自身的疏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坚持的基本原则,要求新闻从业者客观描述事物、报道事实真相,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然而近年来,虚假新闻现象常有发生、屡禁不止,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新闻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对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法律责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虚假新闻社会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 《新闻前哨》2006,(11):6-8
虚假新闻是国内外传媒界的痼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的打假活动,从1947年《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算起,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禁而不绝。在党的新闻事业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反对虚假新闻的运动,一次是在20世纪40年代下半叶,在我党领导的解放区;一次是在80年代初,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之后的拨乱反正时期。21世纪初,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进的过程中,鱼龙混杂,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媒体刊播的假新闻也成了灾。近年来造成很坏影响的虚假新闻包括:“女记与‘狼’共穴61天”、“中国啤酒甲醛风波”、“郑州百余男女持械群殴警察鸣枪示警八次”等,有的无中生有,有的千奇百怪,令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11.
佘家金 《传媒》2002,(10):34-34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客观真实地对受众者所关心的事件进行报道是一个记者的最根本的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记者的良心所在。但是,近年来,新闻界自己制造的一些假新闻频频出现,不仅欺骗群众,也极大地损害了新闻界的声誉,影响了我党的新闻宣传事业。 笔者分析假新闻出台大致有三种原因。 一是不深入采访,只道听途说。2001年11月,国内某著名媒体刊登了一条题为《中国19岁的女学  相似文献   

12.
胡小龙  宋敏 《河北广播》2007,(5):46-46,48
前段时间,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再次敲响了警钟。这再次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说到假新闻的泛滥,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新闻教育。因为新闻教育是源头,是基础。  相似文献   

13.
姚娟 《新闻窗》2011,(5):22-22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陆定一对新闻下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尽管很多学者对新闻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肯定事实是新闻的根基。因此,新闻要忠于事实,真实性是新闻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虚假新闻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在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也出现在我们的不同媒体上。这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当前,新闻界正通过“三项学习教育“这股东风,决心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向虚假新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新闻之道,在于求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客观真实,材料可靠确凿,是新闻最起码的品格:然而,在目前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违背新闻真实性的现象,如何解决新闻失实和虚假报道的问题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之一。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笔者就存在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因及对策谈点看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新 《新闻前哨》2007,(2):14-16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假新闻,泼杂志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包括小孩被肢解加上生姜等调料煮熟等等荒诞假闻榜上有名,过去的一年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假新闻满天飞,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受众就会上当受骗。由此可见:虚假新闻谬传之远。贻害之烈,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7.
于都 《军事记者》2005,(8):11-11
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广大新闻工作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用真实生动的笔触反映现实生活,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受众、感动了社会。但也有一些虚假新闻报道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给新闻工作造成了很大危害,它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如果受众总是以怀疑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社会、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被新闻界视为毒瘤的虚假新闻却不时见诸各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呈现出传播途径多元化、快速化的特点。虚假新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而且降低了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公信力,损害新闻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治理虚假新闻迫在眉睫。本文试从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以进一步增强新闻从业人员对虚假新闻的认识,预防和减少虚假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阿仁图 《新闻窗》2014,(1):4-14
14年来,每到年底评选当年的虚假新闻已经成为《新闻记者》的一项例行工作,虽然偶尔也会遭遇一些不同程度的诘问、挑刺、不解,甚至谩骂、官司,但我们坚信这种旨在提高新闻专业素养而进行的批评和探讨.有其毋庸置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抛开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暂且不说,目前虚假新闻、低俗新闻让人如鲠在喉,忍不住要问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