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7,(11):28-29
李:周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曾下放到咸宁“五七”干校,过去曾接受过我的采访。刚才,他又向您介绍了向阳湖的历史,有众多向阳湖文化名人,我也自然想到您父亲——广大读者所景仰的老舍先生。他是“文革”之初中国作家舍身殉难的第一人,当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如果没投太平湖,后来也会下放到向阳湖吧?  相似文献   

2.
臧克家     
诗坛泰斗———臧克家于10月8日已过99岁生日,现向100岁进发。而臧老关爱襄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事迹,在襄阳传为佳话。自1995年以来,诗人臧克家年老体弱,一直在病中,现在只好闭门谢客,安养身体。不久前,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开展增补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内容时,写信给臧克家并赠送给臧老《襄阳革命史》、《襄阳革命史大事记》两本襄阳地方党史和1940年臧克家在襄阳发表的《新生代的孩子群》的诗篇。臧克家收到书信后非常激动,他对抗日战争期间在襄阳从事文化宣传活动记忆犹新。他与夫人郑曼一起认真地阅读,并把书中的错误之处指正出来。郑曼…  相似文献   

3.
李城外来查找"五七"干校档案资料。他递上名片。名片白底,蓝字,若干头衔:中共咸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协委员会委员、咸宁市作协执行主席、咸宁学院兼职教授。名片另一面: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李城外会长,“李城外”三个字是手书的。“五七”干校档案在文革档案之中。开始,大家有几...  相似文献   

4.
李:陈老,您已经80高龄了,最近刚在协和做手术,出院不久,就千里迢迢来到向阳湖寻访咸宁干校旧址,令人感动! 陈:我在北京一向拒绝记者上门,今天旧地重游,可以说是“自投罗网”.看样子不得不破例接受你这咸宁人的采访!  相似文献   

5.
李:张先生.自1995年咸宁组织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以来.得到了京城文化名流的积极响应.也受到媒体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尤其是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7位新闻出版界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文化部和湖北省领导重视并支持成宁地区文化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6.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11,(12):32-33
李:孙老师,几年前我在《新文学史料》上读过你的文章,你回忆在向阳湖的往事,十分精彩。上次寄了你一套《向阳湖文化丛书》,其中《向阳湖纪事》收入了你的文章,谢谢你的支持。我今天来,是想听你再多谈一点。  相似文献   

7.
口述者:周巍峙   采访人:李城外   时间:1995年9月17日   地点:北京朝内大街203号   [口述者简介]周巍峙,1916年生,江苏东台人.著名作曲家,中国文联主席,曾任文化部代部长、党组书记,代表作《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十里长街送总理》等.   ……  相似文献   

8.
口述者:周巍峙 采访人:李城外 时间:1995年9月17日 地点:北京朝内大街203号 [口述者简介]周巍峙,1916年生,江苏东台人.著名作曲家,中国文联主席,曾任文化部代部长、党组书记,代表作《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十里长街送总理》等.  相似文献   

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这时起,陆续出版了一批期刊,它们是:《新华月报》(主编及编辑[下同]胡愈之、楼适夷等、王子野、臧克家、李庶、金敏之、翟健雄、郑曼、刘金绪等)  相似文献   

10.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6,(12):30-31
口述者:史树青夏枚云 采访人:李城外 时间:1996年5月11日 地点: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宿舍 口述者简介:史树青,1922年生,汉族,河北乐亭人.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现任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主要著作有《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书画鉴真》等.夏枚云,史树青夫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相似文献   

11.
口述者:金玲陈虹 采访人:李城外 时间:2003年11月23日 地点:江苏省南京市萨家湾41号楼3-1203 口述者简介:金玲,1918年生,江西九江人.陈白尘夫人.原《人民文学》编辑,退休干部.陈虹,1948年生,江苏淮阴人.陈白尘长女.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编著出版有陈白尘纪传--《自有岁寒心》和《舞台与讲台》等.  相似文献   

12.
李:请周老谈谈在干校的经历和对我们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的看法。周:我在你们咸宁干校的经历很简单,69年下去,72年回北京治病,不久被专案组逼迫回咸宁。73年再返北京,就留下没有回干校。李:您在干校属哪个连队?周:一大队四连,属文化部政治部。我和司徒慧敏、马彦祥、唐瑜都是“中央专案组”审查的对象,管得很严。在干校,其他人可以自由活动,我们却不行。有几个月出外看病,都要有人“跟着”。司徒种菜,马彦祥养猪,我和唐瑜放鸭子。看管我们的虽然本身不是坏人,但受大气候的高压,对待我们这四个人(我们自嘲是“新四条汉子”)相当糟糕,几乎所有…  相似文献   

13.
李:金先生,我最近又从《史学家自述》中读到您的文章,便来和您联系。听说您在咸宁干校的经历比较特殊,今天冒昧打扰,请多包涵。金:没关系,欢迎你。向阳湖文化人作家、艺术家不少,治史的不多。我近日正为中央起草文件,完全身不由己.今天不知明天忙什么。你大老远赶到这里,实在辛苦,  相似文献   

14.
李:杨先生,我听说你下放向阳湖"五七"干校时,才27岁,是中国作家协会所在五连中最年轻的一位。杨:是呵,1969年9月,当时,文化部咸宁干校的文化人最为集中,而我们五连作协的名人最多,知名度也最高。  相似文献   

15.
口述者简介:杨静远,女。1923年生,湖南长沙人。著名翻译家。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硕士。历任中央出版署编译局、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编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译协二届理事。译作有《马克思传》、《马克思恩格斯传》(合译),《勃朗特姐妹研究》等,著有《炼人学校》、《咸宁干校一千天》、《让庐日记》等。  相似文献   

16.
干校惊雷     
我有一篇《反二簧与狱神爷》,那文中写到我在湖北咸宁县“向阳湖干校”的后期情景,是每夜(凌晨)四点钟即起来,披星戴月,涉水登堤,去守护“菜地”(古湖边沿淤地种菜之处).其实从无一人盗过菜果(如西红柿),若真有之,我这“缚鸡”之力岂能斗得了护得住?此“象征性”锻炼考验而已也.  相似文献   

17.
李:屠岸先生,我在您新出版的《生正逢时——屠岸自述》一书中得知,您曾下放天津静海团泊洼“五七”干校。它也是文化部办的干校,不少人从成宁向阳湖“转学”到了这里,如张光年、郭小川等名家。  相似文献   

18.
佟韦 《湖北档案》2012,(2):34-35
李:佟老,不好意思,劳您大驾,亲自上门来接受采访。佟:没什么,家里装修,现暂住朋友家,不方便。我是很怀念向阳湖的。李:向阳湖的文化人都渐渐老了。请谈谈您在干校的往事。佟:干校的集体生活一生忘不了!我跟爱人何锐是分两批去的,1969年秋我孩子才满月,  相似文献   

19.
口述者:胡海珠采访人:李城外时间:1998年12月14日地点:北京电影制片厂生活区9-1-101口述者简介:胡海珠,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侯金镜夫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室主任,著有话剧《妯娌俩》、《夫妻团员》,短篇小说《朝着太阳出来的那  相似文献   

20.
口述者:胡海珠 采访人:李城外 时间:1998年12月14日 地点:北京电影制片厂生活区9—1—101 口述者简介:胡海珠,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侯金镜夫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室主任,著有话剧《妯娌俩》、《夫妻团员》,短篇小说《朝着太阳出来的那边走》、《光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