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司马迁以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历史价值观记载了中国古代纷繁的历史事件,在伟大著作《史记》中绘制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因作者与著作中的悲剧人物之间有着类似的经历与命运,因面记叙时对笔下的悲剧人物深含同情。《史记》在客观地揭示历史悲剧人物命运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悲世情怀式的美学韵致。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以独到的政治眼光和历史价值观记载了中国古代纷繁的历史事件,在伟大著作《史记》中绘制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因作者与著作中的悲剧人物之间有着类似的经历与命运,因面记叙时对笔下的悲剧人物深含同情.《史记》在客观地揭示历史悲剧人物命运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悲世情怀式的美学韵致.  相似文献   

3.
自从"悲剧"概念传入中国以来,悲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宗教信仰、时代背景、民族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古典悲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题材来源上,古希腊悲剧的题材由最初的酒神颂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尤其是荷马史诗,很少取材于当代重大历史事件,而中国古典悲剧的题材来源相对广泛;在悲剧人物上,西方古典悲剧的悲剧人物基本为出身名门贵族的男性英雄人物,而中国古典悲剧的悲剧人物多为地位低下的柔弱女子;在结构设计上,西方古典悲剧多采用"回溯法",而中国式悲剧多采用"直叙法"。而《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可视为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作者描写的社会百态展示出了一幅生动的人情小说画卷,反映了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历史积淀。本文从《红楼梦》作品悲剧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作家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艺术悲剧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挖掘其悲剧发展的本质根源,从而深刻地把握《红楼梦》的悲剧命运和人物真相。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学巨著《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气势磅礴、内容宏深、思想前卫、人物丰富,它开启了我国纪传体史学,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同时,它又具有浓厚的悲剧情调和沉郁的悲剧意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剧气氛,悲剧艺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部历史遗产和文学遗产,3000~年社会各个阶层的历史人物,尤其是悲剧人物,被刻画的个性鲜明。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种,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让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成为现代人的一面镜子,警示和提醒着现代人,不要重蹈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7.
由于司马迁处于逻辑性思维高度发达的时代,因此《史记》中据实而录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渗透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认真反思.《史记》记载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成为一类高度的典型;它所展示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则因其体现了社会的本质和生活的必然而不断在历史上重演、复现.《史记》提出了大量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人生命题,因而它超越了实录的历史和形象的文学而步入了哲学的境界,呈现出象征主义色彩.司马迁记载历史人物时在实录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清醒的选择,这体现了《史记》象征主义的自觉意识.同时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悲剧主题体会尤深,这就使《史记》的象征主义具有了悲剧色彩.《史记》象征主义的方法学价值正是在记叙和观照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8.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是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试验课本(第一册)中选用的一篇文言文。《史记》是悲剧英雄的画廊,《史记·项羽本纪》笼罩着浓烈的悲剧气氛,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群像中的典型,《垓下之围》再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悲壮氛围,是项羽这一典型悲剧人物历史生涯的最后一幕。在这一幕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令人心灵震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的《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后20世纪30年代极少数对《红楼梦》悲剧问题再次进行研究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回应和发展了王国维的观点。牟宗三就《红楼梦》悲剧演成的问题提出"思想矛盾之冲突"和"人生命运之无常"两个维度的原因,并以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两幕悲剧为例进行说明。牟宗三从悲剧内涵方面对《红楼梦》悲剧的发展与深化,不仅做到了对《红楼梦》悲剧问题的本土化,更发展了中国早期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 ,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 ;从历史的角度看 ,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 ;从道德角度看 ,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 ;从悲剧审美角度看 ,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林世芳先生撰文用意在于“重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这是针对“文革”期间学术界几乎一边倒地为秦始皇歌功颂德,阿谀之声贯耳的学风而提出来的。学术界对秦始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挞伐其暴虐,骂为“暴君”;有歌颂丰功伟绩,美为“千古一帝”。历史学家只要坚持史德,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客观性。那么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就不难了。德才标准是评价领袖人物历史作用的尺度。所谓才,就是治国的才能,它包括在群雄逐鹿中能否独占鳌头,有能力去压倒群雄而统一全国,始终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又包括在和平年代,能否坚持发展经济,具有使社会顺应历史发展方向前进的治国本领。用这条治国才干、能力的标准去衡量秦始皇,应该说是值得褒评与肯定的。所谓德既包括法治与德治,又包括个人品德。如果以这条标准去衡量泰始皇;那么,他应该是遭鞭挞,被人民唾弃的暴君。总之,泰始皇是一个有才能的缺德皇帝。一个领袖人物,他统帅全国,要对社会历史发展起领航式的积极促进作用,“大节”固然重要,“小节”也不能等闲视之。在评价秦始皇时,不能因为他对统一中国,促进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步有功而一白遮百丑,避谈他的无德之“小节”。  相似文献   

12.
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略谋家和政治家。从曹操执政之始他就在被猜忌中凭才干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颠峰,直至受遗二主。佐命三朝,为后来以晋代魏奠定了基础。和司马懿同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以后一些史书,例如《晋书》,对司马懿都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但是自宋以来,司马懿的历史地位渐被湮没,明清至今,尤其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戏剧小说、说唱文学更是把司马懿说成了无能甚至是反派人物。这种演变,同尊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诸葛亮被神化是一致的,同步的。其实在三国鼎立中,借吴刀杀关羽,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战屡败,皆出自司马懿之手。至于妇孺皆知的《失街亭》,《斩马谡》,也当然掩盖不了司马懿的智慧。就连空城计。从战略上来说,司马懿也是胜利者,是他作为一个智者的神来之笔。他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辉煌战绩和高妙谋略被埋没。如“静卧待刺客”,“神速擒孟达”,“百日平辽东”,“韬晦诛曹爽”等。这些史事都表现了司马懿足智多谋,变化若神,所向无敌。现在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  相似文献   

13.
毕飞宇是对“历史”有着深厚兴趣的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寓言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毕飞宇对“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意识进行了解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个人化理解。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中介范畴,中介对于卢卡奇建构历史辩证法具有重要作用。实质上,他用以扬弃资本主义现实的法宝——作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方法论本质的中介是来源于黑格尔的。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与司马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历史上,欧阳修是继承司马迁最有成就的文史大家。在人格精神方面,欧阳修继承了司马迁硬骨头精神,不屈不挠从事史书写作;在史书修撰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在文学思想方面,既继承发展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提出“穷而后工”理论,又深得司马迁文学创作的神韵。  相似文献   

16.
“差序格局”的消解与和谐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际关系的差序性为本质特征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农村依然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不可轻忽的消极社会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障碍。要尽快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促进“差序格局”的消解。消解“差序格局”的关键,在于用市场经济全面、彻底地取代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17.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不少史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歧见迭出。实际上,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是与他的史学变革理论官切相联的。“六经皆史”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章学诚融通经史,探讨了经与史在精神本上的一致性;其次,章学诚从《春秋》中引发出“史义”的理论,从《周易》中引发出“变通”的思想,作为变革史学的理论核心和依据,并考察了《周礼》《尚书》所蕴涵的史学价值;第三,在史书体裁上,章学诚提出效法《尚书》“体圆用神”的撰述形式,打破后世史体僵化的局面,对新的综合体裁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现代“疑古”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顾先生的治学方法论有“中”,“西”嫁接的特点,他所选择的中、西两端的代表,一为胡适,一为崔述,顾先生“层累说”受到了崔述较深的影响,其治学方法也和崔述一样,一方面能够将史事的“原始状”与“传衍状”相分离,另一方面,亦由于过分强调史料的“当下性”而忽视了史料的“滞后性”,致使顾先生在疑古的具体操作中不免出现了某些误区。  相似文献   

19.
对岑参在北庭期间创作的"西征诗"所涉及史实,诸家论述多有分歧。根据现有史料,西征的对象应是葛逻禄东支。西征顺利解决了由漠北进入北庭的葛逻禄东支的问题,使葛逻禄汗国、回鹘汗国及唐朝在西域的利益得到协调,对盛唐以后北庭地区的安定,回鹘与唐关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凯·尼尔森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兼容,却对艾伦·伍德等人的反道德主义论证抱以深度的了解之同情的人。他通过对"道德并非都是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并非都是虚幻观念"的论证和说明,截断了道德与虚幻观念的必然联系;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带有关系主义意味的道德情境主义,为建设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开拓了理论空间。但是他没有重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意义,仅仅从社会学而非哲学高度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使得其理论并不彻底,难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反道德主义"的根本性驳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