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唐才常在激愤中觉醒,在湖南积极参与戊戌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他组织自立会,建立自立军,并于1900年领导自立军起义,后被张之洞杀害。关于自立军起义性质及唐才常所属派别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作此述评,以期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自立军起义的领袖是唐才常,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作为唐才常副手的林圭在自立军起义中的巨大作用。实际上联络会党,组建自立军的工作是林圭做的,他的思想比唐才常更激进,武装起义决心也更坚定,可以说没有林圭,就没有自立军起义。林圭(1875——1900年),又名林钖圭、林杰,字述唐,述康,号悟广,又号悟  相似文献   

3.
沈荩     
沈荩(1872~1903年),字愚溪,原名克諴,祖籍江苏.生长于湖南善化(今长沙),曾参加过戊戌维新、自立军起义等进步活动,是一位为民主革命英勇献身的不屈斗士。沈荩幼年丧父,随兄长克刚就读于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他“资地绝高”,读书长进很快,其兄是湖南八股名士,对他督促很严,但他却“狂宕不羁”,“默察清廷政事文物之非,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无意于科举功名.平时常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舒闰祥等议论国事,“痛刺时政,初无顾忌”,至于竟日。时人目之以怪,然沈荩却我行我素,毫不在意。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从开始到失败仅持续了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之快,结局之惨,可谓历史仅见。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刘芹 《语文天地》2009,(10):10-12
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对梁启超来讲.戊戌变法的失败可谓刻骨铭心。从1898年9月26日亡命日本起.他的许多论著都对变法进行了评论.个别论点真是人木三分。到达日本不久.他就写了《戊戌政变记》,就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戊戌变法”一节在讲述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梁的去向时,以小字的形式补充道:“康有为在政变的前一天,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发生的当天,粱启超躲入日本公使馆.后来由日本人掩护,化装逃到日本。”有心的同学在课后就问:“维新人士在失败之后,为什么会得到英国人、日本人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正>生于1872年的沈禹希,从小就立下反清救国的远大志向。1898年,年仅26岁的沈禹希积极参与维新变法,和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sì)同等人交往密切。变法失败后,他被迫留学日本。其间,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迅速变化,由改良派变成了革命派。1900年春,沈禹希学成回国,在天津一家报馆做记者,为推翻清政府奔走呼号。1902年,清政府与沙皇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嘉应州(今梅县市)人。他于清光绪二年(1876)在北京考取举人。同年底随中国驻日本第一任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为参赞。一八八二至一八九四年间,他先后出任旧金山、伦敦、新加坡的总领事。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他因与康有为、梁启超有牵联,于同年十月中旬遭革职返归故里。 黄遵宪不只是晚清著名爱国诗人、政治改革家、外交家,而且他还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新颖的见解,并曾积极从事教育活动,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在政治上主要参加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成为领袖之一,与康有为齐名。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后与康有为一样沦为保皇党人。晚年,他脱离政界,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教...  相似文献   

10.
组河 《科技文萃》2000,(7):113-114
他看起业像个畸形儿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转年梁妻赴东京与夫团聚.1901年4月20日梁思成出生.  相似文献   

11.
清朝初年 ,在诗坛上有一大群不肯与清政权合作的遗民诗人 ,他们的创作取得了辉煌成就 ,而屈大均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为“岭南三家”(其他两人是陈恭尹和梁佩兰 )之首 ,甚至可与著名的遗民诗人顾炎武比肩而立。屈大均 ,字翁山 ,初名邵龙 ,又作绍隆 ,字介子 ,别号八泉 ,广东番禺 (今广州市 )人。生于明朝崇祯二年 (1 630年 ) ,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 696年 )。十六岁时补南海县生员。清朝军队南下广州以后 ,参加了他的老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人反清斗争。清顺治七年 (1 650年 )在抗清事业失败后削发为僧 ,法名今种 ,字一灵。至…  相似文献   

12.
朱舜水,名之瑜,字鲁屿,号舜水,明末学者,反清爱国志士。1600年(神宗万历28年)生于浙江余姚。他精研六经,兼长理财.明朝亡,曾欲据舟山抗清,失败后,亡命日本、安南、暹罗等地;常秘密入内地,进行反清复明运动,事败,居日本讲学二十余年,其学术思想对当时日本有一定影响。郑成功曾寄信舜水想请日本出兵援助复明.  相似文献   

13.
去年 1 1月初 ,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2 0 0 0年历史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有 9位外国学者参加 ,其中日本就有 5人。在分组讨论时 ,我提出两个问题向日本学者讨教 :( 1 )战后日本教科书为什么不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国民、学生 ?( 2 )有没有人敢把这段历史 (指日本侵略中国及其他国家 )写出来 ?他会遭到什么迫害 ?教师能不能在课堂上把真实历史 (科教书中没有写到的 )告诉学生 ?如果有 ,他会受到什么打击 ?与会的日本部分学者在会上作了一些回答 ,现将他们的发言摘录如下 :佐藤伸雄 (日本教育者协会会长 ) :自 2 0世纪 90年代起 ,日本历史…  相似文献   

14.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被迫出走海外,以维新派流亡者的政治角色继续活动。在引渡维新派流亡者的问题上,清政府和英、日等国政府发生外交纠纷。维新派流亡者在英日朝野展开游说活动,争取英国和日本对保皇活动的支持。维新派流亡者的涉外活动加剧了清政府与英日两国的矛盾,在客观上进一步孤立了清政府,促成了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失序。可以说,维新派流亡者对清政府的外交孤立活动与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的外交严重失序有着不可分离的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成为我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戊戌维新的中心人物。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先后主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和《新小说》等刊物,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同时又提倡保皇,反对以孙中山为  相似文献   

16.
魏兰魏兰(1866—1928),字石生,处州云和县城人。青年时代就读于箬溪书院,中秀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魏兰受“公车上书”之影响,荫发了革命思想,努力学习西方新学,寻求教育救国之策。1902年去上海,1903年5月又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参加拒俄义勇军(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投入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爱国运动。同年受军国民教育会的指派,与陶成章一起回国,在上海会见蔡元培先生,共商进行反清斗争的计  相似文献   

17.
熊希龄(1870年——1937年),字秉三,湖南凤凰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他在任湖南时务学堂提调时,曾力倡新政和新学,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辛亥革命后,熊希龄再度活跃政坛,曾在北洋政府中出任国务总理,财政总长等职。下野后转向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戊戌变法的失败,有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而中日启蒙思想家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康有为虽提倡西学,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常常通过间接手段,其思想根源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儒学;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三次游历西洋,西学功底深厚,批判日本国内的儒家文化。上述差异造成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指导思想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决定二者最终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容闳托迹上海租界,积极参与改良及保皇活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一日(1900年7月26日),唐才常在上海成立中国国会,容闳被公推为议长并拟定对外《宣言》。有关此宣言内容,一直未见全面披露,学者们大多据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所录之"大意",或据陈善伟《唐才常年谱长编》管窥全豹。前者未见英文,后者引日人《井上雅二日记》,录有英文全文。但笔者观其文体、遣词用字,似乎仅为草稿,非定稿。笔者近日从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英国外交文献之外交部密件》),发现此宣言之全文并译出。宣言强调集会之维新党人痛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议决不承认清政府为中国合法政府,欲重立光绪为帝,实行立宪帝制,以实现公民自由、宪政自由、信仰自由及言论自由,并以民有、民治、民享为宗旨,建立清正廉明之新政府,翦除一切社会及政治罪恶。  相似文献   

20.
(一) 二十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逐步形成,涌现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反帝斗争相继失败后,看到清朝廷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人民的工具,中国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纷纷自备斧资出国留学,寻找救国救民的新途径。日本邻近我国,学费负担较轻,文字接近,学习也较方便,而且去日本,容易注视国内局势的变化,便于及时潜回国内进行革命活动。留日学生印发的《劝游学书》、《致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