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舟记》中明人王叔远在核舟上刻有一副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联语富于诗情画意。这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真实写照,与“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非常切合。上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语见苏东坡的《后赤壁赋》。作者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即公元一○八二年十月第二次游赤壁时所写。文中写道:“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相似文献   

2.
苏轼《念奴娇&;#183;赤壁怀古》下片前3句,诸本皆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6期载文对此提出异议。一曰,句法不合词谱,过片3句字数应为“六、五、四”;二曰,“了”字“错写”“误植”,过片第3句应作“正雄姿英发”。此说大谬,须予辩正。  相似文献   

3.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秋江美景引发“出世”之念这一年的七月十六月圆之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风平浪静,心情闲适,“举酒属客,诵…  相似文献   

4.
《语文知识》2000年第5期陈乃香同志的《究竟是谁“神游故国”》(以下简称《陈》文)一文,指出《教参》把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理解为“我(苏轼)神游故国”不妥,主张理解为“周瑜神游故国”。其理由是“周瑜与赤壁之间的关系密切,赤壁因周瑜而闻名,周瑜也借赤壁而扬名。由此可知,赤壁是周  相似文献   

5.
将时间、地点、行军速度三因素相结合,可解“赤壁战役主战场在何处”之千古谜团。认定“曹操从江陵出发”,无助于“蒲圻赤壁说”。建安十三年十月初一,曹操第一次从江陵出发——冬十月“曹操以舟师伐孙权”。即使曹操这一次行军路线直接走长江,途中经过了“蒲圻赤壁”,“火烧赤壁”也与蒲圻无关——因为“火烧赤壁”发生在十二月底。十二月初一,曹操第二次从江陵出发——“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曾军没有必要经过“蒲圻赤壁”,那样会导致曹军在千里江河上“瞎晃悠”。总之。“火烧赤壁”与蒲圻无关。曹操“遣张合肥”是解开谜团的关键。《吴主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忘将骑赴合肥”有误。《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忘救合肥。”是正确记戢。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6.
近读万绳楠先生的大作《赤壁之战拾遗》(以下简称《拾遗》,载于《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受益颇多,万先生否定蒲析赤壁之说,深得我心,但关于长江南岸的武昌赤壁即孙曹初战的赤壁,而黄州赤壁始于北宋苏轼的论断,笔者却不能苟同,故草撰是篇,旨在共同探讨,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英雄记》中所记的赤壁位于长江北岸建安七子之一、赤壁之战的当事人王粲在所撰《英雄记》中说:“周瑜镇江夏。曹  相似文献   

7.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8.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冬,曹操与孙权、刘备之间在今湖北境内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赤壁之战。古今学者对于赤壁战场的地理位置,聚讼纷如,有汉川((氵义)川)、汉阳、黄冈、蒲圻、武昌等不同说法。随着学术探讨的深入,现主要有二说:一为“蒲圻说”,认为今蒲圻县西北江边的赤壁山即古赤壁;另一为“武昌说”,认为古赤壁应即今武昌县西南江岸的赤矶山。王琳祥先生近作《赤壁战地辨析——与万绳楠先生商榷》(载《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以下简称《辨析》)其引言“万先生否定蒲圻赤壁之说,深得我心”  相似文献   

9.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故垒”指何处 ,历来语法不一。一般注曰 :“旧军事营地。”这样注解 ,过于简略 ,一看便知是仅从字面理解 ,并未深究 ,没有顾及到苏轼在词中所要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有的古文选本注曰“指黄州古城”,则更不对。其实 ,这里的“故垒”即东坡 ,也就是苏轼贬到黄州之后躬耕仆居之所。首先 ,从现存的史料中可找到答案。宋神宗元丰二年 (公元 10 79年 ) ,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安置。由于是个待罪犯人 ,就没有薪俸 ,苏轼到黄州后 ,生计非常困难。元丰四年…  相似文献   

10.
我对于碑和帖都是外行,从来没有在这方面下过功夫。要为一部苏帖写个“说明”,实有滥竽之嫌。苏轼是元丰三年(1080)贬到黄州的,初住定惠院,四年改寓临皋亭,五年随在临皋亭近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后世称“苏东坡”之名,自此始。是年因黄州之赤壁,于长江作舟游,成前后《赤壁赋》。六年、七年均在黄州。同年四月量移汝州。苏东坡在黄州前后约五年,至今留下许多遗迹。因为有赤壁之误(火烧赤壁实在蒲圻),他写了赋、诗、词(《赤壁怀古》),反而使黄州的赤壁更为有名了。两个赤壁,互相邻近,我不相信苏轼连这点历史常识都没有。他因在黄州既也有赤壁,正好借题发挥而已。  相似文献   

11.
东坡赤壁位于湖北黄州,原是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山,崖石赭赤,状如悬鼻。《水经注》称之为“赤鼻山”。“矶头赤壁当天倚,下有山根插江底”(明李东阳:《赤壁图》),因又名“赤鼻矶”。《大明一统志》说:赤鼻山“屹立江滨,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亦称赤  相似文献   

12.
程旭东 《现代语文》2013,(12):61-63
宋词十大名篇中,位居综合指数排行榜榜首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难怪胡仔云:“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七月苏轼游赤壁,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这么一首歌:“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歌中的“泝流光”,中华书局一九八○年版的《古文观止》注曰:“逆水而上日泝”(第50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曰:“泝:同溯,逆水而上”(下册第47页);较早的上海春明书店印行的储苏民译注的《古文观止》袖珍本,这样注:“泝,音诉,是逆水上行”(卷十一,宋文部分第142页);上海国学研究社印行的曹国锋译注的《古文观止》亦如中华书店一九八○年版所注。单从为“泝”字作注来说,应该说这些注释都是不错的,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注出此字在本文中应如何理解,以至多年来,无论是我所知道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白话译注,把“泝流光”都译作“逆流而上”。如臧克家同志译作“波影俱动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5.
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座落在长江之滨的黄州赤鼻矶上。《黄州府志》记载:“崖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称赤壁。”从前江水流经矶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作过形象的描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迄今崖石上还留有篙点和冲洗的痕迹。唐代前后,赤壁就是游览胜地。  相似文献   

16.
赤壁,山名,共有五处,皆在湖北省境内。其中有两处最为著名,一处是在蒲圻县赤壁乡,相传历史上赤壁之战发生于此,也叫“武赤壁”;另一处是在黄冈县城西北,亦名赤鼻矶,因苏轼等文学大家在此写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而闻名,也叫“文赤壁”或“东坡赤壁”。  相似文献   

17.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10 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4 5岁)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苏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爱国词人辛弃疾12 0 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 5岁)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这两首词都是词人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作。在词的题材,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通过对比赏析,细细品味就知道了。相同的地方是:一、这两首词都是以怀古为题,抒发自己的胸襟与抱负。《赤壁怀古》作者以赤壁为背景把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至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紧密结…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其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关于词中“赤壁”这个地名,众说不一,至今犹然。宋张耒《明道杂志》:“黄州江南流,在州西,其上流乃谓之东津,其下水谓之下津。去治无百步,有山入江,石崖颇峻峙,土人言:‘此赤壁矶也。’按: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陈  相似文献   

19.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众;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 ——引自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第八章第三节 转引自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相似文献   

20.
楚辞里,《离骚》中的“乱曰”,《吊屈原赋》中的“讯曰”,《抽思》中的“倡曰”,《远游》中的“重曰”,还有《抽思》中的“少歌曰”,到底如何讲解,众说纷纭。《学术月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了易重廉的《楚辞‘乱曰’义释》一文,通过大量论据证明。“乱曰”即“申曰”,其余“讯曰”、“倡曰”、“重曰”、“少歌曰”,都是申曰的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