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搁笔     
正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看见崔颢的题诗,只好自愧不如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便搁笔不写了。  相似文献   

2.
李白搁笔     
《红领巾》2008,(3):23
“诗shī仙xiān”李lǐ白bái喜xǐ欢hu n游yóu山shān玩wán水shuǐ,他tā在zài很hěn多duō地dì方f n都dōu留liú下xià了le诗shī作zuò。这zhè天tiān,他tā登dēn上shàn了le黄huán鹤hè楼lóu,看kàn着zhe眼yǎn前qián烟yān波bō浩hào淼m iǎo的de景jǐn象xià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三年 (公元 744年 )曾漫游至武汉。当地的文人墨客齐邀李白到黄鹤楼一聚。这次聚会热闹非凡。畅饮之后,李白诗兴大发,但当他举笔欲书时,突然发现墙上已有一首七律,这就是崔颢所作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罢,连赞“好诗”,搁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搁笔黄鹤楼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论李白与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5.
敛和敛,字形相近,古书中往往混用。如《春秋左传》的“敛盂”,有作“(佥欠)盂”的;《荀子·富国》“厚刀布之敛”、《诗·大雅荡》“敛怨以为德”之“敛”,亦作“(佥欠)”的;有的词书径释“(佥欠)”为“敛”的异体字。其实,敛、(佥欠)二字的音、形、义都有差  相似文献   

6.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也许有人对此就有疑问了:李白的名为何取“白”,而字又取为“太白”呢?这个“白”和白的颜色有没有关系呢?据李阳冰《草堂集序》:“(白父)神龙(功)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  相似文献   

7.
崔顥的《黄鹤楼》诗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从黄鹤楼三字着眼,一气贯注,托想空灵,寄情悠远。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搂后,对崔诗大为倾倒,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相似文献   

8.
此文的出彩句是“他奔放豪壮的仙风道骨已为中华民族开创了文化史上另一个‘家’”;使其更加出彩的是——它前面有“他不知道”——后人将李白请回了“家”。  相似文献   

9.
我们班人多,鬼点子也多。刚刚掀起过了一阵“弹指神功风”,而今又掀起了一阵“作诗风”。这回,“李白再世”,我们班的“李白”可多了。“唉,你考得如何?”陈嘉楠问“李白1号”。“李白1号”眼睛一眨,便大声吟道:“考后—看罢成绩泪纷纷,垂头丧气欲断魂,借问回家如何好?屁股开花无疑问!”他边吟边踱步,原来他数学考砸了。上课时的气氛是紧张的,可一下课,教室里便充满了“诗味”。同桌施展抢了个“李白2号”的称号。他眉头一皱,抑扬顿挫地吟道:“平时学习吊儿郎当,一到考试稀泥糊汤。老师报分心里发慌,回到家里乒乒乓乓。”看他那摇头晃脑的样…  相似文献   

10.
在《手》(五年制第八册7课)这篇课文中,主人公陈秉正针对学生的不正确看法说了这样一段话: “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这段话含义深刻,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是教学的重点,又是理解的难点。教学时,可以抓住“手”,层层剥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手”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李白在《白马行》、《结客少年场行》、《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等诗中,数次自我标榜“杀人”。根据对唐代法律的了解和对李白理想追求的考查,这实际上是他在当时任侠思想的深刻影响下,用一种反常理的方式来凸显自己超然独立的个性,展现自己不同寻常的理想追求而已。  相似文献   

12.
转向阶级本位之后的郭沫若,其人生开始逢场作戏,其创作体现着阶级意识强烈、民族意识削弱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2012,(4):15-15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初期,郭沫若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一个青年学生写信给他,向他请教写作的窍门,他在回信中一连写了十个“改”字。 郭沫若写作的确是在“改”字上下功夫。他为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题词就先后改过十多次才定下来。先题“永垂不朽”,改为“浩气长存”,改为“气壮山河”,他认为太一般化;又改为  相似文献   

15.
郑西伟 《语文知识》2000,(11):20-21
李白人飘逸,诗也飘逸。飘逸的诗源于飘逸的人,同时也得益于其诗中飘逸的意象,风就是这样一种飘逸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风除了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自然之物,如“清风吹歌入空去”,“春风余几日”,“风吹柳花满店香”等,与其他意象构成诗的意境外,有时则焰上政治色彩,如“南风一扫静胡尘”即是。但更多情况下,李白笔下的风成为  相似文献   

16.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对诗仙李白的描述,狂放不羁,不阿权贵。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祖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早年迁徙到西域,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今前苏联托克马克)。他5岁时随父迁到四川,26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湘、鄂、鲁等地。此间,他学仙访道,饮酒赋诗;结交文友。他的狂放性格和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提出的“古人数字的观念以三为最多”的命题进行阐释,认为,《周易》阴阳二爻作为生殖器的取象,不仅在《周易》中能找到内证,也符合中国古人象喻思维的特性。阴阳二爻错综重叠而成八个不同的三画卦,三画卦两两相重又构成六十四卦,这正契合了老子的“三生万物”说。无论是三画卦还是六画卦,都是天地人三才的取象。这种三才观对古人“崇三”的民族审美心理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而《洛书》的九宫图,也是这种三才观的推衍。  相似文献   

18.
豪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审美特征,也铸就了其浪漫主义的诗风特质。豪放飘逸,李白也是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有阮籍的渊放、郭璞的超拔、鲍照的俊逸和谢朓的清秀;其自身造就了浪漫主义的杰作,形成了乐府的"浪漫"和绝句的"飘逸"。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富价值的课题是揭示“球形天才”的创造之谜。本文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突破了前人在“泛神论”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认为“泛神论”是一种原逻辑思维,是郭沫若创造性思维运思方式的生长点,并从创造学的角度分析了郭沫若的创造性特征,以期为郭沫若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家喻户晓,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功。这个故事与唐代流行的禅宗北宗"渐修"观念有关系。在渐修观念大行的宗教背景下,李白从中获得启悟,懂得学习绝非朝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追求速成之功,而是要不断地打磨、锤炼,直到学业有成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