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越遏制”是美国总统布什1989年5月间提出的一项战略。美国这一战略的推出与实施意味着,战后以来美国对苏关系的一个以战略上的军事遏制为主要特祉的时代的结束和一个以战略上促使对手发生和平演变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的开始。自此,美苏间的角逐,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间的较量便进入了战后以来的又一个历史时期。因此,美国这一对苏新战略的奉行,必将对90年代及21世纪初期前后的世界政治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与美国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相互扩充政治军事影响,最终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表现出美苏冷战、两极对峙的特征。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高举独立自主、联合反霸的旗帜,美苏两极体制始终受到强烈的冲击。世界格局也因此从“两人阵营”到“三个世界”再到“东西南北”不断演变。由于超负落的军备竞赛、无节制的对外扩张,美苏两国在一场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赛中日趋衰  相似文献   

3.
刘品煌 《科教文汇》2007,(12S):199-199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根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所确立的美苏两国主宰世界的大国霸权的国际政治秩序,是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4.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根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所确立的美苏两国主宰世界的大国霸权的国际政治秩序,是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5.
以美苏两国签订有史以来第一个削减核武器的中导条约和世界性“热点”普遍降温为标志的一股“缓和”浪潮正在向我们袭来。无论是亚太地区还是世界其他各地,改革与发展正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政治、军事的竞争正悄悄让位于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时代的浪潮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和挑战。一、“缓和”将是亚太地区今后的主要气候 1、美、苏亚太战略的调整给亚太地区的缓和奠定了基础。从战后到70年代上半期,太平洋可以说一直是美国的“内湖”。从杜鲁门到尼克松,美国的亚太  相似文献   

6.
当今之国际政治,正处在一个和平制衡时期。但细究目前变幻莫测的世界风云,回首世界军史演变与大国兴衰,不难看出:在当今这样一个国际缓和的背景后面,正酝酿着一场深层的历史性的变革,与此相应,一场划时代的军事和国防战略的变革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是传统的军事大国,它曾是与美国强强抗衡的世界两极格局中的其中一极。上个世纪,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前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导致全球一直处于冷战的阴云中。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对峙的两极格局,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也正是两极格局的产  相似文献   

8.
李成智 《百科知识》2021,(10):10-18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虽然他的飞行只持续了106分钟,但开启了人类通向宇宙的大门,其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这次历史性的飞行其实始于东西方冷战.为了获得全球霸权,苏、美两国展开了导弹竞赛、卫星竞赛、探月竞赛、载人航天竞赛,这些项目的获胜者均为苏联.苏、美两个大国展开多项竞赛的背后,还有两个航天大师之间的无言竞争,一位是苏联专家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另一位是德国专家沃纳·冯·布劳恩(1945年被引渡到美国,1955年加入美国籍).由于苏、美两国国情不同,制度不同,导弹与航天科研体制不同,导致结果大相径庭:苏联的尤里·加加林成为太空旅行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毕振山 《科教文汇》2008,(16):143-144
二战后的欧洲是一个衰败残破的欧洲,是一个在全球权力体系中一蹶不振的欧洲。然而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却给欧洲提供了重建大国身份的绝佳机会。虽然战争的威胁一直笼罩欧洲上空,欧洲仍然在美国的支援和美苏争霸的战略空隙中逐步恢复了元气,以一个统一欧洲的身份参与世界体系,从而开始了崭新的欧洲霸权之梦。本文借助于国际政治的系统论和控制论分析方法,认为在欧洲走向集体身份的过程中,国际体系的结构以及欧洲系统自身的结构乃是形成这种集体身份的主要因素,并认为这种集体身份的的未来仍将在这种结构所提供的框架内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在进入21世纪之际,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加显著,科技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实力既可以转化成经济动力、军事能力和政治资本,又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振兴、国防巩固和国际地位,对提高综合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在科技竞争中,由于科技窃密活动的特殊作用,它已被视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家秘密已不局限于军事、政治方面,而更多的在于科技情报。科技领域中的保密与窃密的斗争愈演愈烈,一场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敌友界限的新战争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因此,科技保密工作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 科技保密的宗旨是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与发展;有  相似文献   

11.
章慕荣 《知识窗》2005,(9):54-55
公元前1285年,古埃及人与赫梯人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展开了延续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叠什大战是西方文明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战后缔结的和约则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总结既有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缘政治理论的不足之处,认为既有地缘政治理论宏观性太强,理论缺乏国际伦理基础,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现实。文章将经济学的外部性概念引入地缘政治领域,提出了地缘战略外部性概念,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地缘战略会产生外部性,且外部性随国家的规模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大而变大;通过负外部性最小化可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负外部性最小化应该成为地缘战略优化的目标。地缘战略具有外部性的特点对地缘战略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文章认为,地缘战略研究应将区域或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应探索建立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加强地缘政策及其效果的系统性研究;重视地缘政治的历史案例研究。文章以负外部性最小化为指导原则分析了守成大国和我国(新兴大国)的地缘战略选择,认为正外部性最大化是守成大国最核心的地缘战略利益,遏制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是守成大国的霸权战略思维。文章分析了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我国"一带一路"地缘战略应该注意的重大问题:(1)加强世界和周边区域地缘政治格局的系统性研究,努力实现地缘战略负外部性最小化。(2)尊重西方守成大国的地位和利益,增加同西方守成大国的交流沟通,降低因形势误判而发生正面冲突的概率。(3)切实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领域的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加以自己为核心的地缘政治体系的层次和外围国家的数量,绝不追求地缘政治地位的正外部性(霸权利益)。(4)借鉴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及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增加地缘政策储备,为化解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危机提供足够多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3.
以色列国家成立是近代百年来犹太复国主义政治运动发展到顶峰的政治表现,其思想政治基础是现代犹太复国主义;法理依据来源于1947年的美苏英等大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分治"决议;现实基础更是基于建国六十余年来在阿以冲突中不断取得的军事胜利。故而,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基本遵循传承历史文化传统、促进国防教育现代化与实现公民社会改造三大历史主线。这为以色列教育现代化和国民爱国主义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积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即将进入新世纪,新一轮经济竞争正取代昔日的军事抗衡与政治对垒,新问题、新变化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各国的国家安全环境。这一形势促使有关各国加深对经济情报重要性的认识,赋予情报机构更加重要的经济情报使命。各大国的情报机构亦适时调整工作重心和组织机制,加大力量投入,在国际范围内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经济情报较量。正视国际形势变化对情报工作的新要求 经济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除各国的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重心由军事转向经济,经济利益关系成为调节国际关系的主体外,还由下列几方面因素决定: (1)国际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现今,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旧秩序,即所谓的两极战略格局已经崩溃,而新的世界政治秩序则正在形成中。在两极格局崩溃之后,世界主要国家随之展开了一场以争夺建立世界政治新秩序主导权为中心的激烈斗争。海湾战争既是这场斗争的表现形式之一,又使这场斗争公开化、表面化。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将以何种形式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这场斗争的结局。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在海湾战争结束之后,就有关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讨论,无疑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对发展自身,跟上世界,以确立我国在未来世界政治新秩序中的地位与维护世界和平,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就世界新秩序演变趋势及国际安全问题,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述了"一带一路"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重塑大国形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重点分析了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必须妥善处理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地区文化与政治环境、大国关系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汪洋 《未来与发展》2006,27(7):32-37
神舟飞船载着亿万中国人的飞天梦想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也证明了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然而,回眸历史,环顾全球,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探索太空并非一路坦途,国际航天合作与竞争更是微妙又复杂。世界上的主要航天大国在推动人类共同伟业阔步前行的同时,也因各自不同的多重动机而让航天变得不再“单纯”。因冷战刺激而迅猛发展的航天业最初满足的主要是两个对抗集团军事和政治上的需要,在自我升级的恐怖游戏中,两个对抗军事集团陷入了欲罢不能的自设牢笼中。前苏联在洲际导弹和太空竞赛中的不惜代价和不顾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油安全困境与中国海外石油战略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燕  胡欣  高婧 《中国科技信息》2007,26(1):19-21,23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地区分布和消费的不均匀性使得石油消费大国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展开激烈的地缘竞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日益增加。目前中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困境,石油对外依赖性日益增强,石油进口来源和线路过于单一,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国的石油安全。中国石油形势的现状要求中国必须关注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制订相应的石油安全战略,以确保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19.
1945年7月16日凌晨5时30分,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沙漠的一声巨响,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核时代。从此,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核武器成了永远悬挂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依然飘荡在广岛和长崎上空的蘑菇云不仅没有使世界各国望而却步,反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迈进了核门槛。作为世界地缘政治的重心,亚太地区核武器发展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近年来,震惊世界的消息更是不断传出,先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98年进行了核军备竞赛,接着,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又凸显出来。这些事态的发展,将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原先被核恐布及美苏意识形态对峙所掩盖的问题出现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全球生态危机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今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全球环境与发展会议,有16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其中有6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出席;中国成立了环境和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态问题正在和军事安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这些国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并列在一起,而且这些问题之间内在关系正被揭示出来。这正如早在1975年基辛格所描述的那样:能源、资源、环境、人口问题、空间和海洋利用问题已经与那些传统上构成外交议事日程的军事安全、意识形态及领土竞争问题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