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心学"的诞生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先求索于佛寺道院,再求索于朱熹"理学",后与朱熹"理学"渐行渐远,心学萌芽,最后龙场悟道,"心学"诞生。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产生于明代专制社会信仰危机、道德缺失、人欲泛滥、官场腐败的社会现实,他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为拯救社会的良方,形成了其廉政思想的基础,并通过自己"为官治吏"的身体力行实践了廉政建设。王阳明廉政思想的出发点是"亲民",即为官必须按圣贤之道"修己以安百姓";廉政思想的核心是"修心",即"致良知",通过做"去蔽"工夫,去掉私欲,唤起良知,变换气质;廉政思想的原则是"知行合一",以行动来彰显良知,将"知"与"行"统合到良知的世界,实现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心学源于儒道释而又超越了儒道释,震古烁今,其诗歌尤其是理趣诗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清新自然,可谓思想与文学的完美结晶。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心学是我国儒家文化在宋明时期的的典型代表,它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现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困扰。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做事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结合王阳明心学主要内容及透射出的教育思想,分析王阳明心学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价值,可以为解决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心学关学大体可归纳为: “良知之美”、“意动之美”、“知行之美”,其诗歌、散文以及戏曲理论能充分体现出他的美学思想。阳明心学美学对四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心学美学理论的传播及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实现的。明中期以降,四明诗歌、散文、戏曲因受阳明心学美学影响,独树一帜。特别是在社会“天崩地解”之际,四明作家表现出极高的“良知”品位,从而形成了四明文学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人教版必修三在讲到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时,用了王阳明心学的一个例子来反衬,具体内容如下: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夫之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他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提出了与王阳明针锋相对的观点。1  相似文献   

7.
徐渭是明代狂狷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徐渭的狂狷人格既是对先秦以来狂狷人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是中晚明王阳明心学的激进影响下的新型人格形态。徐渭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了王阳明心学中对于个性张扬的肯定,从而形成了具有晚明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狂狷人格。  相似文献   

8.
李慧霞 《文教资料》2009,(33):127-128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出现,对以往教育理论进行了扬弃,提出了心性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致良知”教育论。这一理论推动了当时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现代教育中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着重从树立良知准则、重视意念用功、强调行实事三个方面来阐述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育论。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常以哲学家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在孟子"性善论"和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倡"良知、吾心、致良知"等心学主张,不但影响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而且影响晚明性情文学创作,促进晚明文学创作提倡自我意识,注重文学作品情感抒发。  相似文献   

10.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语文人格教育应坚持个性与德性统一的理念,王阳明心学在人格构建上表现出对自由个性的无限关怀与道德自律的强烈皈依,倡导个性与德性统一的理想人格,给当代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带来极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极富价值的现实意义,当代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应继承并以之为借鉴。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一生非常尊崇王阳明,他更是以阳明心学为其理论根源之一创立了自己的力行哲学。力行哲学体系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对阳明心学的传承,但在对“行“的判断与定位上,二者则凸现区别。本文力图剖析力行哲学与阳明心学的同异,并进一步揭示蒋介石哲学体系活力顿失,逐渐走进死胡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思维和情绪问题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思维问题上,王阳明由于否认外界之理的存在与对之进行“格物”的可能性而剥夺了思维的认知功能;推崇“感而逐通”,以神秘的直觉取代了一切思维操作方法;以情绪状态作为判定思维结果正确性的标准取代了思维对自身活动结果的检验。王阳明强调情绪的作用并主张限制情绪的消极影响;由于不了解认...  相似文献   

14.
侯艳 《贺州学院学报》2007,23(2):99-101
当代语文人格教育应坚持个性与德性统一的理念,王阳明心学在人格构建上表现出对自由个性的无限关怀与道德自律的强烈皈依,倡导个性与德性统一的理想人格,给当代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带来极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极富价值的现实意义,当代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应继承并以之为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由文返质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贯穿了其思想的各个方面。这一特征的形成既有当时文胜质衰的时代背景,更与王阳明在贵,J,It龙场近三年的悟道经历有重要关系。阳明心学由文返质的思路对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阳明心学美学直接引发了近古文学观念的话语转型,催化了叙事文学的革新。确立了"尚真"、"狂狷"、"去蔽"作为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标准。中晚明文坛,一些受阳明心学美学影响的作家塑造了一系列"殉情者"、"狂狷者"和"良知遮蔽者"等类型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揭示了人性的本质,感应"良知"的召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对其他艺术门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着重阐述阳明心学在文学方面对明代中期文学流派唐宋派的影响。阳明思想是很复杂的,文章选择了与唐宋派创作理论联系密切的几个思想要点进行论述。唐宋派与王学后人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对心学理论是持赞赏态度的,他们后期的文学创作理论与阳明心学的某些思想的精神内核一致。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他始始以“内圣外王”为人生理想,不仅首开贵州文明开化之风,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而且创立了“阳明心学”,使儒学发展到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高峰。王阳明之功造福当时、泽被后世;王阳明之学跨出国界、飘洋过海、享誉国外。他以其个人的不幸换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幸,是一位很值得后世深入探讨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