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互联网络目前已高度普及了,中国正步入网络时代。但是,人们在享用方便易获的网络资源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网络带来的文化冲击与思想困惑。现试图用文化批判的视角对网络文化现象和网络带来的诸多问题做一深入的剖析,以获取对于网络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技术观集中表现为对技术的批判。技术批判作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根植于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反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技术批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表现为更为深刻的文化批判。立足于实践哲学,马克思的技术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意蕴。同时,对马克思的技术观进行文化哲学的解析,也正是基于现代性背景中对技术本质的深层次哲学和文化的追思。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对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地域性与自然性的理解,回顾中国古代建筑对地域性的表现与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对地域主义在作品中的表达,提出了建筑设计师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充分重视地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对现代文化精神及实践的最深刻、凝练的概括。马克思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人的整体生存方式或文化模式。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构成技术置身其中的整体文化背景;技术构成现代性的基础和重要标志,由外而内地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立足于现代人的生存实践,马克思展开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立足现代性批判的技术批判,因具有总体性特征而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表现为一种更为深切的文化批判,其实质是对现代人技术化生存困境的反思、批判与诊疗。  相似文献   

5.
陈业奎 《情报杂志》2002,21(10):11-12
图书情报学的反思与批判意义重大,但学术民与批判具有双重性,对其“度”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尺度,我们应注意:反思与批判的形式和对象以及其复杂性、内部指向性、工具性和层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而西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均以失败告终,在这种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便由此产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它从产生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哲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两个核心理论。本文以批判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探究了批判理论中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政治和文化的批判理论,并进一步阐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常凤  周本伟 《科教文汇》2009,(17):21-21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更新,更需教学文化的嬗变。批判教育学思潮能给新型教学文化的建立带来启发和指导意义,使教学文化从接受走向批判。  相似文献   

8.
早在康德把理性与自由视为现代性之纲领后,黑格尔在对现代性的查审与辩护中已开始了现代性批判,并由此引发了现代性形而上学批判之源流,这种潮流以尼采为转折点,其后以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为高峰.梳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对于理解和把握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尤其重要,其中立足于本体论的追问则是基础.只有找准现代性存在的本体哲学基础,才能做到批判有的放矢,从而建构出一种现代性批判的新式样.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技术文化”,但“技术文化”批判的思想存在于他们的理论视阈之中。他们的“技术文化”批判,大体上可从社会学维度和生态学维度两种研究进路加以考察。彻底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立场则是其技术文化批判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我批判在现实生活中地重要作用地位。首先,阐明了"自我批判"的文字涵义。对其中的每个关键的文字都做出了严格的说明。其后,分析如何实现自我批判以及自我批判对社会的影响。最后,说明了自我批判的根本意义之所在——自我批判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金伟 《科教文汇》2008,(23):283-283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我批判在现实生活中地重要作用地位。首先,阐明了“自我批判”的文字涵义,对其中的每个关键的文字都做出了严格的说明。其后,分析如何实现自我批判以及自我批判对社会的影响。最后,说明了自我批判的根本意义之所在——自我批判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技术的生态学批判肇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全球问题"。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技术批判思潮,它是一种以普世价值原则为基础,侧重于批判技术的社会应用,关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以建构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的全球性、革命性、建设性批判。技术生态学批判实现了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唤起了人类对其在生态系统中地位的重新认识,导致了一系列生态学理论的诞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思想启示和方法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叶晓川 《科教文汇》2007,(7S):10-11
科举制度到了近代,其弊端全面暴露,并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阻力,因而遭到了各方有识之士的猛烈批判。这些批判都贯穿着实用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梅丽丽 《科教文汇》2013,(35):42-43
论文首先分析了金庸小说中的国民文化,继而剖析了金庸小说中对不良现象的批判,尤其是对于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性弱点的批判。通过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金庸小说蕴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不仅继承了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精髓,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及整体性,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科技批判"的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针对现当代国内外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对科技所采取的无批判的批判进行了分析,并在剖析他们科技观的基础上,揭示了他们陷入反科学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逻辑错误,最后作者结合中国实情提出了自己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批判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合理化问题的深度把握,也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批判”理论的借鉴。它推动了“科学技术批判”超越工具理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乃至“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走向“批判的解释学”,为考察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异化”问题,特别是揭示当代社会的“非政治化”问题的实质提供了一种批判工具。在他看来,“非政治化”是科学技术异化在当代社会的深刻表现。因而,任何“科学技术批判”都应当转向对这种“非政治化”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这也是科学技术批判理论在当代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向。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把对现代性批判的彻底性、建设性与现实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现代性批判是一种另类的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对于自然科学的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50至70年代,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开展过一系列自然科学批判活动,在50年代初期、50年代末期和“文革”时期出现了三次批判高潮。文章探讨了50年代末期与科学批判活动相关的社会政治背景,分析了这一时期关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学科科学批判的典型事例,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作了简单评价。文章指出,大量高校学生参加批判活动和对许多科技工作者进行点名批判是50年代后期科学批判活动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时期的科学批判既是50年代初期批判活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文革”时期科学批判活动的预演。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批判之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网络”到“网络文化” 作为一门技术,网络能成为文化,至少表明:第一,这是群体性的社会特征,是无意识的行为,即网络文化不是谁主观、刻意去培育出来的;第二,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精神层面的内涵,对传统观念、意识构成了挑战或冲击。我们暂可以这样来评价这种文化的实质: ——反权威主义。在网络面前可以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网络是公正、冷酷的。这里没有权威,没有长者,没有领导,甚至没有规矩。你既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纵横捭阖,也可以随意抨击,任意攻讦,自由评论。当然,别人对你也是如此。大家都是知无不言,言无…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文化和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卢梭和老庄深感困惑和忧虑,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对知识和文化的批判。卢梭致力于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体制”的批判,否定科学和艺术,指出人类应该以自然的美好来清除“文明”的罪恶。老庄站在“道”的超越立场主张抛弃世俗的科技文化。在解决之道上,老庄怀持“无为”,立足于精神的救赎。卢梭则认为通过社会改革,可以促成人类“未来”自由幸福的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