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现存的11座徽州古戏台共同构成的"祁门古戏台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聚福堂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聚福堂古戏台继承了祁门古戏台"祠内戏台"的典型建筑布局形式,属于活动式戏台,其在建筑形制上更是继承了徽派建筑形制特点。由聚福堂古戏台建筑布局形式入手,分析了古戏台的建筑形制特点及其典型价值特征,探讨了徽州古戏台的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2.
"龙氏家祠"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云南省主席龙云命人精心选址修建,以供其还乡祭祖的家庙."龙氏家祠"包含祠堂和宅院两大建筑群,祠堂分"三进"结构.由简到繁,层层推进.由于设计者们充分运用了礼制原则和美学原则,从而使"龙氏家祠"成为云南建筑的精品,作为祭祖家庙,其规模和建筑艺术当数云南第一.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石不仅是中华艺术瑰宝,还是汉代建筑的重要构件。用画像石构建出的汉代特色的建筑形式,有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构成模式。如墓室、祠堂的构成类似积木构成方式,部分祠堂则采用屏风式构成方式;石阙的构成类似魔方式;石棺椁构成类似盒式构成法。这些构成模式堪称立体构成的典范,并且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立体设计教学典范。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祠堂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目前保留有大量古祠堂。这些古祠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之进行考察和梳理,能发现我国宗法礼制文化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了解徽州古祠堂在建筑、祭祀、管理等方面的丰富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5.
汝城古祠堂是传统乡土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是古代民间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不仅数量多,建筑年代早,并且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古祠堂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戏台是古祠堂建筑的绚丽之笔,同时也是宗法文化的载体。湖公祠堂老戏台各个建筑构件上雕刻和绘制着各种精巧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当地族人普遍的欣赏习惯和生活风俗。其装饰工艺和表现手法揭示了戏台装饰艺术中蕴涵的深刻宗法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对大明宫含元殿考古发掘及复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运用考古学和图像学的方法,将敦煌壁画中平面呈"凹"形佛寺建筑图像及日本相关佛寺建筑的考古资料,与含元殿建筑形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含元殿是一座具有原创性的建筑,并对之后的佛寺建筑形制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平面呈"凹"形佛寺建筑盛行一时。在此基础上,含元殿可作为相关历史问题年代判断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和鲜明的特色性,而且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东亚、东南亚甚至中亚的建筑形制。西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领导的多民族政权曾屹立于11至13世纪的中国西北,并与两宋、辽和金并立近两百年。因此西夏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各个方面都深受中原文化及中亚诸国文化的侵染,其表现在建筑方面也是如此。西夏的历史资料、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中有一些关于其建筑方面的记载,其表现了西夏建筑的形制、材料、类型等诸多信息。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使读者对于西夏建筑的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西夏建筑与中原建筑的异同有一个初步感受。  相似文献   

9.
成都青羊宫建筑的道教文化意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师王弼曾说过"尽意莫若象",如果这里把建筑视为一种"象",那么其中的道教文化意蕴则为他所指的"意"。本文以成都青羊宫建筑为例,从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建筑装饰等方面分别加以探析,试图通过这些"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意",以期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理解道教文化,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对赵王陵出土玉片进行分类考察,总结其形制特点,将之与汉代玉衣片和战国燕下都铁胄、秦陵石铠甲以及汉代铁铠甲甲片形制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赵王陵玉片是与汉代玉衣片不同的玉铠甲片,初步解决了赵王陵玉片的性质问题。并从赵国历史上分析以玉铠甲作为殓服的社会原因。同时简要分析了战国玉铠甲和汉代玉衣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1.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58-161
徽州古村落古祠堂具有独特的整体布局、设计和内部装饰,是徽州文化的见证,体现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承载了徽州文化思想。主要阐述徽州古村落祠堂的建筑规划和文化特征,介绍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剖析徽州祠堂的建筑结构,重点解析徽州祠堂中的古戏台的结构和建筑装饰。  相似文献   

12.
杨修红 《文教资料》2009,(13):43-44
学术界对徐州白集汉画像石墓的研究大体可以分成考古学、建筑设计学和图像学三个角度。从考古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包括对墓葬年代问题的研究和对墓室及祠堂建筑结构形制的研究;从建筑设计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包括对画像石的布局设计,以及对建筑风格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图像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包括对某些图像和图像上的个别母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的祠庙,本文主要介绍成都武侯祠的祠堂建筑,从空间环境、单体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思想多个方面,对成都武侯祠独特的祠堂建筑风格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中祠堂意象出现175次,并且其每次出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作者是有意凸显祠堂。《白鹿原》将具有儒家文化特质的祠堂意象与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相关联,通过其功能演变的过程,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演变历程",也是呼应小说开头书写"民族秘史"的主旨。通过其命运流变的过程,揭示白鹿原上家族命运的变迁及以祠堂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窘境,暗含作者关怀、思索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说“生祠”     
《五人墓碑记》中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中提到的"魏阉废祠",即为太监魏忠贤所建造的"生祠"。祠,即祠堂,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纪念馆",或设塑像画像,或立姓名牌、立碑,像祀神那样供奉。  相似文献   

16.
宫殿是成就最高的唐代建筑,行宫亦是唐代宫殿建筑,其规模宏大,成就非凡,充分反映了唐代的建筑文化艺术。以考古发现的唐代行宫遗存为中心进行考察,使我们得以窥见唐代建筑风貌的一端。因山借水、因地制宜是唐代行宫建筑在布局规划上的突出特点;保存完好的九成宫37号宫殿建筑基址带擎檐柱宫殿建筑布局在唐代建筑中尚属首次发现,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隋唐宫苑建筑的空白;行宫建筑的基本形制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雄浑质朴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7.
<正>走进广府地区的祠堂,抬眼望去,房脊和房檐上有许多色彩斑斓的立体装饰,那就是灰塑。灰塑是一种具有立体浮雕效果的建筑装饰,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工艺。一般在祠堂、寺观或传统豪门大宅中可以看到这类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是表征民族文化特征的主要载体之一,作为建筑的一个侧面,民居形制也蕴含这样的功能。运用建筑人类学的方法分析发现,虽然侗族传统民居的两种主要形制——独立式和联排式在整体功能、民居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可是二者在空间分层、平面功能分区和使用禁忌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二者由相似到差异的分化过程表征着侗族社会文化上的变化趋势,民居形制的文化功能一直贯彻其中。  相似文献   

19.
答:碑,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竖石也。从石,卑声。”在我国古代,碑的初始用途主要有四种:一,公卿大夫等府门外拴马的竖石;二,宗庙祠堂前拴系祭祀牺牲的竖石;三,宫、庙前用以测日影时用的竖石;四,坚墓穴四周之石,以绳索使棺材稳慢下葬。所以郑玄对《仪礼·聘礼》中“上当碑”三字的注释为,“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这种竖石多半上面凿一圆孔,便于拴系。  相似文献   

20.
筝,在唐朝以十三弦的形制传入日本。使得这一"其源同,其形异"的乐器在中日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下有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筝在日本发展中注重维护传统,这种一贯性与持续性,使得筝在传入日本后十三弦的形制和唐代筝古法都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始终没有改变其原有的形制构造;而筝在中国的发展中则是改良与创新为主,为了满足古筝自身发展的需要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多次改良研制成了我们当代最常用的"S型21弦尼龙钢丝筝",在音色及音域的扩展等方面都有了些许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