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朝前期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背景下,中泰之间频繁的朝贡贸易和中泰大米贸易为华人移居泰国和往返中泰提供了方便。为发展中泰贸易,清政府对中国人移居泰国和华人参与中泰贸易网开一面。中泰贸易衰落后,清廷开始禁止华人为泰国服务并严格限制华人出入国。清廷的泰国华人政策本质上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与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2.
驻藏大臣制度是清朝政府在西藏最有效的施政工具,不论是堪平内乱、抵御外辱,还是抚恤百姓、维护宗教等其作用功不可没。作为治理边疆的一种措施,驻藏大臣制度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总结有关驻藏大臣制度的研究成果,对当今中央管理西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朝前期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对海外华人采取敌视、迫害政策,主要表现在:限制华人出国、迫害归国华侨和对待华侨社会的敌视态度。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广大华侨在海外遭受许多非人之难,而且也使海外华侨与中国社会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巨大隔膜,从而也为近代中国华侨政策的转变设置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4.
清初康熙帝平定西藏,结束了蒙古诸部在西藏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祖国统一。清朝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决定排除蒙古诸部首领在西藏的角逐,通过支持本民族领袖来执行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施政,从而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直接管理,这是清朝对西藏施政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本论述了清朝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降四朝实行海禁政策的有关情况,分析了清朝的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嵋此说明海禁政策是使中国未能领先走向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柳森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2):139-141
民国初期,西藏地方局势日趋紧张。袁世凯执政后,重申民国政府对藏主权,积极倡导五族共和;同时,其恩威并举,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行政管理;在中英交涉过程中,其拒绝签订出卖西藏的非法条约。但其运用封建性的政治思维是不可能解决西藏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较为丰富和翔实的史料,分析了元朝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内容、特点及成败得失,旨在以古资今,以求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促进整个西藏地区的料技、教育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从而最终为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清朝前期的治藏政策在清代整个边疆民族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是通过阐释此期清廷在治理西藏过程中,当时藏传佛教作为西藏社会中一股强力被上层社会的统治者所利用,以保持和维护西藏地区的稳定和安宁为根本,使治藏政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对当时及后来的西藏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因俗而治"是清王朝统治和管理边疆地区时采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涉藏刑事案件处理过程中,这一政策同样得到了深入地遵守和贯彻,使得司法程序、审理主体和裁断原则都体现出了"从俗从宜"的特点。"因俗而治"原则在处理涉藏刑事案件过程中的运用,降低了清王朝控制藏区的难度,节约了平息事乱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尽管在长期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官府控制力削弱、地方势力增强以及妨碍地方发展等问题,但从国家政权巩固的角度看,"因俗而治"却是稳定藏区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蒙藏民族传统的亲和关系,为元朝有效治藏带来了诸多便利,并使藏区形成一种归附和心向中原的传统,同时,这种传统也并不会因元明政权交替而丧失,这就决定了明王朝治藏有故踵元制的一面。但是,由于元明交替更意味着中原统治民族的换位,既有民族关系格局被打破,又使明朝对藏施政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初读冯一下先生的《也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2009年文综安徽卷第36题献疑》(以下简称《也说》)一文[1](p.43),一则曰:2009年安徽文综卷第36题出现了令人遗憾的硬  相似文献   

12.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活佛,两大系统的关系对近代西藏政局乃至中国的边疆形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927-1933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又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但国内战乱未息,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不断升级,英国仍利用“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及强化与达赖、班禅两大系统的政治联系,努力协调两系统的关系,以加强对西藏地区事务的管理、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针对达赖、班禅两大系统关系,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又是如何演变的?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有何影响?本文拟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主要依据已公布的国民政府档案,结合相关文献,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清朝治蒙政策的演变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清廷改变治蒙政策的本意是使蒙古地区成为其安定的北国门户.但清末蒙古社会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充满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清政府与各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因此,清廷的“新政”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原本就纷乱繁杂的矛盾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蒙古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新的势头.  相似文献   

14.
与元、清二朝相较.明朝治藏明显不具有元之刚性,其制度也不如清之严密,而是采取了相对缓和且颇具弹性的施政策略.致之之由是多方面的,明朝面临的北部边疆民族关系格局和统治民族主体上的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清朝(鸦片战争前)社学已经相当普及,本文以中原官学为基础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初探:社学分布状况、教学内容与方法、社学的管理、社学还具有社会执法的作用、官办社学教育名人。对当前中小学普及和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光咸丰时期,清王朝边疆危机四伏,原来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开始走向破产。文章通过奕山在新疆的平叛安边、垦荒屯田、筹办夷务、变通兵制等活动,透视道光咸丰时期清政府的边疆政策,指出道光咸丰在边疆政策方面虽做了一些应对政策,但传统的边疆观使清前期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开始自行解构。  相似文献   

17.
“限制边茶以制之”是明朝以“以茶驭番”经济手段促使并强化藏区政治内向的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政策之一。明朝无论是茶禁立法还是执法实践都恪守严惩把关将吏和茶商违禁。它的形成是与明朝整体的边疆治策和具体的治藏手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华夷秩序"这一古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框架渐次形成的大背景下,古代泛北部湾地区自西汉年间就开始了经济交往,由缓慢发展到繁荣昌盛,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区域经济交往的中心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最终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下,被纳入到近代全球贸易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从1995年进入国家政策议程到2010年历经16年16次的勒令禁止仍呈愈演愈烈之势。在分析政策背景的基础上,以政策文本研究为视角,将禁止择校政策价值取向分为以分择校、以分和以钱择校并存、进入政策议程并禁止择校、经审批允许择校、严禁择校、触及根源但政策目标有所退缩等六个阶段,论证政策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对于审视择校问题应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