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翻译理论从中国古典画论中借鉴了很多概念。“传神”“神韵”“形似”“神似”“化境”等中国特色的译论概念其实来自古典画论。“气韵生动”是影响中国绘画一千多年的绘画技法和审美标准,此理论概念尚未引入中国诗词的外译。它是诗词译文的生命力和动态美,也是诗词译文的美学要求。实现诗词翻译“气韵生动”的途径有多种:首先,要寻找原诗的诗眼,要在诗眼上炼词造句,使之点睛传神;其次,要注意译文的“生生不穷,动而不板”,要选择恰当的动词,词语的音响效果和亲切的叙事距离能构建译文生动的美学感受;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注意提防“六忌”,避免译文出现“俗气”“匠气”“火气”“草气”“闺阁气”和“蹴黑气”。  相似文献   

2.
浅议"气韵"     
千余年来,气韵生动一直被看作中国绘画创作的最高追求和绘画品评的最高标准,其内涵也在历代画论的不同阐释中演化、丰富.气韵生动既合于宇宙的运化节奏又合于人体的节律感应,既融贯了物(客观物象)我(画家),而又与观者心交,由此,才生发出无限的美感和魅力.  相似文献   

3.
“气韵”是我国古老而又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长期以来 ,诸多学者就“气韵”的概念、特征及内涵等做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但仍然未能正确阐释它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更缺乏对其内涵和外延以及与其他审美范畴之间关系的合理把握。“气韵”与“传神”虽然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命题。气韵属于艺术作品中艺术效果之总汇 ,它既是统帅形式的重要因素 ,又是作品内在生命的本原。气韵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它的哲学基础源于自然—人生—艺术三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杨玉珍  聂晓玲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6):110-112,136
20世纪以来对"气韵"的研究,以80年代中期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研究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期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类:对气韵内涵的研究;对气韵产生基础的研究;从中西方对比角度对气韵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自古就有宫廷画院的院体画、民间的画工画和文人士大夫画之分.几千年阴阳五行学说,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和源远流长的文学积淀.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社会的交替.历代许多古今美术的相互渗透.为中国画的审美与表现奠定了极高的学术欣赏、审美内涵及存在形态.并确立了在世界绘画中无法比拟、无可取代的崇高艺术地位,自古以来一直处在世界优秀艺术之颠.成为永不凋谢的奇葩.  相似文献   

6.
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首先对“气韵论”产生的可能性进行论述,说明了中国审美思想在产生之初就与玄学有密切的关系;然后采用排除法,将玄学思想中的“道”、“神”、“骨”等概念与“气韵”一词在进行比对,并加以排除;最后证明了谢赫选择“气韵”作为品画标准的科学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对于20世纪50年代在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画,虽无法用纯美学的角度解读,但我们应打破惯有的"政治阐释的绝对视界"以及"去政治化"的极端对立,不能忽略中国画在其实践中自身的审美维度,"艺术为大众"的思想实现了传统文人画从对个人情感的伫立到大众人生的关照,使中国画在现代转型中突破了"雅"与"俗"的对立,为现代中国画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选择,保持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画家的眼里,世间万象不是尺寸精确构造分明的具体物象,而是一幅整体和谐的时空境界,一曲高低起伏节奏流动的音乐般境界,不是一个一个互不相干静止不动的零部件,而是一部似离而合流畅时间贯穿空间的生命乐章,不是一片静寂无生意的死气沉沉的画面,而是在高下远近的交错起伏中有节奏的律动,从而具有了诗意的意境和音乐般的气质。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画家创作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能够产生意境的形象,并不是一般的普通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这种形象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诸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运会不仅感动了世界,也感动了中国,中国公民从多个角度接受了生动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奥运会让民众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优秀运动员和大众媒体引导下完成了“奥林匹克成年礼“;优秀的竞技体育成绩激励国人加快了体育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线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绘画最基本的语言;中国画的线是一种富于东方艺术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正确把握线与形的关系,合理组织线条,能够充分认识线这种独特的形式语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美感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画中诗画结合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满足感官的审美价值,更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中国画的诗画结合有多种形式,广义地认为凡是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意皆为诗画结合。诗画结合的核心在于意境、情趣上的一律。因此,艺术家只有超越景象的束缚和理性认识的局限,才能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无限,使人有理性地回归,真正达到诗画结合、天然超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只注重工笔画形式上的工整性,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写意性。不仅是工笔画,就中国画整体而言,它都是写意的艺术。文章从写意性的角度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作为一种绘画观念蕴含于工笔人物画艺术之中,体现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趣,赋予了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书法这门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与中国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书画同源"暗示着这一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力图从书画艺术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的渊源;书画艺术各立门户,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诸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罗红 《职大学报》2007,(1):83-84
中国的牡丹艺术源源流长,留下大量关于牡丹的诗词歌赋及绘画,给当代中国牡丹绘画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当代的中国牡丹画在历史积淀之上,不断地推陈出新。欣逢盛世,今天的中国牡丹画家经过不懈的努力把中国牡丹画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中书法文化是比较重要的一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书法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艺术,早在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书画同源"观点,它的意思是说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着对方,一起发展。书法学习不但能够使学习中国画的学生陶冶情操,养成平和的心理素质,还能从艺术的层面,增加学生对美感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由此看出书法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中国画是有很多好处的。文章写了三点,叙述了书法与中国画的联系,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书法教学为中国话提供的有利填充。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来看,“个性化”的笔墨固然是山水画真正的血肉和灵魂,但其“程式化”的绘画语言成为了构造山水画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骨架”。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其“个性化”的笔墨也就失去了支撑它的身躯,因此我们应该肯定“程式化”的艺术原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存在的价值和美学意义。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绘画艺术的创新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实例分析传统纹样在装饰设计选材、构图、造型变化方面的特点、装饰处理的手法、体现的形式美法则,阐明传统纹样的学习对装饰绘画设计、创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东西方绘画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具象绘画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象绘画可以直接地反映世界的表现语言,再加上历史传统所特有的审美习惯,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流派,而且也在不断扩展它自身的表现形式和样式,为人们所欣赏。具象绘画若能既不失传统手段的优势,又能将理性及个性相统一而一展其独特的表现手法,那么,将会有更多的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得到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