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洞作为晚清洋务派的重要官僚之一,他的洋务思想自成体系,对晚清王朝的政治决策,以及洋务运动的发展,曾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他的湖北新政,为其洋务思想体系的典型体现,影响较大。本文拟就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爱国性,谈点个人浅见,就教于方家。 一:“开辟利源、杜绝外耗”是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核心 当时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扩大的严峻形势,张之洞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维护自身地位和保护黎民出发,提出了“经国以自强为本”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只有“自强”才能抵御外侮,与帝国主义相抗衡。而“自强”的根本是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强大,即洋务派们所说的“必先富而后强”。为此他主张:“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湖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建设,一跃而成为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2.
(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影响很大的思潮。它并非张之洞首创,而是洋务运动(当然也包括洋务教育)的一贯指导思想。但张之洞是全面阐述这一思想的第一人,并在教育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贯彻了这一思想。从张之洞转变成洋务派以后的教育活动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是他的基本的教育思想。他于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乃是这一思想集大成的代表作;由他主持制定的1903年学制中的《学务纲要》共56条,则是这一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锐志兴革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他主持制定的我国近代第一部在全国颁行的学制——“癸卯学制”就充分体现了他的“中体西用”的思想。“中体西用”的提出与建立新学制的设想张之洞生活在中国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五、仁为核心,克己复礼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学而优则仕”是他长期的政冶实践和教育实践的概括,是以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礼”,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在教育上主张以“礼”为教。二是“仁”,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在教育上主张以“德”为教,都以“仁”这个最高道德概念为旨归。所以“礼”和“仁”是贯穿孔子政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令天探究、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的思想源流。“中体西用”说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的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186 1年 ,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此后 ,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张。他们的思想 ,特别是“器可变而孔子之道不可变”的思想 ,很快被洋务派承袭过去 ,成为推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纲领 ,李鸿章、曾国藩无一例外都是中体西用论者。继李鸿章、曾国藩之后 ,张之洞在…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1837~1909)是洋务派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利用外资”的主张,并付诸于行动。对此,经济史学界过去一概视为“对外依赖”、“对外投降”,尤为甚者,还追加过“洋奴哲学”、“卖国求荣”等大帽子。近年来,不少论者对张之洞的洋务思想和活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对于张之洞的利用外资思想和活动,一些论者已有所论及,但还不够深入和准确,因此,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阐发和评判。一、张之洞从抵制外资到利用外资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7.
清末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过程中,张之洞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劝学篇》和“癸卯学制”集中体现了他“中体西用”的历史教育思想。他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忠君爱国的思想;历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史为体,世界史为用”;并就历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要求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推行于实践。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的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奠基人。他以“人才维国势”、“中体西用”为教育宗旨,主张取“西学”之长补“中学”之短,特别重视外语教育,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创办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制定《癸卯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大中学校普遍开设外语课程;主张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教材教法。他的一些主张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清洋务派重要首领人物张之洞早年在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及四川学政时,提倡实学,注重品行,对积弊甚深的四川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整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川省的士风,并选拔造就了一批人才。他还主持兴建了一些教育基础设施,为川省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张之洞不辞辛劳,亲自为士子指导为学门径。他个人作风廉介自持,两袖清风。张之洞早年在四川所表现出来的重实学、重品行、廉洁的作风以及卓越的才能,为其日后显赫仕宦,在洋务运动及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一生既平凡又伟大,这不但体现在他的个人风骨上,还体现在他以德治国的思想和对弟子品行的教育上,他将精妙绝伦的《诗》之语言,运用在各种正式及非正式场合,让执政者和民众的精神境界在对诗的感悟中有所提升。在当代教育中,可以从"德治、礼治、法治"三大方面,感受孔子的"用诗"主张,以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  相似文献   

11.
简论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根源。它以提倡农工商三年并重和提倡实业教育等为基点,提出了兴办实业的各种具体主张,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实业救 国的活动。如办工厂、开矿山、修铁路,兴办 实业学校党等。张之洞的实业救国思想及主张主张产生过积极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试述张之洞对外洋近代学制的认识过程孟旭张之洞对近代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是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变革了持续两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大力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而张之洞对外洋学制的认识过程不仅为他建立新学制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段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曹成建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撰文指出,晚清洋务派重要首领人物张之洞早年在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及四川学政时,提倡实学,注重品行,对积弊甚深的四川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整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川省的士风,并选拔造就了一批人才。他还主持兴建了一些教育基础设施,为川省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张之洞不辞辛劳,亲自为士子指导为学门径。他个人作风廉介自持,两袖清风。张之洞早年在四川所表现出来的重实学、重品行、廉洁的作风以及卓越的才能,为其日后显赫仕宦,在洋务运动及改革中国传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癸卯学制的出台离不开张之洞的努力和他的“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而张之洞的诸多教育观念,如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讲究次序、突出重点的办学思想;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中学”的至尊地位等又通过癸卯学制,部分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16.
墨子身兼学者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内容是德行与技能并重,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他的教育方法是主张学以行为本。由于墨家教育对象为“农与工肆之人”,因而墨子教育方法的特点是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后起人物。他积极主张改革科举、兴学育才、振兴教育,对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确立,起了奠基作用。一、积极改革,力废科举科举制自隋、唐兴起延至明清,早已弊病丛生,成为文教事业进步的桎梏。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还是清流派的张之洞,对科考场中“弊窦日巧,盘结日深,士子以舞弊为常谈,廪保视渔利为本分,以致寒士短气,匪徒生心”,的局面就十分不满。1875年,他任四川学政时奏陈八条禁律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中,主张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而“兼容并包”也被视为蔡元培思想的核心。“兼容并包”体现了他对中外文化的采撷和糅合,与他文化取向紧密相连。本文试从外国文化取向上探讨他这一教育思想如何形成、发展、完善以及成熟确立,加以整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形成的,张之洞的成长经历、学习过程、职业生涯在其家庭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他的性格因素和学识素养是这一思想形成的内因.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体现出了他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创造性,以及解决家庭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创新性,这对当今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