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颜色词"灰"是非基础颜色词,对其的系统研究较少,文章以"灰"的词义系统为切入点,使用隐喻映射认知理论分析"灰"词义的发展脉络,其词义系统沿着实物义、颜色义、动作义三条路径进一步引申,表现为自然域映射到社会域、颜色域映射到心理域、法律域、社会域等,而其中颜色义借由隐喻映射引申出的意义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颜色词"红"的概念隐喻异同进行比较。"红"的英汉概念隐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如都映射在心理情感、政治和经济域,且在一小部分目标域中隐喻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由于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红"在英汉概念隐喻中所映射的部分目标域为各自独有,如英语中"red"可以映射至价值判断域,而汉语"红"则可映射至爱情、人物外表域等。  相似文献   

3.
"黑/白"是最早出现的两个基本颜色词。当颜色词用于非颜色意义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基于此,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切入,对俄汉语颜色词"黑/白"由颜色域向评价域、情感域、社会域、政治域和状态域的映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俄汉两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21,(4):75-79
对味觉词"酸"在汉英语言中不同隐喻映射进行整合、比较后发现,其在汉语中的隐喻映射较英语更为广泛:在汉语中可以映射至生理域、心理域、性格域、生活域和性质域,而在英语中则只映射至心理域、性格域和性质域;汉语中味觉词"酸"的隐喻义义项较英语而言也更多。汉文化为高语境文化,英语文化为低语境文化,主要原因或是汉语中味觉词"酸"的隐喻内涵较英语而言更为多层、丰富。  相似文献   

5.
朱晓燕 《考试周刊》2012,(47):23-24
空间隐喻是形成认知概念的重要认知方式。通过对比汉英语"深/deep"的隐喻映射,本文发现在时间域、颜色域、情感域和心智域隐喻映射中,汉英语"深/deep"隐喻具有普遍性;但"深/deep"隐喻也存在汉英民族差异性,这说明空间隐喻既具普遍性又具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7.
Ivan Fónagy(1999)首先提出了"语音隐喻"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后来该术语由李弘(2005)引介与分类论述。但其所下定义"用一个象征单位来喻说或激活另一个象征单位"过于笼统,分类也存在不足之处,并且喻体和本体间的映射是完全基于谐音之上的,二者在意义上没有联系,这与文中引用多个例子来说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概念映射相矛盾。李弘在文章中所讨论的"语音隐喻"和Fónagy所提出的完全是两个概念。后者探讨的语音隐喻反映的其实是发音方式与说话人情感或态度之间的象似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产生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通过颜色来表达新的概念,映射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就形成了颜色隐喻。对译者来说,熟悉颜色隐喻的认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是利用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借助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即人们认知过程中从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但是,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隐喻认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隐喻思维模式的共性,但有时也不可避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所以,汉英民族对颜色域中的红色和red的隐喻认知也不例外。基于此,本文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文化非同性理论出发,试图探讨汉语颜色词“红”和英语颜色词“red”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不同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0.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认知隐喻学相关理论,对吉祥图案代表性语料中多种模态隐喻的界定以及各类隐喻运作方式的分析,发现吉祥图案中的隐喻可通过自然形纹样、吉祥语文字、文字图符、颜色、造型、几何纹样及语境等多种模态呈现;根据概念隐喻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吉祥图案中的多模态隐喻运作方式可分为七类:"源域自然形纹样—目标域语境""源域自然形纹样兼文字—目标域语境""源域自然形纹样—目标域吉祥语文字""源域自然形纹样兼文字图符—目标域吉祥语文字""源域颜色—目标域语境""源域造型—目标域语境"以及"源域几何纹样—目标域语境".拓宽多模态隐喻研究范围,为吉祥图案文化隐喻的解读和应用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是文章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有关颜色词隐喻化的认知运作机制,认为颜色词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和本体的意义发生冲突。对颜色词的理解过程就是如何消除语义冲突的过程。这一理解过程不是任意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不是无根据的,而是在相似性的作用下,产生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从而产生新的颜色词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现象的认知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在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以基本颜色词"红"的概念隐喻为研究对象,对颜色词隐喻的目标语进行了分类总结,分析中韩两种语言颜色词隐喻认知的共性和相对差异性,并探究外在的语言表达异同下的内在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棋"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概念隐喻的隐喻映射是以人们对棋的意象及其体验认识为基础,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棋"文化。借助CCL语料库,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语料中"棋"的隐喻表达,探究"棋"的特征如何被映射到目标域"人生"的特征上,发现"棋"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并且"棋"框架中的概念是系统地映射到"人生"这一目标域中的,而汉语中"棋"丰富的隐喻表达也体现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认知隐喻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解读诗歌张力的成因,即通过突显、忽略和遮蔽的方式达到目标域和源域间子集的映射。以狄金森的三首"死亡"诗歌为例,分析了她诗歌中无穷的隐喻张力。  相似文献   

16.
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也是文化复制因子,其核心是模仿。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从模因论的视角来分析方位性隐喻,以空间概念意义UP和DOWN为始发域,向情绪、身体状况、社会道德等认知领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有助于方位性隐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19.
空间隐喻是始源域向目标域或其他认知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义或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虽然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但人们会使用相同的空间词汇来描述抽象概念。汉语中垂直性空间隐喻语言(上/下)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它们和英语有着非常一致的对应映射。汉语中的"上/下"是表达空间关系的最常用的一对多义词,它们表达了时间、社会等级、主观优劣等隐喻义。  相似文献   

20.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2,(27):148-150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与诗歌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喻在诗歌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花"这一意象的,本文尝试将"花"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所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及其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花"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