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洁 《考试周刊》2011,(46):40-42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一个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脱语义化、延伸、脱范畴化和腐蚀,隐喻和转喻。借助语法化理论对现代汉语"门"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究"门"的涵义及用法的演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门"的语法化进行考察,可以得知"门"其实是一个多义范畴。本文对"门"的作为后缀的用法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曾容 《外国语文》2022,(2):20-30
范畴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动态范畴化"理论强调从动态角度对词义范畴进行历时或即时研究.词义的动态范畴化可以在语言的不同维度上得以体现.那么,词义动态范畴化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呢?本文认为,隐喻、转喻与基体/侧显是词义动态范畴化的有效工作机制,并将隐喻细化为概念隐喻、范畴隐喻及语法隐喻,将转喻细化为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隐喻、...  相似文献   

3.
多模态元话语的形成经历了语法化过程。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及北京大学语料库(BCC)为语料来源,确定语料中的多模态元话语并从历时及共时层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多模态元话语经历了语法化演变,即其是由表达概念意义的符号逐步虚化为表功能意义的符号,进一步探明多模态元话语的虚化机制,其中包括隐喻、强化、泛化、相邻句位、重新分析与类推、转喻、和谐及推理等。  相似文献   

4.
打开“gate”之门——对后缀“-gate”的语法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眉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98-100,103
自1972年水门事件被披露以来,“gate”已经从一个独立语素演变为一个专指丑闻的能产性强的后缀。许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此“gate”现象进行过探讨,但将其与语法化现象相联系的为数甚少。对后缀“-gate”的语法化进行的分析表明,该后缀是两组机制在两个层面运作的结果,即词汇语法层面上的重新分析和类推,语义层面上的认知转喻和隐喻,同时受明晰性、经济性、表达性三个语用动因的驱动。  相似文献   

5.
王婷 《海外英语》2020,(8):89-90,105
通过对汉英进行体标记"V+着"和"Be+V-ing"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动因与机制进行梳理分析,进而比较两者语法化的异同.研究发现两者的语法化动因都有语用因素,而且语法化的操作机制都有重新分析,概念隐喻.不同之处在于,除概念隐喻之外,汉语进行体标记使用了概念转喻,另外英语进行体标记的语法化程度比较高,而汉语相对较低,这是由于汉语是孤立语.  相似文献   

6.
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指的是名词及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形式和现象产生及形成过程。作为语法化的机制,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并通过隐喻和借代的方式使语法化最终得以实现。重点讨论英汉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指出英汉名词的语法化是朝量词或词缀的方向进行,而对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化研究则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得出结论:名词性成分的词法与句法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汉语视觉动词"见"在古代汉语中由动词语法化为表示被动的助词,后来又发展出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是一个辐射状的轨迹,沿着不同的角度不断发展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的义项。其间经历了重新分析、类推,以及隐喻和转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英汉表量结构都经历了虚化度最低→虚化程度较高→虚化程度更高的语法化路径。英汉表量结构语法化都涉及到语义演变、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类推和重新分析的语法化机制。通过英汉表量结构虚化程度的对比,可以得出汉语中出现了典型的表量结构,其虚化程度比英语表量结构高;通过对英汉表量结构语法化路径的对比,证明汉语表量结构的结构更加固定,英语表量结构有着向汉语表量结构的结构发展的趋势。因此,汉语表量结构的语法化程度比英语表量结构的语法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如果"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连词之一,该词始于唐代,从其构词法来看,"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同义语素并列。假设连词"如"早已存在,"果"则经过一系列语法化才沾染上假设义,并于宋代最终形成表示假设关系的专职连词。在这一过程中,词语的双音节化和类推作用是其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且明清后这一用法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0.
"语义漂白"作为语法化过程,涉及十分复杂的关系,作为语义的概括,可导致"语义扩展"和"语义丢失",是"最优化"模式下的"重新分析""类推"等概念在语义变化及其语法化之间相互依赖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当"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就情态范畴而言,"当"是沿着"动力--道义--认识"的路线发展的,从语义机制来看,"当"从动词到助动词是隐喻在发挥作用,而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从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都是转喻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仍”的语法化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仍”由“沿袭”义动词逐渐语法化为表“屡次”、“依旧”、“相继地”之义的时间副词,再语法化为表示顺承和递进关系的连词。句法位置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是“仍”语法化的重要动因,重新分析是“仍”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隐喻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关系,而转喻一般涉及同一个概念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介绍其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隐喻和转喻产生的认知理据,对突显性在隐喻和转喻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比隐喻更基本,往往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隐喻提供基础。从概念转喻到语法转喻无不体现在语言结构中。透过语言结构分析其转喻的认知理据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汉双解)中图示的人体部位词项为语料,在认知转喻和隐喻的理论框架下,从词汇和语法层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词多义现象在人体词项中普遍存在,转喻和隐喻思维使词义延伸成为可能,转喻比隐喻更基本,是隐喻的基础或为其提供理据,而隐喻思维在词义延伸中起的作用更大;两种思维在词义延伸中可能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转喻、隐喻也是引起词汇语法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副连兼类词兼具副词的修饰限制功能和连词的连接功能。从语法化视角出发,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分析副连兼类词的历史来源、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共时层面的副连兼类词来源于副词语法化为连词的历时演变,重新分析、语境吸收和保持原则是促进副连兼类词形成的三个机制,副连兼类词形成后,受到语法化、使用频率和同义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继续语法化和连词化停滞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关联词语中以连词居多。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具体探讨了十多个因语法重新分析凝结而成的连词。这类连词可分为并列式、附加式、压缩式三种。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观察,现代汉语指人名词通过隐喻、转喻、转指和类推等途径产生。这是从不同角度探讨指人名词的产生,不是严格分类。其中有的是新造词专门用作指人名词,有的是原有词的词义引申,指人的义项是后起的。隐喻、转喻、转指和类推等是比较普遍的语言规律,但在现代汉语指人名词中却表现得更丰富、更有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家很久以来就对人类思维与话语中的类推感兴趣,但是对语言行为与类推图式之间的关系属性却研究得甚少.话语隐喻是指能在某个话语群引起一致类推的语言表达结构.类推图式是具体的,是围绕特殊的词汇进行的,话语隐喻是类推图式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