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马克思民生思想是我党领导民生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它的产生历经对应然"精神自由"追求与对现实"生存生计"关注的萌芽转向、"人民主体地位"的初显与对"人的解放"的探讨的初步形成、对"劳动异化"的揭示与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解答的走向成熟、对"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证与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探索的深化发展等四个阶段,具有直面现实的理论视野,为新时代提高民生保障、改善民生水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回归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系统梳理并阐释马克思在不同认知发展阶段上的民生思想演进逻辑及基本内涵,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厘清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民生思想历史分期的模糊认识,也有利于在实践上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目标的追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解放是一个过渡阶段,它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核心政治的转变,民生政治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往往把我国的民生政治理论与西方生活政治理论相互混淆。因此,在对民生政治理论与生活政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走向成为必然。吉登斯提出的生活政治的命题是在反思现代化及现代性的过程中提出的救治资本主义的政治处方,而民生政治则是对我国社会当下民主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反思,二者虽存同更求异。只有民生政治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走向,以政治民主促进社会民生是我国民生政治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4.
1843年马克思与布鲁诺.鲍威尔论战时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在系统批驳其有关公民解放和政治解放等方面观点的同时,从政治解放本身;政治解放与国家、宗教的关系;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等方面,详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为人类的共同解放指明了道路,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范仁忠 《中国科教博览》2004,(9):103-106,112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政治暴政”、“经济暴政”思想的现象、根源以及消灭“经济暴政”、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力量的思想分析,揭示了经济暴政问题对马克思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概括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解放必然要经历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解放是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它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一生都在关注现实政治,关注人的解放问题.《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的檄文,他在批判鲍威尔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笔者就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三个方面试图解读马克思的解放理论.  相似文献   

8.
9.
民生政治是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政治形态。民生作为考量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向度,具有整合政治生态的价值寓意。民生诉求是公共权力理性化对执政党的政治贡献,是政府善治与公共理性的价值厘定。善治回应为民生政治奠定了民主谱系,民生政治的建设过程有效诠释了执政之基、公共服务与治理回应的三维存在。同时,民生政治亦是政府理性和公共精神的继承与扬弃。民生政治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合法性注解,凸显了政治逻辑到法治话语的民生景图,人民民生到公民社会的善治理念,制度话语到文化自觉的运行规约,民生改善到政治认同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市民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近代主要从经济角度规定市民社会,转变为当代主要从社会联系和化的角度规定市民社会;由近代把市民社会看作主要是物质交往领域,转变为当代把它主要看作是一个自治的民间社团及其活动所构成的公共领域。这种转变扩大了市民社会的外延,使得人们产生这样的误解,即市民社会是不可超越的。这种误解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主义及各种腐败现象提供了舆论环境,从而导致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混乱和无序。实际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在地包含着关于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学说。他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创立新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科学的区分了它们各自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启蒙思想家认为,保护个人自由不受外在侵犯是祖国被人们承认和热爱的标准,在人民掌握权力的共和政体中才能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爱国也成为重要的政治美德.但是,祖国所保障的个人自由其实是政治解放过程中利己主义的个人所要求的人权,本身未超越市民社会的限度,资产阶级共和国所宣称的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法律,并不能在现实中实现.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其早期的哲学思想中对启蒙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政治自由做了初步的超越,分析了作为政治自由前提的宗教批判、政治自由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认识到人的本质只有在人类解放中才能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3.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出发,就"异化劳动"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使两者相互摆脱了对方的控制,政治解放得以实现,然而市民社会解放却没有和政治解放同时实现,致使政治解放也沦为了抽象的、形式的解放。政治解放只是人的解放的一部分,它与市民社会解放共同构成人的解放。市民社会解放至今没有实现,政治解放也仅在部分国家中实现。在实现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和未实现政治解放的国家中,人解放的程度不同,直接面临的解放任务也不同:实现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应该超越政治解放,继续追求市民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未实现政治解放的国家应该首先追求政治解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深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现实存在意义的认同、对人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以及对人全面解放的探求。本文深入探究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本身凝聚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蕴含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阐明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有助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向上的递进路径,进而从强化人文关怀、推进动态培育、促进价值升华等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马尔库塞都提出了"人类解放"思想,但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在哲学基地、理论内容及实现路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马尔库塞以"快乐原则"为基础对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进行解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放美学观,但这并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只能是一种主观设想。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体系中,以往我们更关注的是"人类解放",而把"政治解放"普遍地理解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范畴而忽略和排斥.然而,当我们今天反思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实践、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时,最需要注重的恰恰应该是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政治解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解放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探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的观点为其阐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立了逻辑前提。一方面,与西方近代哲学家们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并从理性出发去说明人的自我发展不同的是,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与社会关系并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去说明人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与旧唯物主义把人理解为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观点不同的是,马克思立足于革命的实践去理解社会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视角来把握人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强调只有消灭雇佣劳动,才能彻底实现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财产(劳动条件)和劳动是创造财富(产品)缺一不可的两个前提,因此,劳动享有对收益(利润)的收益权是所当然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根本的一点区别是前者在利润分配中否定了劳动的收益权,只承认财产收益权。社会主义条件下既承认财产收益权也肯定劳动收益权。因此,私营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它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不只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而是一切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就以它最直接、最基本、最原始、最一般的形式——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出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就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并成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