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近,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伟等人精选的张爱玲的小说集《红攻瑰与白玫瑰》一书。这本小说集是作家张爱玲所有著作中的珍品。她的作品描写了“上流”社会里男女之间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纠葛和传奇,并通过她们的种种遭遇,揭示出人性遭受挫伤、摧残的悲剧。张爱玲是我国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在海外,她有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由于我  相似文献   

2.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张爱玲对那个时代下的女性地位能否真正改变,一直是持一种迟疑和悲观的态度的,因此她笔下描写的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普通女性经历的都是朴素的人生,却也是迷茫、无奈与苍凉的人生。红玫瑰娇艳风流,白玫瑰清纯圣洁,但是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女性却都遭遇了无尽的无奈和无助,既无法保持自己的圣洁,也无法永远热烈,在不安稳中求安稳,在不满足中求满足,在不能忍受中继续忍受。婚姻和家庭的幸福总是与她们擦肩而过,因而留在她们身后的永远只能是苍凉。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自发表以来,众多评论文章集中论述两类女性的形象及形象背后的意义:热烈的情妇红玫瑰与圣洁的妻子白玫瑰之间的对比及最终两者之间完成角色转化与融合。还有评论文章从男权或是女权角度出发,叙述红玫瑰与白玫瑰相互转化背后的原因。关于小说涉及的情欲描写,大多评论文章从分析意象的角度得出情欲的对应物,而主人公佟振保、娇蕊、烟鹂的欲望如何以文学形态出现,却很少论及。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中以意象描写著称的张爱玲,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创设和描写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用以暗示某种深远、普遍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思,《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意象包括色彩、服饰、鞋子、各式灯光、雨天等等,本文将着重谈谈色彩的几种具体意象。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也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命题;人们往往以花来形容女性。分析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作为花的意象,进而反观张爱玲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结合女性自身独特体验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描绘了女性身份的困境体验。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女性个人情感、身份选择以及话语权三方面。  相似文献   

7.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在振保可不是这样的。他是有始有终,有条有理的。他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想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  相似文献   

8.
男人如何安置自己的灵与肉,如何通过女人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村上春树与张爱玲在各自的作品中给出了不同的思考。直子与绿子共同构成了男性作家对于美好女性救赎男性灵魂的想象,然而,“肉”的缺席使得不真实的“灵”与爱无力确立男性的存在。张爱玲则以女性立场书写男性欲望投射里的情妇与妻子,以娇蕊与烟鹂红白玫瑰身份的转换,道出了男权中心主义在灵与肉之间的焦虑与尴尬。男人只有以创造性的生活为依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确立了自己的“在”,才能完成自己对现实的“本体性否定”,建立新的二元性生活,找到自己身体与心灵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荒凉。   读她的文字,你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入那个遥远而斑驳的年代,上海的沉醉与古旧恍如隔世般呈现在眼前。一个个无奈的、感伤的故事由她以一种特有的、回忆录式的调子娓娓道来。明知道,心会跟着一起沦陷,却还是在无人的午后,一句一句地去体味。阳光静静地从玻璃窗外洒进来,很温暖很明媚,让我感觉眼前一片绚烂。惟独脑海中却一片空白。  瞬间的空白。空白。   《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振保的男子和他生命中的四个女人。第一个是巴黎的一个妓女,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第二个是在英国求学时,…  相似文献   

10.
论文用前景化理论来分析张爱玲的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别具匠心地使用偏离前景化手段,如字形的偏离、代词的偏离、词义的偏离、主体性(施事者)的偏离、故事结构形式的偏离等方式,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11.
关锦鹏的<红玫瑰白玫瑰>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对爱与生活的挣扎和无奈.影片利用视听艺术手段,呈现出三、四十年代上海"十里洋场"世态、人情的浮华,更带给人一种世纪末的追怀.影片导演自我和片中女性成长的完满体现,透过导演对电影语言的独特理解与电影技巧手法变奏性纯熟运用,使得他的思想成功体现于影片的叙事结构之中,也使他自我得以个性化完满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三种常用符号来写女性,即:花、衣服和房子,但她并非认同男性的命名,而是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对男性的符号书写进行了改写和反写,颠覆了男性看女性二元对立的观念以及符号化的命名,女性一直被遮蔽的真相显现出来。显然,张爱玲相信,男性对女性人生所造成的打击和伤害在某种意义上会变成女性成长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查尔斯.狄更斯的著作《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一生爱过两个女人:朵拉和艾妮斯,她们就如大卫.科波菲尔生命中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一个充满激情、迷恋或许带一点盲目;另一个真挚、深沉而且成熟。爱情中最重要的是志趣相投,大卫最终和艾妮斯携手到老。而三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和睦美好的关系,他们身上寄托了狄更斯对善意和美德的追求与理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张爱玲在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改变以女性形象为中心的叙事模式,异乎寻常地以男性为故事情节的发散中心,集中笔力,突出地塑造了佟振保这一人物形象.并且,运用"性格组合"与"叙事策略"相关理论,分析佟振保"社会化角色人格"与"私人化角色人格"的分离,阐释他表现出的诸如信守秩序但经常越轨、有意攀升却自甘堕落、外表自律而内心猥琐|的性格组合;同时,适度分析小说运用全知视觉、限知视觉和"参差的对照"三种叙事策略多层面塑造"圆形人物"性格的作用.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张爱玲的小说并非只有"苍凉"的悲剧性风格,<红玫瑰与白玫瑰>在包蕴、内敛的笔法中透视出相当充分的社会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查尔斯·狄更斯的著作<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一生爱过两个女人:朵拉和艾妮斯,她们就如大卫·科波菲尔生命中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一个充满激情、迷恋或许带一点盲目;另一个真挚、深沉而且成熟.爱情中最重要的是志趣相投,大卫最终和艾妮斯携手到老.而三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和睦美好的关系,他们身上寄托了狄更斯对善意和美德的追求与理想.  相似文献   

16.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力作之一。作品以四十年代初的帝国主义殖民地上海为背景,在这里,中西文化发生了不和谐的撞击,封建传统意识与资本主义现代意识相杂糅,旧的在崩溃,新的在滋长,一切观念都是不确定的。这就使得处于过渡时期的上海市民一方面是传统的价值观、婚姻观、伦理观等失去了其应有的光辉。另一方面,相应的新的文化观念尚未形成,致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陷入了忧郁、空虚、迷惘的状态,振保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在洋场怪状的环境中,他自私、懦弱、卑劣、甚至嫖娼。这样一个人物自然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厌憎和极端的嘲讽。然而,只要我们撇开这些表面现象,深入到他灵魂的更深一层去探讨,就会从他身上发现在没落的文化背景中许多人共有的充满悲剧意味的气息——在金钱商品和没落文化的双重统治下人的精神的困厄及其生存的无奈与哀伤。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蕴涵丰富,用结构主义的“符号矩阵”理论分析,能作出与以往不同的解读,从而在多维视角中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出更深入的探询。  相似文献   

18.
婚姻和性爱,是张爱玲小说的基本题材.其作品擅长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精神痼疾的解剖,挖掘复杂深刻的人性,展示人物病态的心理人格.  相似文献   

19.
《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塔里的女人》写了两性在爱情中的不同表现,男性较现实、容易妥协,女性则更勇敢、执着。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加入了对生命意义和人性的思考,辰现了命运的悲剧。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主人公及其意蕴的分析,进而反观两性关系和两位作家的创作意旨。  相似文献   

20.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和娇蕊与英国老太太——艾许太太母女俩邂逅的一幕看似闲笔,实则是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一环,更隐含了张爱玲对殖民都市背景下的多元文化的关注,从现实场景上升到对文化深度的思考,显示了作家认识生活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