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洪堡的礼物》中诗人洪堡与剧作家西特林这两个人物显示出失败与成功的对照。西特林将洪堡的失败归结为他拒绝向这个社会妥协,因而将这种失败转化为一种道德上的胜利。西特林的受难历程同时也是他寻找救赎之路的过程。他通过追忆犯下的罪过以及随之而来的惩罚,不断进行忏悔,最后因洪堡的礼物而获得宽恕。小说不仅展示了西特林的救赎之路,洪堡也以自己的死亡获得了最终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姜杨 《培训与研究》2009,26(5):19-21
本文试图用新历史主义核心观点之——“历史文本性”的观点来解读贝娄的杰作《洪》。贝娄虚构的历史与他个人的历史在小说中的相互交融,模糊了历史与文学文本的界线,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的文本性”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的窗口是处理文本的一种操作系统,它能让用户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洪堡的礼物》在叙述中打开一系列叙事"窗口",读者跟随这些"窗口"的移动和链接进入小说文本的叙述时空。《洪堡的礼物》时空交错,其情节叙述如同计算机的程序运行,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窗口的打开与关闭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洪堡的礼物>一书中,贝娄用他自己的叙事方式,既坚持现实主艾传统.又汲取了现代派的一些创作方法和叙事模式--用主人公的心理时空结构讲故事,通过显示主人公的灵魂世界激活故事情节.这种独特的时间叙述模式值得我们去探讨.  相似文献   

6.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因《洪堡的礼物》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主要围绕两位美籍犹太裔作家而展开。文章结合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分析两代作家在美国情景语境和犹太文化语境下"精神父子"关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洪堡的礼物》是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作品,展示出作者在美国芝加哥的都市生活。文章以《洪堡的礼物》中的都市问题以及对中国启示为研究对象,围绕三点进行叙述,即:芝加哥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大都市的乡愁;大都市生活的“厌烦”,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洪堡的礼物>中隐喻的"父与子"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对犹太文学传统中"父与子"这一历时性主题的移位运用,以相互替身的共时性观点显示出人类本体的矛盾特征,揭示出生命自身的悖逆-整合属性,并藉助于这种对立要素的关系设置对美国社会文化进行了富于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炜的长篇小说《家族》以二十世纪历史进程为背景,力图通过对历史碎片的展示,凸现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国人的生存境遇,对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试图寻找近一个世纪中国人难以摆脱的悲剧命运的根淅,作家再次严肃地提出了人的灵魂和精神家园问题,对人的内在精神进行了严峻的拷瓿和质疑,表达了作家的人关怀立场,在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小说从人本身来考察知识分子的出路,使它超拔于同时期的一般作品之上。  相似文献   

10.
德国19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变革了普鲁士的教育制度,改造了高等教育理念,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对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事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洪堡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处处渗透着新人文主义色彩,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洪堡的礼物》中隐喻的“父与子”的主题具有深刻的化内涵,是对犹太学传统中“父与子”这一历时性主题的移位运用,以相互替身的共时性观点显示出人类本体的矛盾特征,揭示出生命自身的悖逆-整合属性,并藉助于这种对立要素的关系设置对美国社会化进行了富于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伤逝》和巴金的《寒夜》成书于不同年代,反映了两代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爱情困境。两部小说因对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关注而产生交集。除此之外,它们对于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建构的内在视角也是一致的,具有互文性质。作品都从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切入,从"情为何物""情何以堪""情以何寄"等方面呈现他们相爱、相守到生死相离的悲剧性过程。他们对于爱情悲剧的书写关涉到中国启蒙思想传播语境下知识分子追求婚恋自由的诸般复杂因素,同时又蕴含着超越情感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哲理性思考,对于当下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奥赛罗》揭示了人文主义思想具有内在的矛盾,具有脆弱性和局限性,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深刻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同时他也没有丧失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刘墉先生的《爱的礼物》,是一篇满溢着真情挚爱的精妙美文,令儿女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麦琪的礼物》教学建议@吕永平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都活在他者中。他者不仅指他人,还应包括外物。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为了他者而活着,活得卑微或者活得高贵,其实高贵未尝不是另一种卑微,主动也未尝不是另一种被动;总之,我们成了他者的奴隶。我们不由自主地接受着他者的奴役,不自觉地沦为了异己的人或物的奴仆。我们以为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其实我们都是生活的奴仆;我们以为自己主宰了生活,其实我们早已被生活所吞没。  相似文献   

18.
19.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这使得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不断的发生改变,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作家,他们开始关注现实中的人和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刘震云的写实小说《一地鸡毛》,它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并揭示了知识分子在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下的价值取向失控,这本小说着重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0.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其中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也表现的相当充分。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威尼斯商人》从背景、情节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本文将主要从作品的情节和细节来品味其中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