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侗戏传统风俗中有一些与戏班演出相关的时间信仰、神灵信仰,信仰又衍生出若干禁忌。由此侗人创制出一些为祈福避祸而举行的仪式,如祭台、祭萨、请神请师、贺台与扫台仪式,还有禳灾的巫术。通过田野调查可见侗人过去的神灵信仰十分虔敬,在其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与英雄崇拜的地位比较突出,其侗戏仪式与信仰体系既有原生性又有同化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萨崇拜是侗族最重要的信仰,是侗族精神文化体系的核心。萨崇拜仪式充满了象征,萨坛象征一个微观化的神界,伞是庇护与权威的萨岁象征。萨崇拜仪式积淀着侗族辗转迁徙融合的历史记忆和原始氏族部落的遗风。  相似文献   

3.
孔府的自然物信仰主要包括祭北斗和祭日晷。祭北斗仪式与恢宏隆重的祭孔仪式相比,简而又简,且被特意遮蔽掩盖,显示出孔府把不属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文化信仰遮蔽起来,以示圣裔独尊儒家文化,尊崇隶属道教范畴的北斗信仰,实质仍是维护儒家思想。祭日晷此独特的信仰方式,更深层面地反应了孔府自视傲于封建王朝之上的心态。孔府对于诸多自然现象、自然物的信仰与敬奉,是孔府维持神圣地位不懈努力的具体表现,皆是以孔府自身的切身利益为旨归,只是某些敬奉的方式因朝代的更换而有所变动,其信仰并未摆脱实用功利性色彩,凸显出崇儒重道的文化实质。  相似文献   

4.
侗族和布努瑶的民间信仰中都有一位权利至大、地位至高的女神,分别被称为"萨岁"和"密洛陀"。萨文化和密洛陀文化在各自传统文化中几乎辐射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体现的领域立体而丰富,在日常生活中有重大的影响力,对民族文化起到了总结和传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期存在着若干跨地域的信仰圈。这些信仰圈以与本地域有关系的历史人物为崇祭对象。本地域的民众通过对该神的献祭、歌舞等仪式活动,实现了相互问的文化认同。汉代人神信仰在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20,(3):58-63
繁昌中分徐姓祀祖仪式音声中蕴含的"多元文化",体现了历史变迁进程中,徐姓族民对祖辈宗族文化制度的传承与发展。今日徐姓祀祖把祭奠革命先烈与祭祀祖先同等对待,对应于祭族礼仪体现的红色文化精神,音乐参与的内容、形式也均与之对应。祭奠新四军先烈,已成为中分徐姓族人民间信仰的统一整体观念,一祀融入两种文化内涵,使民间信仰的主旨,有了深广的拓展,凸显出中分民间文化信仰的鲜明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甘肃永靖流传的傩文化具有浓郁的原始信仰和巫术色彩,人们用它还愿酬神、驱除邪祟、祈福平安、盼望五谷丰登,至今活跃在河州北乡境内乡间。继承古代巫舞的"傩祭"表演仪式,定是以劳动为前提,巫术为中介,并且融入人们情感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融合了该地区多元信仰、崇拜、民俗等文化而形成了具有典型西北特色的傩舞戏艺术,是古代傩礼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文章从傩的仪式、乐曲、审美特征等诸多方面探究,试图探究其内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祭龙,是云南彝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彝族人的观念里,"龙"已不仅仅是象征雨水的龙神,而是集诸多神灵于一身的以"龙树"为象征的村寨保护神。祭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希望以此能祈福禳灾,保佑全村人平安幸福。在分析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内涵时,我们利用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和社会学家昂利·于贝尔的相关献祭理论,便能较深刻地揭示彝族祭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彝族曾盛行山神崇拜,祭山神是彝族民间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之一。20世纪60至70年代,祭山神仪式被强行禁止,20世纪80年代后,在一些彝族民间文化精英和学者的推动下,简单的祭祀仪式逐渐复兴。2011年3月6日(农历二月初二),云南双柏县他宜龙村彝族祭山神仪式是在当地文化精英的倡导,"草根"力量的响应和推动,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当地政府默许的一次较大祭祀仪式的复兴和重构。但群体性的祭山神仪式能否走下去,每个环节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民族巫术信仰,因地域文化而不同,但其体系都是反映特定的族群文化。黔中苗族地区"媒拉"信仰,其仪式体系是族群文化的反映,仪式主要分为"喊来""送走"两大部分。通过"媒拉婆"的仪式肢体语言、"咒语"、器具以及献祭的物品,进行象征意义的表达,采取这样的仪式以取得与阴间鬼魂的联系达到"通灵",实现仪式目的。媒拉仪式,是一套系统的象征体系,具有社会功能、文化意义,是族群文化的传承与展现,是族群灵魂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对于地处滇西、滇南的各民族来说,山神信仰在其文化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丽窑镇大篙村汉族人们为研究主体,以其至今还保存的较为完整的祭山神仪式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对其仪式形成原因、仪式过程、文化解析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以期达到凸显当地独具特色的地方性知识和展现当地人独特的心灵图式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淮阳县"二月会"巫舞"担经挑"起源于商周时期形成的"高禖"祭祀仪式。其舞者构成、道具和舞蹈形式是对"高禖"图式的模拟和动态演绎,其功能是通过祭祀高禖、伏羲和女娲三位大神,来祈祷男女相爱结合,子孙繁衍。原始的"高禖"祭是"担经挑"巫舞和"泥泥狗"等民间艺术形式的神话原型,是我们追索、研究淮阳地区早期民众信仰及文化生活的指引和凭借。  相似文献   

13.
作为门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订门仪式"既是门之所以成为门的必经阶段,也是其身份从普通木头到神圣门神转换的阈限域场,即从世俗世界到宗教世界的过渡阶段。目前学界更多关注"门神"、"门祭"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订门"及其过程则较少涉及。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过渡礼仪理论,将"订门仪式"分为分隔礼仪、过渡礼仪与聚合礼仪三个阶段,再现别具一格的"开门大吉"过程,以增进对我国门神信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佤族虎豹祭是一个古朴神秘的古老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针对宗教信仰,巫术及人神交流三个方面,对佤族虎豹祭仪式进行文化释读,认为佤族虎豹祭实质上是一个通过赎罪、巫术和人神交流,来达到祈福的宗教仪式.  相似文献   

15.
生育信仰,是指古代人类对自己生育、繁衍、性具、性行为的信仰及其仪式,包括生育神、性器和性巫术在文化上的反映."架桥求花"仪式是壮族民众在长期的一种生育信仰习俗,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宋代炎帝国家祭祀主要有五方帝祭祀、感生帝祭祀、明堂祭祀、籍田礼祭、蜡祭和炎帝陵祭,相比于前代的炎帝国家祭祀,宋代炎帝国家祭祀既是一种传承又有创新。尤其是炎帝陵祭,在传播炎帝信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后代炎帝陵祭之先河。这些祭祀反映了宋人的炎帝"农神"信仰和"火神"信仰,二者连同炎帝"药神"信仰构成了宋代炎帝形象诗歌书写的主体。这些诗歌彰显了宋人以农为本、重农利民、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寄托了宋人对国家兴旺、民族繁荣、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昭示了宋人不畏苦难、舍己为人、济世利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彝族俐侎人很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俐侎人有着古老而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俐侎人信仰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里,茶是有灵魂的,因此要对"茶祖"进行祭拜,希翼得到"茶祖"的庇佑.而祭"茶祖"仪式又承载着许多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彝族俐侎人独特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中的仪式音乐为论域,选择大理周城村为田野点,以周城本主节庆仪式事项为依托,对周城本主崇拜信仰体系下的节庆仪式做实地调查,试图透过本主崇拜这样几乎全程"音声"覆盖且参与人群众多的大型信仰仪式其仪式音乐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仪式音乐来建构当地白族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作用,这些认同体现在仪式音乐发生的文化语境、仪式音乐中的音乐人、仪式音乐的象征意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梅山洞蛮所创造的古老梅山文化 ,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荆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为祖神信仰。有祭盘瓠、祭雷神、祭蚩尤、祭猎神等。其祭祀活动是原生状态史学、戏剧的活化石 ,比外国早近三千年 ,具有极大开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仪式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民间信仰场域中发挥着特定的文化功能。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中的场域与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梳理了渭源县本庙索陀龙王身世的传说和演进,阐释了索陀龙王神游仪式中游神、迎神和安神的三个不同场景,从多维度分析民间信仰仪式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对索陀龙王神游仪式场域与功能的分析,着重揭示民间信仰仪式文化功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变迁,民间信仰仪式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正在慢慢地褪去,而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和以“龙”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凝聚功能正在渐渐地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