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歌手》作为当下一档极其火爆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无论节目形式(现场演唱)、主角定位(成熟歌手),还是作品要求(经典+改编)、评委选择(大众评审团)等,都体现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从消费文化视域对此节目进行一一解析,从中可以管窥消费文化特点及当下大众审美表征。  相似文献   

2.
历时三月有余,由湖南卫视主办的《我是歌手》第一季终于完美落幕。经过了十三期的残酷比拼,"羽·泉"组合最终杀出重围,成功登顶称王。本文作者基于在全部场次竞演的观看的基础之上,经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比对论证,认为"羽·泉"组合夺冠在偶然性的基础之上是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3.
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第一季大受欢迎,从传播学角度究其原因,在传者方面,得益于节目的创新融合;在受众方面,得益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得益彰;在传播方式方面,得益于名人效应的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4.
电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包含大量连续性叙事元素的媒体,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审视电视节目是合理的。《我是歌手势节目中的每个参与者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其颠倒常规赛制、悬念贯穿始终的叙事模式;多重视角交织、节奏舒缓的叙事方式;注重细节刻画、意在凸显人性的情感叙事,让整台节目完成一次流畅的叙事,吸引受众持续关注并获得受众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5.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生:喜欢。师:为什么?生:因为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师:对,它会变,我也会变,你们想知道我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我是什么》。(板书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刘翠英 《江西教育》2002,(24):30-3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我是什么》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为: 师:哪位小朋友想出的问题能难倒老师或同学呢? 生:“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唱歌”有毛病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主要关注文学中丑的、滑稽的、边缘的并让它们占领文学批评舞台的中央.它强调对话、更替和相互转换,这对于解剖单一文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狂欢化视角对<我弥留之际>做新的解读,分析其叙事、结构和体裁上呈现出的狂欢化特征,可以将<我弥留之际>的狂欢化特征归纳为复调、两重性和死生交替.  相似文献   

8.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看不见的人>具有许多狂欢化文学品质.小说中既有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又有以酒店、街道为隐喻的狂欢广场,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希望颠覆二元对立的社会现实,从不平等的制度中逃脱出来的"狂欢乌托邦"的理想;另一方面,小说还巧妙地运用狂欢节上诸如"加冕/脱冕"之类的礼仪形式,在对主流社会体制进行讽刺和"降格"的同时,表现黑人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实现自我理想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哥儿》是其早期创作中的名篇。文章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分析文本所呈现的狂欢化特征:狂欢化的人物、狂欢化的叙事语言、狂欢化的仪式、狂欢化的广场。  相似文献   

10.
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第一季大受欢迎,从传播学角度究其原因,在传者方面,得益于节目的创新融合;在受众方面,得益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得益彰;在传播方式方面,得益于名人效应的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1.
舒莉  李红杨 《湖北教育》2003,(15):28-29
本课改变空洞死板的说教方式,创设情景,以游戏贯穿全课,通过歌曲导入、话说中国、中国之旅、歌唱祖国这条线索组织全课,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品德教育贴近孩子的生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歌曲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生齐答: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  相似文献   

12.
是我,是我     
小雪 《新作文》2011,(6):1-1
娇嫩的花苞妹妹含羞不愿绽放, 可急坏了花树妈妈。 “嘀嗒!”  相似文献   

13.
湖南卫视"领SHOW2013"的开篇之作《我是歌手》开播以来,叫好又叫座,原因在于其既富有观赏性,又兼具价值引导与文化鼓励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重在展现人性的善良美好;重新建构了关于成功的集体认同,消解了以往片面的成功观;致力打造偶像全面的人格魅力,树立了正确的偶像观;激活了集体无意识下的怀旧审美,直击受众心灵。这些对其他电视娱乐节目的借鉴意义在于,作为成功电视娱乐节目的共同标准,价值引导与文化鼓励的内涵可以理解为:能够消解和扭转当前社会的不良风气和思想趋向;能彰显真善美和展示人性的光辉;能够顺应受众需求及调试受众心理;能唤起民众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以及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 ,它与《四季的脚步》、《清清的溪水》、《植物妈妈有办法》一同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知识、自然常识 ,进行环境教育。其中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 ,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 ,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进行设计。  一、悬念激趣 ,整体感知根据课文特点设悬念 ,教师导入新课 :“今天 ,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同学们 ,大家想不想认识他。”这样设计导语不仅能使学生以…  相似文献   

15.
李红军 《科学课》2008,(8):12-14
课前,教师向学生家长发送《致家长的一封信》,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让学生与家长正确对待。要求学生对家长就"我是怎样出生的"话题进行访谈,希望学生与家长能敞开心扉,倾心交谈。评析:本课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前的访谈,而访谈的成功关键在于家长的配合。通常,家长在这个话题上比较保守,甚至反对。因此,让  相似文献   

16.
我是我     
回想起来,我的童年应该是比同年纪的德国孩子要舒服得多。我是德国人,五岁的时候,正值二次大战,爸爸在苏联境内阵亡了,六岁的时候,我唯一的哥哥也阵亡了,我和我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二次大战期间,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我的邻居玩伴们,几乎都失去了爸爸,即使爸爸或哥哥还活着,也都是在前线打仗。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老师不知如何去教,学生更是不知如何去学。作者以《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为例,来阐述自己是如何上好诗歌课的。  相似文献   

18.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运用原型理论对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埃斯、朱艾尔和艾迪进行解析,揭示出其人格特征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原型:阴影和人格面具。这两种原型在分别诠释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狭隘、自抑、扭曲的心路历程的同时,也为本德仑一家在艰难的送葬历程中表现出的种种荒诞行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一、探讨“诗意” 师(亲切地):同学们,我今天讲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板书课题)作从容,是一位名女作家女诗人,是我们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电影《花季雨季》能编剧。好,你们想听班上的哪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生齐声推荐:光原)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充满真情的好章。章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叙写一名“差生”学习生活中的几个片断,道出了差生的尴尬与苦恼。作为一名常与“差生”打交道的老师,我感到这样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在一些学校这样的故事可能每天都在发生,希望我们的老师不要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所谓的“差生”。要知道他们也有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