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因性别因素而导致的译文差异则是翻译实践的有力表征。在翻译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紫色》时,男女译者的译著呈现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无疑是由性别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化身份研究的重要内容,翻译的性别化视角日益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通过比较美国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的The Color Purple两个中文译本,女性译者为显现性别差异和性别意识采取的策略得以展现,女性译者的多重身份和角色得到扩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兴起,主张女性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发言权,在翻译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者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是影响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奥斯卡·王尔德《夜莺与玫瑰》的林译本和谈译本为例,从女性的语言特征、情感特征及女性译者更强烈的主体性表达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性别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翻译与性别》是一本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互动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进行研究评述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伤逝》历来是学关注的热点。章从女性读的阅读视角切入,从因性别意识差异而引起的双方的隔膜与误解,对涓生男权中心主义的揭露、批判和对子君新女性外衣下的旧传统女性观的揭示等方面来分析《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作鲁迅所探索的女性解放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飘》是一部著名的美国小说,自上世纪介绍入我国以来,已有多个译本。这些译本因其译者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本文将选择1940年傅东华的译本和2010年李美华的译本进行比较,通过探究两个译本不同的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分析其中的性别因素和时代因素,明确性别和性别意识对翻译和译者主动性发挥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素慧 《海外英语》2012,(15):142-143,164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费拉德的专著《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利用翻译与性别的文化交叉互动性,对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翻译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评述.指出带有性别意识标签的翻译,即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把自己翻译进语言中”,对源文进行重读和改写,对翻译理论赋予新的意义,重新界定翻译术语等等.提高了女性译者和女性作家的身份,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杨必先生50年代翻译了英国作家萨克雷名作《名利场》,在这部以两个女性命运为主线的小说中译者通过其女性视角,体现出性别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明霞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26-129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在一定的特殊的社会气候中发生的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将受到多个维度和视角的影响。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受到社会、性别、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译本的产生。《到灯塔去》是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之作。文章通过《到灯塔去》瞿世镜和王家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性别身份影响下,不同性别的译者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策略以及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The Da Vinci Code大陆和台湾的两个中译本的描述研究为例,来验证译者的翻译策略是否遵循或违背规范。从描述研究中得出结论,翻译过程是一个极为动态多变的过程。对翻译规范与译者思维互动的研究,正是为了更动态的还原多变的翻译过程,从而对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译者的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表面,还反映译者的情绪态度和心理倾向,透过译文语言探知译者性别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翻译活动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心理学统计软件多维度展示了译者性别差异,发现译文语言除了映射传统的语言性别特征外,还因原文的约束作用抑制了部分特征的展露,并随社会变迁展示出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内涵,以在英汉散文翻译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高健和夏济安翻译的华盛顿·欧文的文学代表作品《英国乡村》两种译本为例,从散文节奏表现、翻译用词以及翻译语言使用等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与散文翻译提供一些参考,促进我国散文翻译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1952年张爱玲首次将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翻译到华人世界以来,该小说现已有三十几个中译本,其中李文俊与张爱玲译本颇具个性特点。本文以李、张译本为研究对象,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对译者惯习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受家庭、教育、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两位译者形成了不同惯习,因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译本。  相似文献   

17.
陈钧平 《英语广场》2023,(16):23-26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从认知翻译观视角研究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体现。研究发现,翻译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译者在其中会和多重关系发生互动,其中包括译者与文化背景的互动、译者与作者的互动和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互动。另外,本文还讨论了“认知差”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袁静 《林区教学》2012,(1):56-58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作为载体的翻译活动也日趋活跃。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译者开始活跃在译坛上。对于翻译学科的建设,有新鲜血液注入,无疑是美事一桩。但是,随着翻译市场的繁荣,各种粗制滥造的译文也层出不穷,于是乎,翻译品质的保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这种粗译、滥译现象基本上都发生在初涉译坛的青年译者身上,作为译坛的生力军,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忧虑。那么,到底该怎样规范青年译者的翻译呢?笔者试图通过对《克里斯蒂娜的囚徒》译文的解析来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艳 《考试周刊》2008,(21):204-205
男女性译者自然性别上的差异使其在情感表达和文章理解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同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更加深了译者性别身份时翻译的影响.本文拟以<简·爱>二译本为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比较男女性译者在翻译同一篇文章时采取的不同角度.  相似文献   

20.
译文是译者对原作的二度创造,在《包法利夫人》李健吾和周克希两个不同中文译本中就处处渗透着译者的主体意识。两位译者的时代背景差异使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习惯,两译者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观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文风格,而两译者的变通力使他们在中西语言文化差异间求同存异,方式各异但殊途同归,灵活地将其消弭。译者主体意识体现在翻译的方方面面,译者的个性丰富了文学翻译的多样性,有利于我国的文学发展及语言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