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听《散步》一课,大概不下十次了。我发现学生能够处在聚精会神的最佳状态。往往是在教师深情地朗读课的时候。十三、四岁的少年喜欢听成熟的中年人朗诵,不知是否属于牛犊恋?上海特级教师陈友勤用他那略带沙哑而富有弹性的嗓音。一字一句地把课送到了学生心中。他读得如此之自然,就像面对面地给孩子讲述一个发生在家里的故事。原来,友勤是原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厂长、名导演陈叙一先生的公子,耳濡目染,朗读时情感节奏都把握得很有分寸。听不出一点人工雕琢。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西湖以其秀美的风光而闻名天下。歌咏西湖的诗文实在举不尽举,而宗璞的《西湖漫笔》却另辟蹊径,独具一格。作者不是囿于一般状景抒情的圈子,而是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和细腻的文笔,着意于对西湖胜景的捕捉,倾心于对西湖内在美的探索,以情绘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奇绝的祖国山河图。文章以了解西湖“性格”为线索,用剥笋的手法,逐层深入地去向读者展示西湖美景。然而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明确行文思路,领会深刻思想。   2.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3.品味语言风格,领会情理交融。 教学重难点   1.思想的深刻性: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灵魂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人”的价格以及“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3.揣摩艺术特点:语言风格、情理交融。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法:范读—激疑—自读—自思—领悟。   2.讨论法:如对“人”的价格的讨论,“第三样时代”的讨论。   (解说:这些方法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列出来只是为了多提供一种教学思路。具体操…  相似文献   

4.
我听《散步》一课,大概不下十次了。我发现学生能够处在聚精会神的最佳状态,往往是在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十三、四岁的少年喜欢听成熟的中年人朗诵,不知是否属于牛犢恋?上海特级教师陈友勤用他那略带沙哑而富有弹性的嗓音,一字一句地把课文送到了学生心中。他读得如此之  相似文献   

5.
《西湖漫笔》以我国游览胜地西湖为描写对象,通过独特新颖的艺术构思,着意写了西湖的“绿”和“变”.自学本文,除了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热爱祖国山河,歌颂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思想感情之外,应把重点放在学习本文舒卷自如、跌宕多姿的结构艺术,借景写意、景意交融的写作方法以及明丽细腻、清新俊逸的语言运用上.自学本文,可采取以下步骤.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结构宏伟、情节纷繁,千人百事、交加回互。作家曹雪芹面对丰富复杂的生活材料,善于按墨运斤,取舍缀合,使之纵横捭阖,突出重点,首尾相联,自成格局。无论是复线交织还是单线伸延,一切有关的人物都按生活的事体情理,把他们安置在最恰切的位置上,表现着作家在布局结构上的独到匠心。本文拟从几个侧面来窥探作家在结构运思中的杰出才能,以此作为丰富我们当前文艺表现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是女作家宗璞一九六一年七月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据作者说,一九六一年六月,她曾陪同一位以色列女作家访问杭州,游览了西湖。当时,虽然天气炎热,又加阴雨,但她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自勉,决心写好这篇游记。  相似文献   

9.
《灯下漫笔》这个题目是颇有深意的。鲁迅曾有“将偶然的感想 ,在灯下记出” ,然后成一本名叫《夜记》的书的设想。先生为什么偏爱“夜”呢 ?他曾说过 ,“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 ,大家的心无从相印” ;又说 ,“人的言行 ,在白天和黑夜 ,在日下和灯前 ,常常显得两样 ,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 ,普覆一切人 ,使他们温暖 ,安心 ,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可以说 ,当鲁迅在黑夜、灯前 ,独自面对“赤条条”的“自我”时 ,他便开始写散文了。因此 ,这个《灯下漫笔》就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 ,显示只属于…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选人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宗璞同志的散文《西湖漫笔》,文笔清丽典雅,语言优美凝炼,值得教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咀嚼玩味一番。 1.抓住“绿”字,泼墨如水。文章通过对西子湖畔秀丽山水的描绘,热情讴歌我们祖国的伟大、可爱。作者紧紧抓住了西湖美景的主要特征——“绿”,不惜浓墨重彩、泼墨如水,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青绿山水”画,使读者置身于“绿”的海洋之中。请看,那林海是“绿沉沉”的;在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的古树“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  相似文献   

11.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相似文献   

12.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优美而略带伤感的歌声,犹如一个熟悉而又久违的朋友,把我的思绪带回到20多年前……那年我18岁,刚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重庆涪陵区石龙小学任教。这是一所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乡中心校:一幢破旧的土墙教室和一幢破旧的土墙宿舍成丁字形横卧在约300米高、呈50度斜坡的荒山坡顶上,酷似建筑工地上搭起的临时工棚。整个学校都是黄泥墙土地面,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溅路滑。从寝室到教室有一段陡坡,稍不留意就会摔跟头。学校给教师安排的…  相似文献   

13.
《灯下漫笔》发表于二十年代,反映了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本质的深刻理解。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本文具有批判崇洋媚外的积极现实意义。在表现手法上,杂而不乱,婉转含蓄,论证周密,重视形象化的描写,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15.
《灯下漫笔》是收在鲁迅的杂文集《坟》中的一篇,自然是杂文了。什么是杂文? 我们今天的看法,杂文是从散文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可是鲁迅在《 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却另有解释,他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 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以《坟》为例,鲁迅称之为“杂文”,却并不认为 是一种文体,他在《题记》和《写在〈坟〉后面》中一再说明所收系“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 西”,是“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不…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连载于《小说林》杂志的《觚葊漫笔》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觚葊漫笔》对传统小说批评理论有所继承并发展、从美学视域对历史小说所展开的论述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价值。其批评理念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显著,与晚清"西学东渐"的大背景紧密相关,是古代小说批评理论现代转型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7.
《灯下漫笔》是一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是一部“奴隶史”,对于国民来讲,几千年中国的“文明史”可分为两个时代——“(国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国民)暂时做稳了奴隶  相似文献   

18.
【课标·教材·学情】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研读这样的经典杂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像这样内容和表达上有一定难度的杂文,学生以前接触得相对较少。要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不妨从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进而潜心思考文章的写作话题,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相似文献   

19.
陈茜茜 《学语文》2008,(2):12-13
一、教学目标 1、提纲挈领把握全篇,读懂鲁迅对国民奴性和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 2、品味语言,鉴赏文中作者的情和理。 3、在文本基础上拓展创新,形成自己的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