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枫 《考试周刊》2008,(8):144-145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重要小说流派.虽然其鼎盛时期已经过去,但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依然延续着.本文以刘震云等几位"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为例,探讨了"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是法国小说流派承上启下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一个代表。纪德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进入1940年代,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股翻译、阅读和研究纪德作品的热潮。“纪德热”在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出现,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思考和精神境遇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文学界探索新的文学表现方式,努力追赶世界文学发展脚步的追求相契合。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凸现,文学“一元化”进程逐步加强,1940年代的“纪德热”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1949年后,这个名字很快便淡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广西文学》作为广西区唯一一家省级纯文学期刊,对“文学桂军”的整体崛起起到了指导、宣传、策划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为广西文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小女人散文”热在20世纪90年代曾迅速兴起,又寂然消散。作为一种特定时空下的文学现象,这股思潮背后始终潜伏着批评与争议。“小女人散文”具备鲜明的都市格调与大众化色彩,是中国经济、文化转型期的特定产物。这一文体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降温有自身局限之故,但它如能克服缺陷谋求突破,当能对新世纪散文文坛做出一份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文坛时引起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争议。本文立足于人大复印报刊《外国文学研究》转载的相关文献,结合“接受理论”观点分析争议的原因,认为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推介和研究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先锋小说因其独特的反叛精神和话语实验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坛上沸腾;到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开始式微,甚至沉寂;到21世纪先锋小说家重现江湖。  相似文献   

7.
对于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的“王朔现象”,文化界历来是褒贬有加,莫衷一是。笔者拟从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情节结构两方面出发,阐释自己对“王朔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与传统历史小说风格迥异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它们以人性、文化等边缘化的视角取代政治视角;在叙事内容上,以边缘性人物和题材为描写重心;在叙事原则上,竭力张扬艺术虚构;在叙事态度上,由严肃庄重走向游戏与调侃;在叙事结构上,以个人化叙事代替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9.
通过透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归来作家群”,我们可以看出自由在他们心灵中的一定程度的匮乏,他们骨子里头传承的“五四”文学强烈的功利性和建国前后长期的政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引导,使得他们在面对新时期激变的社会状貌时,与传统文化之“道”日益疏离,导致了他们心灵自由的缺失和退隐。市场对文学创作的毫无阻拦的冲击,以及“归来者”创作生命力的式微,使得他们尽管铸造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坛的辉煌,却无法在激变的时代潮流中挥洒自如。作家们只有回归自我主体,重塑自己的文化之“根”,追求心灵自由,强化自我心灵的独立和坚韧性,才能使中国文学以蓬勃的姿态穿越21世纪的时光隧道。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世纪20年代,志贺直哉的作品就被陆续译介至中国,其自然简练、化凡庸为神奇的创作特色,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以周作人、谢六逸、楼适夷等志贺文学的主要译者为对象,梳理志贺作品在中国文坛的译介与接受情况,通过分析三位译者译作的背景及特点,显示志贺文学在中国文坛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90年代初期,俄罗斯文坛论争比较尖锐。社会转型分化了纯文学的队伍,造成了一段时间里文学创作的滑坡;大众文学对纯文学的冲击及其影响也日益清晰地显示。中期以后,文坛开始趋于平静。处于转型期的新俄罗斯文学呈现出与此前的整个20世纪文学不同的风景,许多作品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令人心悸的追问、探求和思考引起读者关注,文学的艺术魁力犹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余秋雨现象”点击为“云游”说、“媚俗”说、“流氓”说、“硬伤”说、“滥情”说、“帮闲”说等“六说”,对其褒贬意见分类予以述评,以认识余秋雨其人其文,窥见当今学界景况之一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余秋雨现象”点击为“云游”说、“媚俗”说、“流氓”说、“硬伤”说、“滥情”说、“帮闲”说等“六说”,对其褒贬意见分类予以述评,以认识余秋雨其人其文,窥见当今学界景况一隅。  相似文献   

15.
怀旧在90 年代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共同爱好, 成为流行的社会情绪和社会思潮。各种文体的怀旧文本成为90 年代文坛的热点,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则以其“永不庸俗”的时尚叙事成为了怀旧文本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文艺学研究正面临着文化研究发起的诸多挑战。围绕着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经典化问题、“读图时代”文学的命运等学术热点问题,文艺学界展开了深入的论争;与此同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性的探讨等方面,也取得了稳步进展。文艺学研究正处于一个转型或新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马华新生代作为当下马华文坛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已引起海内外汉语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大多从新生代书写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历史想象、本土意识等层面展开论述,揭示了马华新生代创作中的边缘流散心态和消解、颠覆传统的反叛精神。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文章从微观作家解读和宏观理论探讨两个层面深入分析、梳理了当下马华新生代创作与批评的多元互动格局和总体发展风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马华新生代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形成现代文学“派别”或“集团”的,不外是这几个因素:一是文学观念的分化,导致了现代文人的“聚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作家群体;二是相近的“大学”、“籍贯”和“留学”背景,也容易形成相同的社会意识、审美观念,孕育出一个个“文学圈子”;三是政治、市场、文学的运作和传播方式,也会促发一个文学流派、文人集团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左联时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革命文学界先后向国内译介引进了文艺大众化理论与现实主义理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部分,对当时以及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文学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问既指文章的一种构造形式,又指古代的一种文体,学界对对问的研究往往出现概念上的模糊.汉詹以来,作为文体的对问,结构的设置有规范,词采内容的表达有定式.对问不但是汉唐写作牢骚文章所运用的典型文体,而且在唐宋以后,其结构和思想内涵也渗入到诗词的创作中,异化为对问结构的诗词.对问不论作为一种文体还是一种结构,施之文学作品,表情迭意或迂回曲深,或酣畅淋漓,在古典文学作品的各类体式里非常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