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入采访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起码要求。若谈究竟怎样做,才能做到深入采访,似乎是老生常谈。然而对众多新闻工作者来说,却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切身体会。我们在两次采访中就有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欢乐。1989年夏,中共衡水地委决定开展一次重树党的形象,重振党的威信活动。我们选择了故城县夏庄中学女教师、共产党员刘玉清这一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新闻人物。这位三十八岁的女共产党员,十五岁就当教师,从只有初中文化、只认几个英语字母到使全校中考外语成绩连续八年在全县名列第一。我们深深感受到这成绩里面该凝聚着多少惊人的毅力和艰难的跋涉,于是,决定前去采访。来到故城县,正好赶上刘玉清在县里开会,便抽会间与她交谈了两次,因为刘玉清性格内向,不  相似文献   

2.
杨忠厚 《记者摇篮》2009,(10):19-19
今年6月11日至18日,我参加了由中宣部组织的对吴大观先进事迹的集体采访。这恐怕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空前绝后的一次采访了。8天里,采访对象记录下名字的就多达45位,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年纪都在60岁以上,最长者94岁。一次密集采访这么多人,年纪又都这么大,这样的情形以后不会遇到了。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青年记者。我采写的《女教师见义勇为遭暴打》连续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引起时任云南省省委书记令狐安的关注。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记者,要把“三讲”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就要敢于为正义鼓与呼,敢管关系人民疾苦的“闲事”。骗子说:谁叫你多管闲事2001年8月1日,我获知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小学女教师马淑红、张显竹在客车上见义勇为遭暴徒暴打一事。我首先采访两位女教师,请她们讲了事情的经过:  相似文献   

4.
有些通讯员采访归来兴高采烈,而在动笔时却犯难了。原因就是采访不细。最初,我也是这样。有一次我采访一位部队汽车司机,稿子写成后匆匆寄给报社。编辑看完后觉得这位司机的确是一位平中带奇的典型,但似乎缺少点什么。于是编辑便给我提出许多疑问点及解决疑问点的办法——深入采访。第二次我又下去采访,才获得成功,不久《银川交通报》配发插图采用  相似文献   

5.
王勇 《新闻知识》2002,(2):20-23
我是云南省文山州广播电视局总编室的一名青年记者。去年我采写的女教师见义勇为遭暴徒暴打连续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和时任云南省省委书记的令狐安的关注。回顾这组报道获得的成功,使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把“三讲”落实在具体行动中,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敢于为正义鼓与呼。 见义勇为女教师的悲愤陈述 2001年8月1日,我获知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女教师马淑红、张显竹在客车上见义勇为遭暴徒暴打一事,我首先采访两位女教师时,她们讲了事情的经过。 2001年7月,她们…  相似文献   

6.
常听一些老新闻工作者说。采访是一门学问,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成功才能写出好作品。我曾有过一次难忘的采访活动,那是报社派我去完成一篇人物通讯,报道对象是一位已故两年的中年妇女。一天,她值夜班时与一盗窃犯搏斗,不幸壮烈牺牲。人们对她的死有不同看法,虽然法院已作出判决。事情已过了两年了,给采访带来了许多困难。采访中几度受阻,但经过努力最终还是把稿子写成了。在这次采访中我又一次感到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对这位中年妇女的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提出被害人不是为保护国家财产死的。但是她是在值班期间与歹徒搏斗时被害的,这一点法院的判决是作了肯定。我的采访点应放到死者与夕徒搏斗原因、经过上,这是通讯的主体部分,离开了这一点,文章难于构成。  相似文献   

7.
6月18日,丹东日报编辑部出了条新闻:工业部三位青年女记者分别由自己的丈夫陪伴,搞了一次夜半采访,写成稿子登在一版头题位置上。同行们称道她们,这是一次别出心裁的采访。这次采访是由6月14日该报的一则消息引起的。女记者刘岩红、宋丽达、张丽君,都是30来岁,虽说当记者只有三五年,但进步挺快。她们桌对桌,早晨上班看报,《侨光影院发生重大火灾》的消息,一下子吸引住了她们的视线:“更夫年迈体弱,加之影院的电话被  相似文献   

8.
6月18日,丹东日报编辑部出了条新闻:工业部三位青年女记者分别由自己的丈夫陪伴,搞了一次夜半采访,写成稿子登在一版头题位置上。同行们称道她们,这是一次别出心裁的采访。这次采访是由6月14日该报的一则消息引起的。女记者刘岩红、宋丽达、张丽君,都  相似文献   

9.
2006年德国世界杯,注定是我12年体育记者生涯中一次肩负读者重托的、全新的采访之旅。首先,这是我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无数次采访中第一次没有中国选手参赛;其次,世界杯分散在德国12个城市,我将第一次频繁地在火车站、飞机场和比赛场之间穿梭旅行。不再有主队前不久,与几位朋友聊天时谈到世界杯,他们非常羡慕我能身临其境感受世界杯。谈到兴起时,一位朋友建议我看比赛时在脸上涂上五星红旗的标志,另外一位朋友马上反驳,“这次世界杯又没有中国队参赛,那样岂不是很尴尬?”5月24日晚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采访国安蓝狮之战,一位渎者打来的电话更是让我哭笑不得,却又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采访中,一旦形成僵局,使人很挠头。可是,这种现象又是经常碰到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它,解决它,我的体会是:采访前做好准备,有几套应付僵局的方案,一进入就正确引导,尽量调动起被采访者的谈兴来。一旦形成僵局,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好胜心,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非采访成功不可。即使是“挤牙膏”式地采访,也要挤出所需要的素材来。关于《优秀机务工作者陈海鹰》的采访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没有采访便没有现代新闻事业。对某些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很简单,就像请一位客人出去吃饭一样,不同的是带着熟悉的录音机或者笔记本,来一次精心准备的活跃交谈而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采访不需要大学的学位和什么社会地位,只需要对人、对事物的持久的好奇心,再加上慎重的信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变记者长期坐机关、跑会议浮在上面的采访作风,让更多的青年人去接触社会,熟悉农民群众,丰富社会知识,培育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采制出一批深刻、生动地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稿件,以提高广播宣传质量。宝鸡电台从今年三月一日起,组织记者分批下农村徒步采访。这在宝鸡电台来说还是第一次。实践证明:徒步采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三月一目,王鲁秀、杨晓波两位同志第一批到眉县、凤翔县徒步采访。历经一月,王鲁秀跑遍了眉县十三个乡,写了十一篇通讯,五篇新闻,三个内参,全部被采用;杨晓波同志走了凤翔县的彪角、横水、纸坊、米杆桥、间梁、陈村等六个乡,写了十五篇通讯,十一篇新闻,两个内参,除四篇以外全部被采用。  相似文献   

13.
谈隐性采访     
所谓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不亮明记者身份而主动进行的目的明确的采访,它是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而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方法。 从近几年的采访实践看,隐性采访有很多成功的例证。国内新闻界比较有影响的一例,是《经济日报》一位记者特邀一位读者,共同秘密察访鞍山市政  相似文献   

14.
任彦宾 《青年记者》2010,(14):71-72
中国青年报社一位新记者入社不满两年,参与了几个有影响的调查报道的采访,作品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在一次记者会上,当报社同仁要求他谈谈自己做调查报道的感受和经验时,他却满脸困惑。  相似文献   

15.
试论采访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采访?笔者认为,采访即通过发问来获取事实真相,有些时候,因种种原因,我们的提问不仅不精彩,甚至有问题。一、不恰当的提问方式1.欠考虑式提问。一次自然灾害导致一位老人家里平房倒塌,保险公司给予500元赔款,有位记者去采访时问她这笔钱作用大不大。相对于一座平房的摧毁,500元的补偿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只要对钱稍有概念的人都会知道,但记者急于让老人表达对这笔钱的正面反应,结果问出了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你采访时用录音机吗?”《纽约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我不用,太麻烦了。整理录音太费时间,我每天采访的工作量很大,实在没有工夫去整理它,整理一次录音比采访所花的时间还要多,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要点,这样很方便,发稿也快。”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技术时,他说采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做好研究,心中有底,知道还缺什么  相似文献   

17.
雷萍 《今传媒》2009,(8):59-61
2009年1月,华商报社首次派记者赴美采访时政新闻,见证金融危机下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就职,同时为境外非体育赛事采访获取第一手经验,为报社海外采访铺垫人脉,奠定基础.作为本次采访两名记者中的一员,我在经历艰辛采访的同时,最强烈的感受有两点:一是世界真的是平的;二是网络真的很猛烈.  相似文献   

18.
对名人的采访,除了具备一般的采访程序和采访策略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采访策略和采访艺术. 采访名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采访名人,谈他自己本人经历的人生故事,包括自己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采访此名人,来了解彼名人(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的故事或特定时间和环境罩的某个特定事件.  相似文献   

19.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20.
“快速”采访是电视新闻中常用的一种采访方法。观众每天在电视新闻中看到的30秒钟的录相或现场人物采访,或摘发自一次简短谈话内容的片段,就是“快速”采访。电视的时间极为宝贵,是按分、秒计算的,电视记者更不允许浪费时间,他们要求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立即抓住问题的实质、要点,所以通常在做人物采访时,记者们往往只提几个问题,采访对象的回答也是三言两语,但却能说明问题。典型的“快速”采访包括采访双方几分钟的提前谈话——从中记者抓住一条消息的要点,然后迅速做出判断,提出两至三个问题,得到两至三个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