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律诗诗体建立的过程中,形式的完成是诗体繁荣的首要条件.盛唐律诗的繁荣首先要归功于齐梁到初唐历经三百多年确立起来的完善的律诗形式,因此,着眼于诗体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形式在律诗诗体建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律诗讲究对仗,对仗要求揭露矛盾,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区别于其他国家诗歌的一大特色。中国古诗哲理的表达,到律诗格式的全面成熟时才发展到极致。  相似文献   

3.
方回《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有两种艺术特征非常明显,即叠字和对仗。理解了方回《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的叠字和对仗,将有助于我们对"登览类"律诗的鉴赏,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瀛奎律髓》这一著名唐宋律诗选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对于律诗与律绝这两种诗体,有人提出一种观点:律诗和律绝有着相同的渊源,律绝是在八行体律诗中截取四句而形成。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本着重分析了律诗与律绝的古诗律化过程,从构成格律规则上,谈两相同点;在对仗、内容等三方面再谈二不同点,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律诗与律绝。  相似文献   

5.
聂燕燕 《海外英语》2014,(15):130-131,133
卡特福特认为翻译中的不可译既来源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即"语言不可译",又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即"文化不可译"。该文分别从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这两个方面来阐释京剧英译中的不可译,并从京剧的经典曲目的英译本中举例说明,文章认为随着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深入,京剧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是相对的,而语言不可译是较为绝对的。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歌中对仗的形式很多,常见的对仗形式大概有六七种。诗歌中的对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整饬匀称之美,形式的变化又使语言的表达免于单调平板。  相似文献   

7.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需要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化。同构理论解释了文化和语言是如何保证或阻碍跨语际交流的。文章也介绍了一些在英汉翻译中经常采用的把不可译变成可译的技巧和策略,这些技巧和策略就是翻译中的变通。  相似文献   

8.
杨东 《青海教育》2014,(1):24-24
对仗又叫对偶,是我们中华民族审美追求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近体诗的对仗,见于律诗和排律里,对仗则是律诗的必需.  相似文献   

9.
沙皮罗和赛珍珠对《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小说所进行的翻译是广大英语爱好者眼中的两部经典译本,文章选取其中的翻译实例,从人物绰号翻译,文化词语翻译及习语谚语翻译三方面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当中同时存在宏观可译性和微观不可译性,提醒广大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应正确传递文化含义,达到既忠实原文意图,又体现不同文化风格,让不同国家的读者容易理解他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楹联最基本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当前,一些楹联作品严重违背对仗规则,在阅读赏评中,常常遇到对仗不够严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有的比较优秀,有的被收入楹联书刊,有的是广为流传的名联。所以,何为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须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工具,而修辞是语言的使用,是言语表达的艺术,修辞手段被看作是"语言的装饰"。修辞格在英汉语言中均有相当普遍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词义、句子结构和音韵。文章主要对句子结构类修辞格,英语Antithesis与汉语对偶进行比较,主要从定义、语义关系和句法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易经 《零陵学院学报》2003,24(2):150-153
列举并评析了五位学大师对“诗的可泽性”这一问题的观点。接着分析四个失败的译例,说明我国古诗英译的艰巨性。然后、通过对四例我国古诗英泽的典范的赏析,从实践上证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可行性。最后简要总结了译诗的方法和目标、阐述了我们的“诗可译”观点。  相似文献   

13.
古诗英译是一个复杂的语际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诗今译是理解与表达中间必要的一个过渡阶段。古诗今译作为语内交际,除了丢弃了原诗的格律、韵脚等要素以外,在再现原诗意境、转递原作信息方面一般都能做得比较好。古诗今译有助于译者对原诗透彻了解并忠实地传达原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韩礼德的经验纯理功能入手,分析了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五种英译文,希望能给翻译研究带来启示,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难题;同时通过讨论佐证了黄国文教授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15.
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可从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入手。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理论中涉及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关注,以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为例,象似性原则的应用在其诗文的译作中可见一斑。因此,结合象似性原则对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艺术赏析和研究对于学生的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性情”、“灵性”和“情性”对译者的审美认知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译者对待中国文化史和道家思想的认知和接受,可通过异化策略在译文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宇文所安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在译诗中显示了忠实于中国美学意蕴的诗性认知能力和开放的审美胸怀。  相似文献   

18.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9.
古典格律诗英译的等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营  张换成 《培训与研究》2007,24(3):123-125,130
等值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关于等值概念本身以及能否达到、如何做到等值,翻译界并无定论。针对诗歌翻译的等值,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被认为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本文以许先生的原则为基础,结合一些经典格律诗的翻译实例,试图在意境(意)、韵律(音)、选词与修辞(形)三个层面上分析和探讨古典格律诗英译中的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外国诗歌汉译与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