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以来,日本共产生了22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以日本获诺贝尔奖为基点,着重分析了为日本科技强国建设打下扎实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科技政策与路径,并总结了相关经验。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科技战略与政策在推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06个年头,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诺贝尔奖已经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中最受人类关注和重视的奖项。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最高荣誉。无论他们属于哪个国家、民族或地区,获奖者肯定是全人类的精英,毫无疑问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诺贝尔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威望,最根本的原因是诺贝尔委员会坚持把公允、理想和平等放在首位,将荣誉颁发给"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人"、"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106年历史中,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每一位获奖者的研究项目,都对世界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诺贝尔奖中的"小老弟"——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于1968年,1969年首次颁发,比其他奖项的设立和颁发足足晚了半个多世纪。10月8日晚间,2018年诺贝尔奖最终颁给了威廉·诺德豪斯、保罗·罗默这2名美国经济学家。至此,自2007年到2018年这11年时间,美国经济学家已经拿了10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诺奖评委佩尔·克鲁塞罗在颁奖仪式上强调,这两位学者研究的其实是同一事情,即放眼全球长远未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可以说是诺贝尔奖的世纪;2001年举世庆祝诺贝尔奖颁发100年。诺贝尔奖如此显赫以至成为公认国际科学成就的标志,遗憾的是数学与诺贝尔奖无缘,有成就的数学家只好满足于取得菲尔兹奖或者沃尔夫奖。现在好了,诺贝尔的祖国瑞典以克拉福德的名义设置大奖,以奖励不在诺贝尔科学奖范围之内的重要科学领域的成就,其中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态学等。这是一个十分显赫的奖励:一是它也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主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这一代表世界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最高奖项,从1901年至今已经走过了107年,它见证了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浓缩了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这一代表世界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最高奖项,从1901年至今已经走过了107年,它见证了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浓缩了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本书为搞笑诺贝尔奖创始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先生对搞笑诺贝尔奖的亲笔描述。搞笑诺贝尔奖自1991年开创以来,已经给全世界人们带来了二十多年的欢乐。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不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的17年中,日本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人数多达17人,位居世界第二位,出现了诺贝尔奖“井喷”现象。这些获奖成果大都是20世纪70―90年代的科技结晶,是日本长期对科研进行稳定投入的结果。通过定量分析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十多年R D投入规模和强度、来源结构、执行结构和活动类型结构,发现日本R D投入规模和强度是促进科研创新的基础,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物质基础;企业是R D投入的主要来源和使用机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产学研体系;R D投入活动类型结构稳定、合理,基础研究备受重视。这对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国要制定恰当的科技发展政策;R D投入要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需要协调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初的几年中,Emil Fischer试验合成了多肽(至少含3个氨基酸的链),因其在糖和嘌呤合成方面的工作,他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奖,但他从未实现构建一个完事蛋白质的目标。近90年后,化学家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比Fischer好多少。惟一实用的化学合成多肽方法可以全成约50个氨基酸,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世纪之交,对中国如何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以缩宏的方法,概述了20世纪诺贝尔奖的主要特征,进而运用改革的观点阐述中国冲击诺贝尔奖的基本对策,并展望了21世纪中国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五十周年,也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百岁诞辰。在简要叙述史事的同时,作者的关注集中在相关的文化因素方面,指出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中,中国和日本不但进程有别,其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声音     
《科学生活》2009,(12):59-59
如果发达国家个人平均寿命的提升步伐在整个21世纪继续维持前两个世纪的水平,那么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2000年出生的婴儿都将有望庆祝自己的百岁生日。  相似文献   

14.
明治中期,日本科学家的研究倾向开始转向理论科学。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视纯科学研究为一种智力游戏,任何国家的科学家都可以在其中获得机会,以展示他们自己以及他们所属国家的文化优越性。在日俄战争以前,尽管日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都还比较低,但是日本的科学家还是梦想着能够在这场智力游戏中打败欧洲人,以显示他们的智力水平。长冈半太郎的土星原子模型(1903)是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之一,但是包括布拉格和卢瑟福在内的英国物理学家却因为这个模型出自一个“小日本”之手而对其漠然置之,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量子力学的出现预示着物理研究的新方法即将登场,也预示着日本科学家从此可以与欧洲科学家同台竞争,尤其是在国家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无甚影响的纯科学研究领域。年轻的物理学家像菊池正士和仁科芳雄才可以在1928年做出一流的成绩来。长期的科学努力最终使得20世纪30年代登上物理舞台的一位日本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1934年,汤川秀树发表了他的介子理论,他对一种新粒子的预言在1937年被Carl AndersonSeth Neddermeyer所证实存在于宇宙射线中,这个发现震惊了西方物理学界。甚至在日本迫切地需要科学家与之合作的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日本的物理学家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奋战在纯科学的战线上。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为诸如原子弹和雷达的研发这样的战时工程出过力,但是他们的主要兴趣还是放在诸如回旋加速器的建造,以及存在缺陷并且与新粒子特征不太相符的介子理论等这样的一些问题上。1947年出访日本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顾问团发现日本科学家这种对理论科学的倾向对日本工业和经济的恢复与重建“毫无裨益”,但是这种倾向即使在战后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停止过,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则更是不可遏制。  相似文献   

15.
冉浩 《科学大众》2013,(12):4-9
2013年10月,本年度的诺贝尔奖尘埃落定,今年的3个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可以说都绝非偶然,涉及到的3个成果更是已经在当代医疗、生产和科研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很多人认为,没有比诺贝尔科学奖更枯燥的获奖理由了,但是,这些科学家的发现当真重要而且奇妙!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解读这3个与科学有关的奖项。  相似文献   

16.
正诺贝尔奖的3个自然科学奖项偏重基础研究,似乎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距离甚远,但事实并非如此。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拓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不仅激励人们探索未知,还演化出了许多今天习以为常的技术、发展了大量更有效的研究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早已经成了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895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最后一次修改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作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  相似文献   

17.
<正>人工点火开始了人类照明领域的第一次革命,而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被公认为第二次照明领域的革命。现在,环保、节能的LED照明则标志着第三次照明革命的到来。由于在LED照明上的贡献,3名科学家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分别是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和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在颁奖词中,诺贝尔奖委员会写道:"白炽灯照亮20世纪,而LED灯将照亮21世纪。"  相似文献   

18.
考察了日本岛津制作所20世纪80年代启动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研究项目的背景,探讨了田中耕一这位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从事生物大分子软激光解吸电离法开发的过程,并对这位无研究生学历、无海外留学经历、无高级职称、无行政管理职务、无SC I论文的年轻工程师取得诺贝尔奖级科技突破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周程  纪秀芳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473-1479
 考察了日本岛津制作所20世纪80年代启动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研究项目的背景,探讨了田中耕一这位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从事生物大分子软激光解吸电离法开发的过程,并对这位无研究生学历、无海外留学经历、无高级职称、无行政管理职务、无SCI论文的年轻工程师取得诺贝尔奖级科技突破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正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居,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下,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时展开。但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中国几乎完败于日本,落得个割地赔款的下场。后人在比较两国改革的成败时,多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本身进行比较。但事实上,早在那之前100多年,中日两国对待西学的态度,就已经为后来中日两国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