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学习方式灵活多元、学校组织富有弹性"这是对未来学校教育3.0时代的理念构建。点餐式教育教学对标未来学校教育理念,一机在手,学遍"所有"。点餐教育教学成果正在推广应用,并受到学校好评。本文从明确点餐教育教学的特点、完善点餐教育教学的条件、防止点餐教育教学的误区等几点方面提出确保点餐教育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未来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社会已经重新定义知识,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教育,重新定义培养目标。应对未来变化,国家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修订体现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面对未来社会,家长应该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立足长远的教育理念。应对未来变化,学校要实现目标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教学现代化。目标现代化包括情意目标、智能目标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现代化,从群体式课程走向个体式课程;从分科式课程走向整合式课程;从闭合型课程走向开放型课程。教学现代化,技术撬动教学变革,从经验性教学走向实证性教学;从标准化教学走向个性化学习;从传统式教学走向现代化教学。  相似文献   

3.
当学生所固有的家庭文化与教师、学校所持有和认可的主流文化相差越远时,教师教学所面对的障碍就越多,所要跨越的性别、种族、民族、阶层的限制就越多。"文化无视型"教学隐藏着不平等及对学生的偏见和低期望态度,"文化关涉式"教育则强调要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文化之间的鸿沟,并促进学生积极的文化身份建构。文化关涉式教师与文化无视型教师在教学观、文化观、知识观等实践教育哲学层面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文化关涉式教师相信:教师的教学要与当地社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儿童在接纳和认同自己文化价值的学校中学习得最好;多元智能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文化多元;教育提供更多的文化选择可能,帮助学生建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借鉴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三种课程理论,认为应用型高等教育应树立"未来课程观"和"面向职业世界、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利用模块化策略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使大学真正成为一个"有用学习"的场所。在社会课程论未来课程观的指引下,进行了学术与职业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顶层构思,提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到生活实践中去探究、去发现,它是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一、学习空间扩大化陶行知先生说"传统的教育在组织方面,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并把这种学校比喻为"一个鸟笼"。他要求粉碎"笼"式的束缚,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的教育,东西方国家提倡的学习观略有差异.几十年来我国学校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观是"学以致用",而西方国家却走在了我们前面,他们很早就提出了 "学以致知"的学习观,更注重素质的塑造.对学校教育,现在国家提倡学校教育要关注"核心素养",它与"学以致知"相比,则提出了更高、更丰富的要求.因此,有些学者提出了"学以致慧"的学习观,因为学生的学习观决定着学生不同的学习境界,最终将导致教育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下面通过"住房平面图"这一教学案例来  相似文献   

7.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识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为基础,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几年来,我们吸取国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与经验的精华,根据学校教学实际,从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等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探讨,从而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小组合作学…  相似文献   

8.
程琳 《上海教育》2012,(29):7-9
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知,当教育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开始改变人们学习的方式,并向传统的学校系统发出挑战,未来的学校该以何种姿态发展?未来的学校课程将会呈现出什么模样?在首届"世界未来教育"论坛上,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校长和教师齐聚一堂,畅谈他们眼中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三段式"与"模块式"课程模式在知识观、能力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两种课程模式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并非中职发展的桎梏,而"模块式"课程模式也并非中职课程的全貌,这是由中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中职教育课程的建构应立足中职教育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吸收"三段式""模块式"课程的优势,形成"强强整合"。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要在深入领会中学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主体关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人格关怀,让师生关系真正平等起来;落实学习关怀,教学设计与激励更加个性化,方能收到更好  相似文献   

11.
学生个体知识观是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培养学生的知识观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知识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受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及反省思维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影响。知识观的培养策略有:将知识观培养设定为教学的目标;教师首先要树立建构性的知识观;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和强化知识观教育;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设置"知识论"选修课等。  相似文献   

12.
<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依靠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在个人能力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因此,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知识意义)的心理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在认识论、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学习哲学,"是当代教  相似文献   

13.
反思"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知识形成角度,当前知识观上流行一种"知识建构论".反映在学校教学中,与之紧密相联的知识获得观,随即强调知识不具有传授性,只有通过建构式学习,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细究此说法,显然与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教学规律不相符.分析这种学习观的出现,其理论根源就在于过分肯定了"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而忽视了"知识建构论"自身固有的理论局限性.坚持以辩证唯物认识论为指导,反思"知识建构论",则有益于重新认识知识形成和获得的机制.反映在学校教学中,则有助于澄清对知识传授的误解,以及认清知识传授与学生建构式学习观念之间相得益彰的教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读式文化"是以读者学习为中心,包括作者、编者、教者、学者的互动;以读的世界为对象,包括文本、人生、自然、社会的融合;以读的活动为中介,包括认知、理解、鉴赏、创造为层级;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学校圆形文化。一所学校长期致力于"读式教学"和"读式文化"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打磨,在"慢教育"的宁静和侵润之中,褪去了许多浮躁与奢华,逐渐形成了鲜明的  相似文献   

15.
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圣经式”教材观是教育的社会控制职能和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的反映,它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造意识,而且割裂了课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材料式”教材观的兴起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习的学习生活,提高教学质量,中国还缺少从整体上拒绝“圣经式”教材观的能力,但“材料式”教材观也有其发展的一定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圣经式”教材观是教育的社会控制职能和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 ,也是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的反映 ,它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造意识 ,而且割裂了课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材料式”教材观的兴起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 ,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提高教学质量。中国还缺少从整体上拒绝“圣经式”教材观的能力 ,但“材料式”教材观也有其发展的一定空间  相似文献   

17.
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个体获得知识不仅是个人建构的过程,也是内在的社会化过程,文化活动和语言活动等社会因素影响个体的学习。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有两种代表观点:皮亚杰的社会认知冲突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建构主义从课堂教学、同伴间相互作用以及言语角度分析知识建构过程;在当代课程改革的实际应用方面,包括合作学习与交互式教学、情境性教学、跨学科学习、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这种教学观在理论、实践和方法论上影响了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吴玉国 《教育艺术》2011,(12):29-30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现实社会的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及全球化越来越呼唤教学的变革,同伴交往教学在这一背景下,独特地体现了人们对理想教育价值的追求,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教育认识的阶段现实要求,也是学校儿童教学的继承与创新。同伴交往教学唤醒学校教育科学与人文教育并重。现实教学的"知识传授"体现了"科学工艺"的教学观,学校教育不能面对现实问题开展教育,常常不经意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回归""教学回归"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这就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社  相似文献   

20.
文摘     
21世纪教育对教师的要求1.要用终身教育观代替学校教育观。随着终身教育的实施,学校的责任不再是为青年人准备进入具体的生活,而是为他们做好继续学习的准备,学校的主要作用是为进一步学习而教育,赋予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21世纪的教师要依此组织与设计教学,而不能局限在狭小的学校教育内思考问题。2.要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未来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师生之间,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