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种文化"自C.P.斯诺提出以来,一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要求.在笔者看来,生态文化就是C.P.斯诺所提到的融合"两种文化"的第三种文化,生态文化是"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是指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和自然科学家的文化.就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在总体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两种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催生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科学家不断地获得新观念、新思维、新思想能力并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创造奇迹;有利于两种文化在观念上互相启发、在方法上互相通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完成及其对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人们便开始对科学文化及其可能后果进行反思和讨论。18世纪以来有四次影响较大的讨论卢梭对科学文化的批判,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对科学文化本质内涵的哲学考察,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论述及其引发的争论以及世纪之交的“科学大战”。虽然这些研究和争论有力地推进了对科学文化的思考和理解,但都未能真正解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问题。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真正融合,必须构建一种以存在论、生成论和语境论为基础的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4.
分隔与融合     
科学与人文的分隔由来已久。中世纪 ,形成一种以宗教神学为主导的传统格局 ,科学曾经是神学的奴婢 ;文艺复兴时期 ,许多有重大影响的学者都是世界人文文化的先锋和奠基者 ,人文文化仍然占据上风。启蒙运动高扬理性 ,为科学的兴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开始逐步成为主导力量。科学与技术的勃然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文化格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波又一波交叉推进的科学和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科学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强。上个世纪中期 ,英国名人斯诺 (C .P .Snow ,190 5 - 1980 )…  相似文献   

5.
焦君怡 《今日科苑》2009,(12):191-191
文体学家夏尔.巴依认为"语言事实会让人联想起它最常用的和用得最自然的阶层和场合,即它会产生一种联想效果","好像任何表达事实都会带上一定的场合和阶层特有的气味"。因此语言是一种"社会象征事实"。巴依所说的语言的"联想效果"就是语言的语体色彩。也就是说,每个阶层所使用的语言都被打上了该阶层的烙印。反过来说,应用中的语言能使我们联想到该种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阶层、职业特征以及说话的对象和场合。本文主要研究政治演说体的语体色彩,为说明这一问题将选取戴高乐的两篇经典的演说作为样本。  相似文献   

6.
进化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普兰丁格在"第十届中美哲学与宗教学研讨会"(2004年10月,北京大学)上的演讲,主要阐述他对现代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的看法,牵扯到他与几个当今大人物(包括道金斯、丹尼特、E.O.威尔逊等人)的争论.他认为,基督教信念与科学本身(如进化论)并无冲突,而只跟对于科学的"形而上自然主义"解释不相容.科学本身不必预设"形而上自然主义"(不存在超自然),但它确实需要一种"方法论自然主义"(不假设超自然),后者在说明人的特性(如道德原则)时,对相关研究作了一种"条件化限制",因而其结论不能恰当地用来反驳基督教信念.在一种扩大的"认识基础"上,基督教信念包容并且修正了所谓的"西蒙式科学".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科学的精神、理念、理想和价值观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是科学文化之"魂";而技术的、实证的、数学的或逻辑的东西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下层面,是科学文化之"体".正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才构成活生生的科学文化.当代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最大局限和偏颇在于,对科学仅仅做了形而下的解读,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科学的文化意蕴.站在文化论的高度来研究科学,有助于从根本上超越狭隘的科学观,树立一种全新的科学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诗与哲学,艺术与科学的文化纷争,柏拉图和青年尼采代表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立场:一个确立了柏拉图主义的文化观,另一个颠倒了柏拉图主义的文化观;一个基于灵魂从意见到理念的转向,对真理的爱欲建立了从艺术到科学的文化价值等级秩序,另一个则根据对生命的悲观体验,为生活辩护的需要确立了从科学到艺术的文化价值等级秩序。他们对于古代两种文化争执的裁决将启发我们如何来解决现代的两种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9.
对科学奖励的研究,存在两种范式.科学奖励"普遍主义"范式强调科学共同体依据科学家的贡献给予奖励,这种"成就一奖励"模式,是一种科学同行的内部奖励.科学奖励的"建构主义"范式着眼于社会中的科学,充分考虑科学奖励的社会因素,从以科学同行承认为主的内部奖励扩大到外部的社会奖励.论述了这两种科学奖励范式及其转换.  相似文献   

10.
作为默顿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伯纳德·巴伯一方面遵循了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促使科学社会学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巴伯在"默顿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科学与社会关联的维度,超越了默顿对科学的社会学理解.与默顿不同的是,巴伯所提到的科学精神特质本质上是一种先在的客观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先于科学而存在,这与默顿的被视为是一种科学社会共同体内生物的科学精神价值有着本质的区别,巴伯的这一社会文化指向也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金玉良言     
到底是什么精彩的演说内容,得到这么热烈的回响?他演说的内容,还不及演说的方式重要。 听众是被演说者的热忱感动,大多数人根本记不清楚他说了些什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古老的格言至今仍然历久弥新。你的热忱可以像无线电波一样传  相似文献   

12.
杨义 《今日科苑》2008,(3):64-66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人才辈出。在祖国东海的舟山群岛上,有一个浙江海洋学院,学院里有个数学系,数学系有个副教授,名叫石益祥,他无师自通,创立了宇宙对立统一基本模型,自然形成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宇宙对立统一基本理论,并提出了复兴整体科学的口号。一个人能创立一门学科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更不用说复兴一门科学了,而且这门科学同剖零科学是对立的,或者说它建立在整体文化的基础之上,可说也奇怪,这样的人也居然在中国出现了。石益祥说:"中华民族已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带动了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华文化的复兴必将带动整体科学的复兴。反过来,整体科学的复兴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地球分为东西两方.东方形成的文化是整体的,西方形成的文化是剖零的,两种文化恰好对立,以西方剖零文化为基础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剖零科学体系,那么,以东方整体文化为基础上也可以形成——整体科学。"他还说:"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车轮在滚动.而始点是地球的东方,后来慢慢转到了西方,现在又开始回归东方。当历史的车轮再次回到东方时,车轮上已经带有西方文化和剖零科学的信息,它意味着东西方文化的自然融合,预示着剖零科学将在整体科学指导下走向完美。"中国人盼诺贝尔奖有近60年历史了。近60年来,诺贝尔奖与中国人无缘。而石益祥老师却说:"在整体科学的复兴过程中,华夏上空将出现整体科学群星灿烂的现象,诺贝尔奖会以批量的方式涌向中国。就像在剖零科学的阐明过程中,诺贝尔奖涌向西方科学家那样。"  相似文献   

13.
70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因发表<红星照耀中国>一举成为誉满全球的名人.作为一个获得极大职业成就的新闻人,他的中美跨文化传播成功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与效仿意义.本文多角度对斯诺中美跨文化传播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梳理,以企"古"为今用,为当下中西间跨文化传播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演说这个领域,迄今为止,丹尼尔·韦伯斯特是美国人民公认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他雄辩的口才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这从他小时候为土拔鼠所作的一段辩护词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任职清华国学院导师期间,完成著作并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其中他首次确立"自然科学史"的地位,明确"自然科学史"与中国文化专史、学术思想史以及哲学史、史学史、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层级关系,沟通科学、技术与新史学的内在联系.在明清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初步梳理中国科学技术史,从社会、文化的意义上检讨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与现状.他力求通过促进科学文化传播,实现建构中国"学术社会"的理想.这构成其科学文化学术实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美国前总统里根1987年访问西柏林时,在著名的勃兰登堡门前作了一篇演说,其中"拆毁柏林墙"这句颇有煽动性的话与1990年柏林墙的倒塌不无关联.然而在此之前,为是否在演说稿中写上这句话,美国政府的要员们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的作者彼得·罗宾逊时任里根总统发言稿撰写人,他在文中披露了当时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  相似文献   

17.
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大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霁野 《内江科技》2007,28(11):32-32,79
课程与文化是密切联系的一对范畴,从教育史的角度研究课程,印证了课程的"他文化"底蕴,亦有其"自文化"底蕴,即"教育学化了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大学课程改革中,应设置包含科学精神的人文课程和包含人文精神的科学课程,面对这样的课程大学教育理应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中前进。  相似文献   

18.
"赛先生"是陈独秀对科学的一种拟人化表达,它是陈独秀对科学的一种独特认识.在概念阐述上,陈独秀的赛先生实质上远离了科学的本质含义;在功能定位上,赛先生传递了一种强烈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在科学的社会文化利用方面,赛先生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它既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认识和表达,更深刻地影响着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人们关于科学的认识和表达.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赫胥黎提出了关于科学教育的真知灼见,他积极倡导把一种完整和全面的科学文化引入“完全人”的发展中,并为科学与艺术的沟通提供了文化人类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科学的文化研究"看有关干细胞研究的大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的文化研究"把科学实践和其他文化实践之间的交通作为考察焦点,抛弃针对科学的纯说明立场,主张一种参与性的、内源性的批判态度,力图参与科学实践的型塑.论文结合科学论的新进展对"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案作了介绍,并利用有关干细胞研究的大讨论来展示该方案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