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2.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3.
要写好退修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编委、编辑或审稿人审阅稿件后,由编辑给作者写信,对该稿件提出应加以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并将原稿退给作者,请他参考信中意见进行修改和补充。这封信就叫作退修信。 有的编辑抱怨说,许多经过退修后的修改稿不能达到要求,作者对退修信中提出的问题没有给予确切的解释,对欠缺的内容也没有加以充实和补充,甚至有时退修的稿件竟没有回音。对这种情况,编辑是十分恼火的,因为稿件的流失使有关人员花费的心血都付之东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相当一部分责任在编辑,原因是退修信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4.
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载1993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勾勒了记者群的“世象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一不小心当被告”的尴尬,而有的是与稿俱来的惆怅与心虚,生怕稿子遇上以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稿件的编辑。 当编辑不易,当个好编辑更难。别说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单就稿件的修改,就大有学问。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大凡三种方式:一是编辑不只面对稿子,而是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调查研究,并和作者一起修改原稿;二是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建议,由作者斟酌后自己动手修改;三是编辑直接动手修改。相比较而言,第三种修改方式来得迅速,符合报纸报道及时的要求,因而经常使用。但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6.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7.
一、有些磁盘稿的打印稿并非“原稿”;规范磁盘稿可减少校对工作量原稿是校对人员校对校样的依据。随着家庭电脑的日益普及,校对人员手中的作者手写稿逐步被作者随磁盘稿送来的打印稿所取代。由于目前大多数作者送来的磁盘书稿并非由作者本人录入,而是由别人代为录入的,因而其打印稿质量参差不齐。如送来的打印稿是经作者本人反复校对打印出来的,这样的打印稿可以作为原稿看待。但有时送来的打印稿未经作者本人核对,存在不少录入差错,遇到这种情况,校对人员就不能忠实于这样的“原稿”,因为这种打印稿不是原稿,而是“校样”。此时,应请编辑…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9.
编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修改稿件,即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加工。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最近有的同志提出“编辑不改稿”的主张。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就是编辑不改稿的。我不了解这些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但据我所知,国外许多单位的编辑并不是不改稿的。比如,奥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11.
近来听到一些反映:“出版社的编辑部审稿太严了”。“编辑改作家的稿子,权力太大了”。“编辑就是不能改我的稿子,文责自负嘛”。这些意见传到编辑的耳朵里,有的编辑感到惶惑了。处理稿件时生怕得罪人,审稿还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文责自负”并不排斥编辑对作者原稿进行鉴别和判断,提出审稿意见,以致进行修改加工。出版社的编辑部是组织和接受作家原稿从事书籍生产的部门。编辑部进行审稿工作,如同工厂生产产品时对原料进行鉴别和加工一样,是一件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人说编辑这份差事是“为他人做嫁衣”,这话一点不假。可以说,每篇稿件从修改到采用,无不浸透着编辑的心血。仅拿我多年来写稿见报的一些标题来说,编辑真是字斟句酌,给佳人配锦装,往往一字或几字之改,显示出手笔高明。现在,我不妨举几例自制标题与编辑改后的见报标题,加以比较,供广大作者从中体验和借鉴。原稿标题:邻居相处的学问见报标题:邻居相处有学问(见西安晚报 1987年11月15日二版)  相似文献   

13.
除一些无须修改的稿件外,其他所有稿件在决定选用后,编辑都面临着一个如何与作者谈意见,如何对文稿进行修改的问题。在对待原稿修改的问题上,现在的年轻编辑中,主要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  相似文献   

14.
“点”即画龙点睛。有些稿件的质量,基本上可以,但总感到有些不足之处。这时候就要看编辑是否能在关键之处点上那么一点,通过作者修改和编辑加工,使原作增添光彩。“点”功来自编辑对创作与再创作技能的掌握。否则,“点”得越多,作者越不知所措,勉强去做,结果仍然达不到发表水平。有一个例子对我印象极为深刻:大约在五十年代,电影  相似文献   

15.
错字小议     
天天看书看报, 天天看见错字。错字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作者的笔误,或者由于原稿字迹潦草,排字同志误认;但是也有原稿清楚而排校失误的。还有原稿不误而被编辑同志或校对同志改错了的,例如我的稿子里的“利害”常常印出来是“厉害”。错字造成阅读上的困难,程度不同。有一种错字,一望而知,例如: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7.
《喀什日报》1985年7月23日头版《喀什之窗》专栏刊载杨爱君献血救产妇的新闻。报纸发行后,伽师县城一片哗然。已死去两月之久的产妇,报上居然说她“得救”了,产妇的亲属见报后,复又悲痛欲绝。当地读者立即来信提出批评。那么,产妇是怎样死而“复生”的呢?原来原稿中作者并没有交代清楚产妇是否得救,编辑想当然加上“产妇得救了”五字,造成了影响很坏的事实错误。这是一起深刻的教训!我们认为编者、作者都应从中吸取教训。错误的产生,编辑负有直接责任。编辑错就错在信笔加上“产妇得救了”五个字。尊重原稿是编辑工作的一项原则。原稿上没有的事实,编者不能搞逻辑推理,凭想当然往上添加。遇到原稿事实不清楚时,应当打电话或写信去问一下,不弄清楚就不能刊用。这是编辑工作方面的教训。作者有没有责任呢?我们认为作者也有责任。作者的责任在于没有把产妇是否得救写清楚。首先,在约三百字的原稿里,作者共用了三个“救”  相似文献   

18.
要写好退修信曹竹平在编委、编辑或审稿人审阅稿件后,由编辑给作者写信,对该稿件提出应加以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并将原稿退给作者,请他参考信中意见进行修改和补充。这封信就叫作退修信。有的编辑抱怨说,许多经过退修后的修改稿不能达到要求,作者对退修信中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国际报道中的大部分稿件都有着很强的时效性。为了抢时间,前方记者写稿一般来不及字斟句酌,来稿中有时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从事国际报道的编辑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来稿进行多方面修改,以保证所播发稿件的质量。这里我们提供一篇经过编辑加工的“成品稿”,并附上原稿,供读者参阅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这篇稿件是夜班编辑在截稿之前  相似文献   

20.
宜删不宜添     
当投给报刊的稿件登出时,我总爱同原稿对一对,看看编辑是怎样修改的,从中学习点东西。看得多了,感到编辑“删削”的稿件一般没出什么问题,只是“增添”的内容却往往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