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漆琼 《中华武术》2014,(7):46-47
田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专选课在培养我国田径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定向越野在高校田径专选课中的应用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而且,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田径专业课程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田径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也不占优势,大多数学生还是进行体育的学习,但是选择田径专业的学生在减少。在田径课程中加入定向越野训练,这一举措站在教学改革的立场上,拓宽了田径教学的内容,为高校体育专业的田径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这一举措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刘荣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6):662-663
任何一个国家体育走向强盛,都应该是社会体育发展走向强盛的过程,在体育逐渐全民化之后,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而在所有的体育项目当中,田径教学是基础,所以学校的田径教学是发展的基础,笔者就学校田径教学与社会体育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体育课必须重视田径教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校田径运动的普及、发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田径教学,高校体育课必须重视田径教学。受学生“自主选项”等因素的影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正面临着存亡的危机。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田径课程体系必须摆脱“技术教育”的束缚,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建立和完善新的田径课程体系,为“终身体育”服务。  相似文献   

4.
校园田径文化的建设一直都是我们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本土化视角之下,我国小学体育中校园田径的发展前景可谓非常的广阔,尽管当下校园田径的文化教育相对来讲比较局限,但是只要我们通过加强校园田径建设教育价值观,就可以在校园田径的训练上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投入合适的资金用于田径训练,这样才能够为校园田径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小学体育田径的训练需要加大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田径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夏静 《中华武术》2020,(1):61-63
田径是小学体育课程重要内容,但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对田径训练热度不足。怎样顺应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如何打造快乐体育氛围,必然需要我们激活田径教学趣味,引领学生乐于参与到田径训练实践中。为此,分析当前小学田径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从明确田径教学目标、优化田径教学难度、调控教学内容、激活田径训练趣味、挖掘田径教学价值等方面来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庆庆 《灌篮》2021,(2):101-101
田径教学具有反复性和程序性,故而其整个过程显得比较枯燥。将体育游戏融入田径教学当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通过游戏热身,提升身体协调能力,避免后续学习出现跌打损伤。本文对体育游戏在田径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希望形成的内容对田径教学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王铁君 《精武》2012,(32):26-26,28
田径课教学对中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田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社交的能力,本文就要就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田径课的兴趣进行解读,希望为中小学田径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加强信息反馈与调控 提高田径教学质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信息反馈与信息控制在田径课教学中作用,原则,提出了田径教学过程中调控手段与方法,旨在田径教学中,加强信息反馈与信息控制改进田径课教学,从而为大幅度提高田径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9.
崔建 《中华武术》2014,(5):50-51
一、趣味田径的概念趣味田径是根据7~12岁阶段的儿童少年的身体及心理特点,专门设计的某些有趣味的田径活动形式的总称。其主要手段是采用走、跑、跳、投等田径的基本运动形式进行练习,在活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体育游戏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少儿的运动能力和活动兴趣,从而增强少儿的体质和健康。趣味田径起源于德国,英文名称为"fun athletics",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根据田径走、跑、跳、投的基本运动形式创编一些趣味田径练习,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活动兴趣,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创编趣味田径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创编原则1.创编的趣味田径练习应具有教育价值。应从趣味田径的名称、内容、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田径教学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小学田径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生对田径课程缺乏主观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田径教学的实用性价值,而体育游戏教学模式则能有效改善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2.
胡倩 《中华武术》2021,(4):64-65
在小学田径训练中科学合理的引入体育游戏,有助于增加田径训练过程中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田径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田径训练时,应该充分利用体育游戏趣味性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参与热情,从而充分发挥出体育游戏在体育田径训练当中的教育价值。对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体育游戏在小学田径训练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13.
林新舜 《新体育》2023,(20):64-66
“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属于一种新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高校田径训练中应用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田径成绩,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田径知识以及田径技能,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田径训练模式现状,随后分析了“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运用意义,同于提出了“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希望对高校田径教学的深入改革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育专科与小教体育专科田径课程计划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与专家评判法。对三年制体育教育专科与五年制小学体育教育专科田径课程计划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学制、不同起点的学生通过不同计划、不同学时的田径课程学习后,能培养出不同规格的田径人才。为完善计划,培养更高层次的田径人才,主要改革建议:增加田径健身性活动内容;削减初、高中已学田径内容;增加田径理论课学习时数和内容;精心设计锻炼学生裁判工作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松峰 《体育学刊》2011,18(2):78-82
对田径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生存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田径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下降,课程吸引力不足,学生选课率较低;人们对田径教材的认识有偏见,田径课程的核心价值尚未得到体现。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环境与健康学的角度,对田径课程"地位失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田径课程边缘化导致学生体质下降、运动能力退化、体育精神弱化的"后遗症"做了相关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高校田径摆脱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对震川中学田径项目教学进行研究。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策略是重组田径教学内容、优化田径课堂学练环境、融合多种项目和教学手段。更新教师教学理念、重塑田径课堂情境、开发田径课程资源等可以有效提高田径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谈立斌 《体育世界》2012,(11):22-23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分为体操教学、球类教学和田径教学三大类,其中田径教学是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田径教学开始浮现出一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现象。因此,笔者针对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中田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高中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高校田径教学方法依然滞后,训练模式枯燥,毫无疑问,一旦学生被动地参与田径训练,肯定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此外不规范的运动方法也极易导致运动损伤。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本文首先介绍趣味田径教学实施的作用,然后分析当前我国田径教学缺乏趣味性的原因,最后研究提升高校田径教学趣味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中职体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以及体育学科不断转变的背景下,田径项目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也在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田径运动作为中职体育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增强身体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等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耐受力、抗压力、以及形成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意志。虽然田径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是目前我国中职田径教学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体制下,需要更新教师田径教学观念和学生田径运动观念,在夯实田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主体地位抬升,明确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同时也要充分结合中职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创新田径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趣味”田径、“互动”田径以及“竞争”田径课堂。  相似文献   

20.
《少年体育训练》2013,(2):22-24
一、站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高度,用大田径的视角来审视和构建田径青少年训练工作田径作为体育基础大项和金牌第一大项,在发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方面承担着基础性作用,而田径青少年训练工作更是这一基础的柱脚。田径走、跑、跳、投等运动形式和体能与速度等训练内容是所有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我国约三分之二的少体校运动员是从练习田径开始的;田径青少年基础训练不仅为本项目培养人才,还为其他兄弟项目输送了大量具备基础运动能力的优质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