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惩戒是针对学生不合范行为的否定性制裁,本质在于教育性。基于我国1034位中小学教师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教育惩戒以言语教育为主,教育目的达成度不高,教师教育惩戒存在两难境地。教师教育惩戒能力较强,不同类型教师的教育惩戒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教育惩戒能力受到价值感知、法律支持、校长支持和家长支持的共同影响,价值感知对教师教育惩戒能力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影响因素。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规范和教师教育惩戒能力的提高有赖多方协同教育惩戒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包括政策保障、学校制度建设和家长支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惩戒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以促进其合规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利,它与体罚有根本的区别,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实施惩戒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了解惩戒的代价和风险,把握好教师惩戒的权限,并遵循有关的原则施教,才能发挥惩戒教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是以促进其合规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教育。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戒,它与体罚有根本的区别,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惩戒教育也要讲究艺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了解惩戒的代价和风险,把握好教师惩戒的权限,并遵循有关的原则施教,发挥惩戒教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主体性教育的提出,以及尊重教育、赏识教育的兴起,重表扬轻批评、重奖励轻惩戒成为教育的主流思想,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反对教育惩戒,有人更提出了"无批评、无惩戒教育"。教育真的不再需要惩戒了吗?二、何为教育惩戒"惩戒",即通过对不合规范行为施与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规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依法对学生违反学校校纪校规的行为进行惩戒。它是维持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5.
惩戒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并促进其规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利。目前,由于国家在惩戒教育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导致教师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对于民族地区的初中教师而言,如何对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惩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民族地区惩戒教育的现状、教师在惩戒教育上的性别及年龄特点,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为民族地区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惩戒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并促进其规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利。目前,由于国家在惩戒教育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导致教师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对于民族地区的初中教师而言,如何对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惩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民族地区惩戒教育的现状、教师在惩戒教育上的性别及年龄特点,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为民族地区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法拥有的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处罚,以避免失范行为再次发生,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权力,是从教师的教育管理权中演化出来的教师的职权之一.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大类正确的惩戒形式与错误的惩介形式.教师要正确把握正确惩戒形式与错误惩戒形式之间的界限,以法执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惩戒是通过外在力量对学生不良的思想、行为、习惯进行抑制的过程,有教育和警戒的作用。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规范对学生的失范行为施予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产生与巩固的一种管理权力和教育权利。中小学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拥有对学生的教育权,其中必然包括对学生违规行为的惩戒权。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参考》2013,(20):7-11
惩戒教育是学校和教师依法对学生违反校规、校纪行为进行适当处罚的教育。然而,面对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强调社会、家长、学校、教师要尊重学生、爱学生,要打破师道尊严时,惩戒教育处境“尴尬”。那么,学校究竟还需不需要惩戒教育?近日,本刊编辑部特邀请贵州省贵阳市第四十中学校长范星辉、北京市昌平区满井中学校长田俊杰、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陈文艳就此进行了恳谈。  相似文献   

10.
马晓娜 《师道》2021,(4):13-15
教育惩戒是对学生不合规范行为的否定性制裁,也是维护教育基本秩序和规范的必要手段。今年3月1日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指出,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而适切的中小学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满足搭建思想现代化、方法公平化、成果有效化的中小学教育舞台的需求,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惩戒的价值取向和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学生处分由于涉及到学生受教育权的剥夺与限制、涉及到学生名誉的损害,对其正当性的置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界讨论的热点。在正确认识高等学校学生处分的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以目的、实体与程序三个维度为视角,合理剖析高等学校学生处分的正当性,对高等学校学生处分运行机制的合理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正当是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正当性之前提,实体正当是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正当性之基础,程序正当是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正当性之保障。而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正当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颁布实施至今已长达5年之久。这期间各高校根据《规定》的相关精神,纷纷修订、完善了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对科学合理的进行学生处分法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我国50所高校纪律处分规定的分析认为,在纪律处分总程序维度,高校对违规违纪学生的纪律处分仍存在诸多瑕疵,并未完成真正的程序正义转型,因此,构建这些程序对我国高校纪律处分程序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运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课堂场域里规训的重要依据和形式为课堂行为规范和惩罚;课堂规训的主要作用点是学生身体,包括对身体的惩罚和磨练,对身体的格式化,对身体的空间限制等;课程(知识)和考试,也是一种隐形的规训。  相似文献   

14.
15.
16.
The academic dishonesty literature generally focuses on the causes of academic dishonesty, and outlines deterrence strategies, as well as the punishment methods used in formal sanction. Student self-monitoring techniques are becoming a more visible alternative that places greater emphasis on proactive prevention methods as opposed to reactive punishment policies. Increasing the formal level of student responsibility in deterring academic dishonesty assumes that students will actively monitor the behavior of their classmate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ampus climat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when explaining student reporting of suspected academic dishonesty and may illustrat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conditions that must exist prior to the establish of a successful student self-monitoring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7.
张明征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6):57-59,65
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实现教育法治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必须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益为核心,依法建章,保证各项校规校纪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建立合法的处罚程序,完善救济制度.进一步培养和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实现学生管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新时期学生干部的素质要求和培养方法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提出了严把选拔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合理的监督、考评和奖惩机制等对策,确保学生干部队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Corporal punishment use in schools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reductions in corporal punishment use. Theoretically, reducing or banning the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could alter student and teacher behavior, resulting in changes in rates of other forms of discipline, such as suspension. Using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Civil Rights Data Collection, this study estim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l punishment use and suspension rates. Results from a series of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s suggest that reduced use or elimination of corporal punishment predicts lower rates of suspension overall but may predict higher rates of suspension in school districts serving larger proportions of racial minority students.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current policy discussions around corporal punishment bans and for racial equity in school disciplin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