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自古以来,官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和位置。读《战国策》,苏秦合纵联横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最初苏秦以联横说秦,未被采纳,失意落魄,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回到家中,看到他这副模样,父母妻嫂都不理他,视同路人。悲凄之下,他夜以继日,刻苦钻研,期年,揣摩成,转而以合纵游说六国,大获成功,以一人之身而挂六国之相印,尊宠至极。再回到家中时,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更是蛇行匍伏,前后之反差,皆因此时的苏秦位尊而多金,也就是既有权又有钱。难怪苏秦会感叹:富贵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啊!  相似文献   

2.
前倨后恭     
此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春秋战国时代,有位著名的纵横家叫苏秦。他曾和张仪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当苏秦尚未成名之时,他外出游说,一事无成。每次他穷困潦倒地回到家中,都受到众人的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此书多处剪裁取用《战国策》文字资料,并作以精妙评述。有的直接转引原文佐证自己思想观点;有的裁剪引用策士言论为我所用;有的重组《战国策》的部分文字,以凸显《淮南子》的辩证思维;有的浓缩《战国策》故事,取其精髓化为已用。《淮南子》多次评判苏秦、智伯等人的成败,反映出其较浓的道家历史政治学与道家理论思维。刘安等人在对《战国策》史料的融裁运用中,体现出自己的政治、历史、哲学等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研究的历史,应从司马迁和刘向算起,两千年来,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定于一尊的情况下,同其他诸子百家一样,《战国策》也受到各种形式的禁锢与粗暴的对待,但它毕竟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史学与文学价值,通过人们传抄、刊刻、校勘、注释得以比较完整地作为古代优秀的学术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了它的独特的作用。司马迁对于《战国策》资料的运用,给以后的治史者带了一个好头。据姚宏考证,《战国策》总四百八十余条,太史公所采就有九十余条,如苏秦、张仪等纵横游说  相似文献   

5.
一、纵横家诡辩术的反理性、反逻辑色彩战国纵横家,是指以鬼谷、苏秦、张仪等一派为代表的所谓“游士、”“策士”、“谋士”或“游说权谋之徒”。纵横家游说各国诸侯的一整套所谓“奇策”,“异智”、“说辞”、辩术”,其实不过是“纵人饰辩虚辞”,“横人(口监)口利机”(《战国策·楚策》)的纵横诡辩方术。它  相似文献   

6.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7.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第三,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形象的挺拔、坚韧。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大部分内容是记叙战国策土们朝秦暮楚,游说各国的“纵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因而历来传统看法对《战国策》的内容评价不高,认为是“举四海生灵之命,尽簸弄于游士三寸之舌”的“浅陋”之说。连曾整理过《战国策》的曾巩,竟也认为是“邪书”,吴师道、方孝儒、王世贞辈也皆痛论过战国策士的陋风。其实这是不太公平的。我们不讳言《战国策》所记叙的大部分是苏秦、张仪辈雄辩说士们,玩万乘诸侯于掌中的权谋谲诈。他们无较高的原则和理想,只是为个人利禄而奔走。这都是不足取的。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也正是由于《战国策》这都“乱世之文”,为我们留下了活跃在战国时期历史舞台上,“士”这个阶层的生动记载。况且《战国策》也记载了许多出身于下层的义士和勇士。这些义士和勇士都属于士这个阶层,“好文者为游士,好武者为游侠”,如侯嬴、毛遂、蔺相如、荆  相似文献   

9.
《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继《左传》之后的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记事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际,其中主要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策士的政治活动和游说言辞,其作者已无从查考.《战国策》不仅保存了战国时代的许多富有历史价值的史料,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其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精心导入,唤起兴趣 1、妙语导入。比如教《大海的歌》一文,这样导入:“同学们爱用甜美的歌喉唱出悦耳的歌,可大海会唱歌吗?大海唱的又是什么歌呢?大家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学生的思想一下就集中到了学习内容上,从感情上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 2、故事导入。如教《太阳》一课时,以《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导入;教《做风车的故事》,以介绍牛顿小  相似文献   

11.
苏秦刺股     
<正>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据《战国策·秦策》改写)  相似文献   

12.
在《战国策》所有的人物形象中,反秦形象鲁仲连、唐睢、荆轲、苏秦的塑造,集中代表了先秦历史散文文学形象的最高成就.本文着重研究《战国策》中的反秦形象,探索这一形象系列产生的必然性,并且对它作思想与艺术方面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在文学方面成就较高,它不但有纵横的文笔,奔放的气势,而且在叙事的生动,描写的细密,人物的刻画等方面与《国语》,《左传》相比较,也有新的突破。这里谈谈《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对《史记》的影响。 《战国策》全书的人物约有六百多个,涉及到战国时期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上至国君、王孙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有说客策士,武将谋臣、宠姬嬖臣等。其中有不少鲜明的形象,如深明大义的赵威后,奔走游说的苏秦、张仪,舍命相报的勇土聂政,高行义节的鲁仲连等。通过对他们的言论、活动的描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战国时代生动鲜明的图画。这些人物的百态千姿,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静静的春天     
春天,我正在河边读书。这本叫《战国策》的书里提到一则关于淄水的小故事。当年,孟尝君将入秦,一个叫苏秦的辩士前去劝阻。他说“:这次臣来齐国,当我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寓言作为一种短小的叙事文学,是谋臣策士四方游说和相互庭辩的工具。通过对《战国策》寓言进行叙事分析,可以看出它在叙事上的一些技巧。在游说过程中的寓言,叙述者通过巧妙地安排叙事者身份使自己说辞能够为人所接受。通过分析寓言的"隐指人格",可以看出战国时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等。一些寓言的叙事方位具有特色,叙述者会现身点出寓意,而另一些未点出寓意的寓言就需要接受者的个性解读,从而使接受活动变为一种多元化的阐释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文史名著,是从战国到秦、汉间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试题选文改动极少,基本保留了原典风貌,讲述的是公元前283年,秦准备派大军攻魏,魏昭王因形势危急,连夜召见孟尝君,向他问计。孟尝君提出,必须寻求诸侯的救援,于是魏王派他出使赵、燕二国。在孟尝君的巧妙游说下,  相似文献   

17.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书。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了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属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编现行高中语文第四册《科学的春天》一文提到过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编者把“头悬梁,锥刺股”解释为:“战国时苏秦刻苦读书的故事。他把头发系在梁上,用锥刺股,克服疲劳,坚持学习。”这说法是不确切的。苏秦苦读在古书上只有“锥刺股”的记载。《战国策·秦策一》写道:“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至于“头悬梁”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课例一 一、复习《鸟语》,导入新课 (1)出示《鸟语》中的一段话,学生齐读。 (2)师小结过渡:从燕子身上,我们明白了勤劳的町贵;从大雁身上,我们知道了守纪的重要性;从苍鹰那里,我们学到了勇敢。今天老师又将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天鹅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苏秦生平事迹,主要载于《战国策》和《史记》,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又为研究苏秦生平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综合各种史料及古今学者所论,尝试得出苏秦约为前366-前319年间人,年寿在三十七八至四十七八岁之间。其行事略早于张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