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杰克·伦敦一生奋斗不息、辛勤耕耘,功成名就之后因看破人生而英年早逝。其代表作品《马丁·伊登》中的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无论在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还是在人物命运、社会背景等方面都深深地折射出作者杰克·伦敦的影子,可以说《马丁·伊登》即是杰克·伦敦深沉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2.
在杰克·伦敦的小说中,主人公总是在和自己遇到的各种险恶境遇作斗争。境遇是杰克.伦敦小说中主人公活动的背景和展示主人公英雄气质的舞台,同时境遇使得主人公的理想幻灭,这也就决定了主人公的命运最终将以悲剧而告终。而"饥饿感"在杰克.伦敦的小说中既是造成极端境遇的原因,又是极端境遇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3.
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共创作长篇小说十几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他曾在一篇小说中谈到:有一次,他乘着套有5条狗的雪橇从斯卡洛维伊赶到一个营地,去看望一位得了重病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扬基·杜德尔进城,骑着一匹小马。他帽子上插着叫做纨褥子弟的翎毛。扬差·杜德尔战斗吧!扬基·杜德尔公子哥!听着音乐和着脚步,和姑娘们跳舞。杰克和吉尔爬上山坡打了桶水,杰  相似文献   

5.
邓黎娟 《文教资料》2009,(10):28-29
杰克·伦敦既是时代的产物,又走到了时代的前面。他受到马克思、尼采、达尔文、斯宾塞等多人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色彩,这在他的作品《野性的呼唤》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研究杰克·伦敦及其作品《野性的呼唤》,来挖掘其作品中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杰克·伦敦的《海狼》及其有关作品的分析,文章揭示了杰克·伦敦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兽性意识,并分析了兽性意识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基础,挖掘了在兽性意识里面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奥斯卡·王尔德(1854.10-1900.11),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年轻的王尔德还没有通过文学成名时,就以服装惹眼、谈吐机智、特立独行在伦敦社交界小有名气。他的第一本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发表于1891年,之后他又发表了散文《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两部作品都很成功,但真正为他赢得声誉的是戏剧作品。有一个时期,伦敦的舞台上竟同时上演着他的三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以形象思维为突破口,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为题的改革实验,是由宣武区育才学校小学部等 4所学校承担的市级规划的“九五”重点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子课题。 2000年底,经专家组的鉴定,已经批准通过结题。该课题的研究项目不仅有实际意义,而且有理论价值。以形象思维为突破口,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发展小学生智力,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结合小学语文教改开展实验研究,也是对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措施。这里刊登的《思维·语言训练·关键期》一文,是摘编该课题实验研究报告中“内容与措施”的部分内容,供广大读者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文自修》2010,(6):F0002-F0002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1861。19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早年由于骑马而跌伤脊椎。下肢瘫痪达20余年。1846年与诗人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结婚。  相似文献   

10.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以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的生活和命运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1.
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情感特征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词情感特征突出。彻底享乐、坦直言情、极情尽致地抒写亡国感受,表现着他的真率;成长环境、文化素养、个人经历、诗人天赋,造就了他的敏锐;自然感发之情,世路飘忽之感、河山社稷之悲,合构成他情感上的巨大负荷。而这真率、敏锐、大负荷的情感特征,正是李煜词作具有经久不衰的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穆时英是那种“为表达苦闷与寂寞”而创作的抒情作家。他的作品只是从社会生活中撷取几个他所需要的人物作为道具来传达自己的情绪。人物是他的自我心理投射,分别负载着泄愤、自慰、寻梦、表达幻灭感四种使命。这些人物合起来就是他的自我人格,共同表达了他的心理需求,凸现了作家的主体人格。从作品的情感表达入手研究他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创作中存在"求真"、"崇善"、"臻美"三原则,在总体上反映出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他以率真的个性在作品中展现其真实的情感,把内心的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女性,关心下层劳动者,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同时,"求真"、"崇善"、"臻美"三者不是孤立的,三者有着内在的和谐性。最"真"的就是最"善"的,也就是最"美"的,"求真"、"崇善"、"臻美"都服从于作者主观和个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以“武功体”闻名。目前学者多注意其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及闲适尖作品的成就,对姚其他类型的作品则缺乏深入的探讨。姚合的反映幕府戎旅生活的作品,在姚合的诗歌中独具特色,此类作品多为胸襟抱负的直接抒写,感情浓郁而强烈,反映出姚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与济世之怀。研究姚合这类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姚合诗歌风格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全面地把握姚诗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5.
文天祥是以其与金石同坚的忠肝义胆流芳千载的。人们交口赞誉的,无非是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力支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刚正坚守,以及以死尽忠的民族气节。然而,究其一生的艰难历程,甚至是在挽狂澜于即倒的征战与奔波之中,忠君与事亲、庙堂与江湖也都难以割舍地共处在他的意识深处。他至死不肯仕元,却衷心地希望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他积极用世,但也向往山水田园。这种丰富立体的情感人生,铸就了文天祥的伟大与真实。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借月抒怀的当属李白,他笔下的月融汇了诗人的许多情感因素。李白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入“月”中,借月来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抒发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悲苦,并把自己的理想也寄托给明月。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一生以不世之才自居 ,顽强而执着地追求惊世骇俗的功业。然而 ,李白在仕途上却备受挫折 ,在政治上一无所成 ,成为中国文人的千古遗憾。探讨李白政治悲剧的原因 ,冷静审视历史事实 ,就不难发现 ,除了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外 ,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其个性和梦幻般的人生设计 ,在于他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才能的匮乏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一生钟爱中古史研究,他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也都集中在魏晋隋唐时期。但他晚年却用了大部分精力撰写《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两部专著,研究重心放在明清之际两个女子身上。他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原因主要在于:阐发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移情忘现实之痛苦;抒发兴亡之感;自验学术深浅。  相似文献   

19.
季羡林的散文,幽默风趣,真挚淳朴,平易天然,既真挚朴雅严谨,又带有缓慢舒散的情调,在现当代散文作家中显得别具一格。谦虚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他的散文具有学者的哲理风范;个人独具的真朴禀赋,使他的散文洋溢着饱满动人的热情;对梵学的深刻体味,使他的散文体现出缓慢的精神境界。读季羡林的散文,仿佛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体验到他的痛苦挣扎,找到释放心灵的钥匙。中国的古代文学和留德十年的生活,对季羡林散文风格的形成具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