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岱年的"进化"思想,是其"新唯物论"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进化"思想,很有个性。其主要特点是:宇宙或宇宙之大全是以"物质实在"为根本;物质不是"一大机械"的、"被动"的,而是"进化"的;进化不是"一大有机体",而是"发展历程";历程是由"一般物质"到"有生命的物质",再到"有心知的有生物质"即人;而人"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这就既不同于机械唯物论的机械主义,也有别于有机主义者的生命主义。他成功地将有机主义者柏格森等的有机观与唯物论的物质观加以综合创新,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2.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 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3.
人性假设代表一门学科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命题特征与逻辑倾向,并以此影响理论建构与实践."经济人"假设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具有深远影响,却陷入了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假设起点推导"教以成人"教育目的的逻辑悖论,"经济人"逻辑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显性资源收益性导向违背了育人的初衷、短周期的反馈形式加剧了教育实践的短视、单一的培养目标造就了单向度的人等问题,使其虽具有较高接受度但却易使教育实践走向功利主义."教育人"是基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的人性假设,"教育人"逻辑更具教育实践与教育学的"合理性",更符合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宏观层面遵循新时代对教育的新导向,中观层面构建牵引性教育反馈机制,微观层面明晰协整性教育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最终达到以经济实践手段促进教育目标、实现"教以成人"的核心目的.  相似文献   

4.
旅游是生活的隐喻,现代游客的生活境遇是一个时空压缩、现代性统摄一切的工业化时代,时空焦虑唤醒了人们对自我生存的重新审视,并寻求在旅游之中重塑生命。旅游活动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超越性,超越性是游客体验的核心吸引要素。把旅游的超越性作为一个问题域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指导旅游区进行景观生产,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认知旅游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的类存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上,首先应当厘清"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特定含义,跳出孰为"中心"的思维误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完全无视人对其他生命的依赖性,完全不考虑环境承受能力的生存观和发展观.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阈值是:不能毁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条件,这个极限使人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中心.人在自然面前应持"人的类存在主义",它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基础,在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实现自由的生存观和发展观.其实现路径是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继在物种关系方面实现从动物界的提升之后,完成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动物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8.
招夫养夫是一个充满人生困境的习俗。许地山与贾平凹都看到了这一习俗里隐藏的文学价值。他们对之各取所需,许地山借以画出春桃那收破烂的人间圣母的光辉,贾平凹则在其特殊的伦理与良心的扭曲中挖掘天狗们的灵魂深处的井水。对比之下,他们的写作姿态也更加地明显,许地山那现实主义的转向在贾平凹冰冷的镜底终于现出了浪漫主义的骸骨。  相似文献   

9.
美国小说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他者化、同化和压制,也展示了黑人努力摆脱他们的从属地位,努力争取从边缘化走出来的主题。本文拟从后殖民理论角度解读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如何发现自己被隐形的荒谬处境,以及为发现自己的真正身份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很大一部分原先是普通的凡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及其本身的内在因素,使他们从凡人上升为民间所崇拜、祭祀的神灵。在由人到神的这一转变过程中,民间传说发挥了桥梁作用。从闽南地区的妈祖、吴真人和清水祖师等神化过程,可见民间传说故事的广泛流传与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古希腊三哲为代表的古典教育,以自然目的论为依据,以自然人为基础,以理性为致知路径,以灵魂的美善为基本内容,以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为基本目标。伴随现代教育发生的过程,经验主义取代传统的理性主义作为致知路径,自然祛魅,自然人基础转向社会人基础,教育一开始就把个体置于社会境遇之中,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个体,由此而奠定现代教育的基本主题,那就是适应现代工业生活的科学主题以及适应政治生活的民主主题。以科学和民主为中心,培养适应现代生活的公民,成为现代教育的最大成就。现代教育对自然人的远离,也造成现代人的虚无与虚弱。重申人与自然的联系,促成个体发展向自然人基础的回归,以好人与好公民的统一重建当下教育的目标,乃是当下教育的要义。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居于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之首。于教育对象而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以剖析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面临的角色困境、行为困境以及思维困境为切入点,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的价值在于思想作为关键能力的工具、必备品格的资源以及沟通交往的媒介,其具体的生成路径包括关注思想劳动、实现能力迁移以及彰显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今治国方略中,由古代的“人治”思想到现代的“依法治国”思想的转变原因和历史必然性,从而进一步阐明在现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中国向“法治社会”过渡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贝奥武甫和鲁滨逊是英国文学中两个不同阶段出现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社会环境和宗教因素在其形象建构中的重大作用,从而反映出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提升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启蒙的现代主义把上帝拉下宝座,提出“上帝死了”,把人构造成至高无上的主体。后现代主义批判这种“人”的主体性,更进一步宣称“人之死”,人们在不停地寻找人的意义,生命的主宰和本质。  相似文献   

16.
小说家拉尔夫.埃利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虽然不是创作于后现代主义小说高潮时期,但小说明显地带有很多后现代主义的写作特征。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要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当时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揭示了人们在迷茫的世界中,积极寻找内心追求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18.
杜甫的诗歌创作,前后风格不同.前期的<望岳>一诗,有盛唐气息,壮怀高远,大气磅礴,现少年风华,本体性格.其诗有进取心、崇高感,有哲学意味、象征意蕴,挥洒出一种自由、一种豁达、一种境界、一种气魄、一种心志向上的巨大的力量.后期的<登高>一诗,由于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坎坷遭遇,虽说豪情犹存,但诗风大变,由沉雄而沉重,由沉重而沉痛,然痛愤哀怨而不失忠义之气,梗慨之气中则显沉稳顿挫,并且在沉郁顿挫中表现出诗的大气象、大境界,在苦恨交叠幽愤难抑时,放笔直写,又化为秋日悲剧情调中忧国忧民伤时伤情的形象写真.诗人,是一个以诗为血为肉为骨为灵魂的人.  相似文献   

19.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从哲学的理论层面来理解孝道,首先就要搞清楚孝道的基本问题,即人与孝道的关系问题。人是孝道的逻辑起点,孝道是人的改造对象,人与孝道的实践关系就构成了孝道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去伦敦     
Paul 《海外英语》2003,(8):26-27
On a hot summer morning in 1989 I finished packing my things in my flat in Dublin. Two suitcases were not enough to hold them all so I had to use plastic supermarket bags for the remainder. My friend Tom arrived in his car to take me to the airport. After coffee at the airport we shook hands and said goodbye and it was only then that I noticed my hand was shaking. My voice was also shaking and my breath was coming out in uneven waves. Tom was my good friend from schooldays and in saying goodbye to him I was saying goodbye to so many good memories, saying goodbye to my coun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