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里山的秀美壮丽是久享盛名的。 中国档案暨缩微学术代表团一行二十几人,在台湾同行热情略见拘谨的陪同下,赶往阿里山游览,大家的心情自然是很好的了。清晨,从嘉义市出发,一上高速公路,大家就请驾驶大巴的师傅替我们反复播放:“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相似文献   

2.
有位出家人,聪明慧智,在庙里勤读苦攻,却终是不得悟醒,一同离家的僧者,大都醒开后到了他寺,做了住持,只有他还在那庙里捧经敲木,日复一日。终于有天,他问高僧师傅:“我为何不能成佛?”师傅答:“你太聪明了。”又问:“如何才能笨些?”师傅说:“种地去吧。”出家的聪明和尚就丢下经书,开始到庙旁种地。  相似文献   

3.
《河北广播》2006,(1):10-12
几年前,相信电台的同事们都有过这样尴尬的经历:当你登上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去河北电台的时候,伴随着发动机欢快的轰鸣,你会惊异地发现,出租车正在向电视台驶去。在你费尽口舌解释之后,总会换回司机师傅一句:“哦!电视台老院”的回答。当我们把这一尴尬当成笑话讲给别人听的时候,每一个广播入的笑容中都包含着苦涩,每一个广播入的心中都在流泪。弱势、低谷几乎成了广播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4.
每到年底,说到马上过去的一年,人们总爱用“灿烂”“辉煌”:说到即将到来的一年,爱用“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我们却更愿意相信老百姓的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事,要一件一件地办。苟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07年一座座奥运场瞎在建设中,工地上民工往来。2007年.我们杂志的小李怀孕了,成为大家重点保护的“国宝”。一切是那么平常.那么平淡。没有锣鼓喧天,没有大轰大嗡,我们一年年走过了平淡的日子.蓦然回首,啊,生活有了那么多的变化,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是那么平常,那么平淡,原来辉煌就孕育在平淡之中. 2007年,对于举国期望的2008年,是一个十月怀胎的年代。一个孕育辉煌的年代。 在这样一个年代中,世界传媒界发生了哪些事?中国的传媒界做了哪些事?有了哪些发展变化呢?年终岁尾,我们不妨细细盘点则个。  相似文献   

5.
《航空档案》2009,(3):92-92
原三机部副部长徐昌裕在回忆录中有如下一段非常形象的话,他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是在长江里行船,风平浪静,很顺利,而‘大跃进’时期,即从1959年到1962年,我们的船则驶进大海,面临的是狂风大浪。这一时期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有同志说,航空工业经历了两个“马鞍形”,这很形象。我们大家都同意。第一个“马鞍形”是“大跃进”,这大家看得很清楚。第二个“马鞍形”就是“文化大革命”,破坏性大,成就很少,大家都谴责。  相似文献   

6.
走进大芬村,到处可见各种招牌广告:“画风景”,“画人物”,有的甚至直接写明“专画凡高,莫奈”,“台湾风光”或“长城风光”。村里有单干户,也有夫妻合画的,还有一个师傅带几个学徒一起干的,整个村里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师徒缘○许健 “师傅”调走了,我蒙了。事情来得好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一年前,从未涉及报道工作的我被调到院政治处从事新闻工作。对我传帮带是政治处协理员王翠玉,我亲切称她为“师傅”。“师傅”先是给我进行新闻基础知识补课,从采访、观察、琢磨到最后的下笔、修改、投稿。“师傅”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心得体会一点一滴教给了我。从第一次采访到第一次用稿,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名字时的激动心情。当我兴奋地拿着“小豆腐块”跑到“师傅”面前,“师傅”也笑眯了双眼:“哟,处女作发表…  相似文献   

8.
张栋 《新闻天地》2004,(1):18-19,20
有一个声音说:“我们一出生就是参天大树,我们一出生就历经坎坷”:有一个声音说:“我们负责报道一切”;有一个声音说:“谁也不是我们的对手”。  相似文献   

9.
三种感情     
菲扬  茗铭 《出版参考》2005,(3):34-34
一次,我们几位同学去拜访大学时的老师。老师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一句话勾出了大家的满腹牢骚,大家纷纷诉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呀,生活烦恼多呀,做生意的商战不顺呀,当官的仕途受阻呀……一时间,大家仿佛都成了上帝的弃儿。  相似文献   

10.
《中华读书报》2月20日刊载一位家长的文章说,《北京少年报》2002年1月——2月寒假合刊新开辟由“大豆先生主持”的“成人不宜”栏目,是“人类不宜”栏目。比如其内容有:一位署名“轰天大使”的,一早“就把教室的门用自己带来的锁给锁上,然后再偷偷跑回家去睡它一小觉,等睡足了再到学校,哈哈!大家都在玩哪——进不了门呀!”有一位自称“制梦者”,竟想“偷偷在他们(同学)的水壶里放一点摇头丸”。  相似文献   

11.
《兰台内外》2009,(4):60-61
2009年5月3日—8日,赵本山完成了在长江商学院的第一期学习。谈及此事,张艺谋说:“我自愧不如啊。”其实他说的不是艺术上不如,而是在生产经营方面。我们发现,曾经熟悉的本山大叔正在转型为一个资本大鳄,这次他还跟牛根生、马云等资本名人“同学”了一把。  相似文献   

12.
放学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飞出校门,那儿的小摊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摊主们忙得不可开交。 同学们拿着钱,一个劲地叫着:“快点,快点,羊肉串!”买两支、三支,甚至十多支的都有。多红火的生意! 虽然学校里多次强调不能买小摊的零食,说小摊上的零食不干净,对大家的身体有害,可有些同学却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些同学为什么离不开小摊?难道他们不懂老师劝告的那番好意吗? 我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了一位五(1)班的男同学。他支支吾吾,好不容易才从牙缝里进出几个字“小摊上的东……东西好吃,所以……”我听了接上:“所…  相似文献   

13.
“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的呼声已经喊了很多年。抱怨声也一直回响在各种场合,各个层面,大家抱怨:尽是些会议报道;办报也头痛:我们有什么办法,哪一个会议不报道也不行。会议报道似乎成了党报的包袱,好像只有各级党政部门搬了“山”,填了“会海”,党报才能讲可读性,才能办好。  相似文献   

14.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说:“黑瞎子掰棒子一掰一个丢一个。”于是,就有人把记者比作“黑瞎子”。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掖在腋窝里,再掰一个再往腋窝里掖时,原先的那个就掉了,结果最后只剩下一个棒子。记者今天写了一个稿发表了,明天又写一个稿发表了,最后,就剩下新写的那个稿了。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6日.武汉协和医院212病室的门被推开了,正阳一高团委书记张俊良和彭长亮老师风尘仆仆走了进来。看着熟悉的身影,躺在病床上的薄俊英同学霎时泪如泉涌,哽咽着重复一句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大家,一辈子也忘不了……” 带着体温的7000多元捐款送到了薄俊英的父母手中,两位老人紧紧拉着老师的手,泪水夺眶而出。临床的一位大娘十分激动地说:“真是雪中送炭啊!多好的学校.多好的老师,多好的同学啊!”在场的人也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为及时赶回学校,两位老师又匆匆地走了,把一个充满真情的故事留在了武汉协和医院…  相似文献   

16.
《大观周刊》2006,(32):38-39
主持人开篇:“楼事、房事、天下事;你说、我说、大家说”,各位读者大家好,我们“侃楼人人行”栏目每期将邀请不同的嘉宾针对某一个楼市热点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里。一样的话题不一样的答案,大家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真实的观点。欢迎提供线索:13354618877,4160090。[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梧槐 《新闻世界》2005,(1):44-46
“嫉妒”竟导致一起恶性毁容案件的发生:一名高三女生只因同学比自己漂亮、成绩好,便在夜里用浓硫酸泼向女同学,致使该同学面部、颈部、左耳等多处严重烧伤,经法医鉴定伤情构成重伤。2004年11月24日,因犯故意伤害罪,年仅18岁的她在河南信阳被执行死刑。一个花季生命结束了,“嫉妒”不仅给同学造成终身伤害,也断送了她自己的美好前程。  相似文献   

18.
读者论坛     
大家喜读“大家”汪兆龙写下这个标题,先得说明一下,标题中前一个“大家”是指广大读者,后一个“大家”是指《光明日报》新开辟的栏目——《走近大家》中的“大家”,即著名的专家。“大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往往觉得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对“大家”的了解自然少而又少。现在,《光明日报》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走近“大家”,近距离地了解“大家”,这实在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好事。读了第一期的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王大珩这位“大家”的杰出贡献,也知晓了他生活工作的一些细节,特别是他脖子上的透明“小碗”——…  相似文献   

19.
期刊策划论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范军 《编辑之友》1997,(4):27-31
期刊刊名的策划、确立.往往体现出期刊的编辑战略与方针。定一个刊名,就意味亮出一面旗帜。优秀的刊名应该是独树一帜、富有创意的。有一些文学刊物处于困难之际,处在边陲地域的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94年推出了装帧豪华、印制精美的《大家》。自我标榜为“大家”,并以此为刊名,在国内还是首创。取刊名为《大家》有两重意蕴:一是作品要有“大家手笔、大家气派”;二是刊物要走向“大家”(人民群众、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0.
汪嘉宝(绍兴市五届政协常委、国家一级导演):莲花落比较俗,它没有正规的科班.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正规训练。莲花落大多是自生自灭的,以前把莲花落从艺叫做“摇船打铁磨豆腐”.就是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的职业。1961年的绍兴曲艺训练班中莲花落的专职老师叫“老豆腐”,为什么叫他“老豆腐”呢?因为他是做豆腐的。还有一个“小豆腐”。“小豆腐”叫王德兴,“老豆腐”叫金鹤锦。“老豆腐”师傅教的学生里就有胡兆海的哥哥。1961年办过这么一期莲花落培训班,后来要到1998年,胡兆海办了一个专业的莲花落曲艺学校。所以我说莲花落的改革发展是从“粗俗简土”到“雅俗共赏”,“拔出泥腿登大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