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见仁见智。在翻译界内部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归化一。一派主张“异化”.美国学者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他反对译者的。隐身”.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以使译者“显身”,译作“显性”。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解构主义的反对译文流畅的翻译策略。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突破了西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束缚,从西方批评理论、解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为西方翻译理论建构了新途径。但他的理论也有着本质的缺陷。后殖民主义思维下的理论基础缺失.翻译方法与文化霸权的联系有些牵强。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如何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指出归化和异化是属于翻译策略范畴。为了有效地传达翻译作品中的“异质因素”,本文围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度展开了讨论和分析。通过分析实例指出翻译作品中过度归化和异化对原作和译作产生的影响。最后,对翻译中如何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提出了几点探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来看,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文化转换不可缺一的两种策略,而双语文化内涵异同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者对其策略的选择。我们认为,对完全对等者的翻译体现了异化归化这两种策略的统一;对于互有差别者,我们一般主张归化翻译;对于目的语阙如者,我们一般主张异化翻译。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都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言和纯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总是而且也应该是“互补共生”的关系;译者在同一译本中可能偏重一种翻译策略,但绝非“从一而终”,而是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对鲁迅名篇《呐喊》的杨译本处理源语文化专有项所用翻译策略的个案所作的分析,可以支持以上论点。  相似文献   

7.
源语与译语冲突下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行为下的源语与译语冲突是译者不可避免的困境;“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是缓和这种冲突的主要方法。在当今文化无限互通的大背景下,解决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冲突极其必要,因此科学有效的选择归化、异化策略,为我们实现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外来文化的接受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异化”与“归化”是译在翻译中通常采用的两种策略。本结合我国近现代多住译的翻译实践,探讨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多种因素,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异化”与“归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将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二会共存下去。  相似文献   

9.
韦努蒂在“翻译,社区,乌托邦”一中,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要试图建立一个社区,使它成为沟通两国语言化的桥梁。而完美的翻译又是乌托邦空想,翻译的目的是要表达语言和化的差异。本主要围绕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异化”的翻译思想,从而明确翻译的目的是“存异”而不是“求同”。  相似文献   

10.
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盲目复制原作的策略。“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策略并无优劣高低之分。文章就英汉翻译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探讨,认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短长,也各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然而,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给翻译这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带来了障碍。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许多词语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很难理解、翻译这些词语。因此,文化负载词汇就成为理解与翻译的关键。本文以“中国龙”译名所引发的争论为切入点,旨在从翻译的“文化转向”和“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笔者提出归化和异化策略都适用于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而这两者之间的选择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3.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前者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后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与异化问题是中国翻译界激烈争论已久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翻译实践中,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文化差异是决定翻译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兼用两种翻译策略,实现让读者理解文化差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一位跨东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大师,对中英两种语言精辟的掌握和对中西文化的深谙令他在翻译中游刃有余。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其翻译目的及其人生态度紧密相关,而译本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为了达到向西方人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他有选择、有策略地向西方读者译介了中国经典文化,采取了直译、意译和音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化翻译的第三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离散"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提出的翻译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的翻译策略的二分法,从文化离散的角度重新定位异化的翻译,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文化离散"的翻译策略注重在翻译中引进他性文化,给翻译活动提供了多元主体的视角,也是译者反思自身文化身份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可调试性要求译者正确运用归化、异化策略。多元系统论和翻译目的论均阐释了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而促使“中国英语”概念化,采取异化翻译策略是全球文化冲突中保持本土文化,吸收先进异质文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读者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直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派”与“异化派”都给出诸多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本文基于两者的理论实践,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看出:译作读者喜欢人名的异化翻译,而不太接受地名的异化翻译;对习语、习惯行为的翻译,英译汉时,喜欢归化翻译者较多;汉译英时,归化和异化相差不大,但是倾向直译和喜欢用自己所熟悉的单词翻译;宗教用语绝大多数受试者喜欢归化;受试者不喜欢带有浓厚的中国政治、封建文化色彩的归化翻译;对四字成语,喜欢中西方成语对译。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使之从语言层面扩展至文化层面,同时也使翻译策略的选择变得更为复杂.从文化转向的视角分析余光中与钱之德在翻译王尔德名剧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时的策略选择可知,余译以剧本的舞台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归化策略,将异国文化融入目的语文化中;钱译不以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异域文化特色.译者应在不违背翻译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采用异化策略,以促进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从跨文化的思维来分析商标的翻译,需要译者选择以文化因素相关的翻译策略。究竟是采用目标语言文化为中心归化策略,还是选择以原语语言文化为中心的异化策略,取决于商标本身的性质,以达到宣传推广目的。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翻译过程是“归化”还是“异化”的过程始终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而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把翻译的发起人要求,译者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要求与期待考虑进去再去谈论翻译的策略则能更好地在具体的翻译情境中使用“归化”和“异化”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