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展示技术提高了博物馆的传播效果,但是其多样化也给技术人员带来了选择的困难。本文对世界知名博物馆、展览馆和设计公司使用的线上线下展示技术进行了调研与归纳,对其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电话访问等方式进行了价格咨询,根据传播效果、应用范围、实施的空间与经济成本等因素,对技术的采用提出了建议,分为推荐使用、根据预算情况使用、谨慎使用三个大类,为博物馆进行技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生活、生产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运用现代的展示技术来诠释展品,这种崭新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前来博物馆参观,多媒体展示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被重视,论文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多媒体展示技术在博物...  相似文献   

3.
“以参观者体验为中心”的交互式体验设计逐渐成为博物馆的共识设计。通过交互设计,人们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历史,将现存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并还原,最终与大众见面,让人们体验。通过深入讨论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分析以沉浸式体验、智能交互如何提高陈列布展效果,增强参观者视、听、触觉刺激,以期探索博物馆陈列展览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将逐渐向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生改变。在广泛应用于博物馆教育的多种信息技术中,增强现实技术尤其为博物馆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本文基于博物馆教育和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从展前、展中、展后三个阶段对增强现实技术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增强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应用价值进行总结,旨在为我国博物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胡明 《新闻战线》2015,(7):152-153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为提升展览效果开辟了新的道路,对数字媒体技术优势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国画艺术展览时的原则与设计实施方案,对提升用户观展体验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虚拟现实和交互式虚拟实境语言VRML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数字博物馆以及它的核心技术——Web技术与VRML技术有效结合,描述浙江师范大学数字校史陈列馆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7.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档案展览打破了实体展览的诸多局限,将档案展览以更加生动、立体、交互的方式呈现在网络用户面前,极大拓展了档案部门的服务空间.本文在介绍网上档案展览现状的基础上对几种典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加以分析比较,为档案部门更好地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加强网上展览的真实性、交互性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数字博物馆不同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博物馆中展品展示对于视觉上的要求更加多元化,视觉设计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中成为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阐述了视觉设计在数字博物馆中的价值、功能及作用,从数字博物馆网站用户界面、展品展示、互动娱乐三方面分析了视觉设计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了数字博物馆视觉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质是有机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技术构建一个用户可与之进行自然交互的模拟环境,当前已广泛应用于博物馆领域。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档案网络展览,有利于档案展览突破时间、空间、经济等方面的限制,拓展高校档案馆文化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本文主要介绍Web3D技术、三维全景技术、动画漫游技术三种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在高校档案馆网站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其他高校档案网络展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云展览已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回顾国内外云展览发展历程,梳理出萌芽期、技术融合期与形态多元期三阶段,界定了云展览可脱离实体展览而存在、包含虚拟交互和人际交互的概念要点,并提出以构建逻辑为顶层分类指标,以技术方法为二级分类指标,以功能应用为二级分类的附加指标的云展览分类标准,区分“复制型云展览”和“重构型云展览”两大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展览区别于线下展览的“无限关联”“虚拟交互”“用户自主创造”与“网络社群广泛对话”四大核心特征。最后,从理念层面的思维转型、研究层面的体系构建与机制层面的革新重塑等角度给出我国博物馆云展览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5G时代的来临,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VR技术与产品逐步走向便捷化、智慧化。以档案实体为主要表现元素的档案展览引入VR技术,能给用户带来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体验。将VR技术与档案馆基本陈列、网上展览和移动客户端展览相结合应用,能综合立体式地呈现档案实体,有助于提升档案展览的宣传和教育功效。  相似文献   

12.
张曼 《今传媒》2020,28(5):138-139
纹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设计史上的作用显而易见。本文首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纹样进行简单介绍,接着探讨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类型以及空间要素,浅析纹样在不同展示空间中的运用,同时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分析在展示空间中纹样的展现形式以及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海疆和内陆水体中留存有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考古和博物馆工作者为保护和展示这些文化遗产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2009年白鹤梁水下遗址博物馆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标志着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迈上新台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博物馆在水下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方面也存在着理念模糊、主题分散和手段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在回顾中国博物馆水下文化遗产展示历程,分析典型展示案例和借鉴国外相关保护展示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应加强博物馆展示与原址展示、数字化展示、公共空间展示的结合,以便更好发挥水下文化遗产在文化服务、知识学习、提升生活品质和树立文化自信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义即语言的意义,展示设计语言是由多种语言构成的复合型语言体系,视觉语言是其中的一种。本文所说的语义属于设计语言范畴,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运用材料、色彩、纹理、装饰等构成要素,对展示信息进行艺术加工、设定编码后的造型符号、艺术形式,是主观情感意念物化的客观真实存在,即传达展示语义的外观形态及其构成要素和整体形式;二是指这些独特的造型符号、艺术形式所承载的设计者倾入的思想感情,它反映设计者的设计程序及其个人审美意念,折射出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外在形式的艺术升华,二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现代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档案展览是档案宣传中最为普遍且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是档案部门向社会宣传档案工作,提高公众档案意识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档案展览的创新问题越来越被业界关注和探讨.本文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的特征,分析了其应用于档案展览的可行性,阐述了基于AR技术在档案展览中的应用形式,为进一步创新办展模式,加强档案宣传,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前,“包容性博物馆”概念在世界博物馆学界愈发引人关注。在英国,许多博物馆都在展览中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并实践这一概念,并且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英国国家级与省郡级博物馆在展览中关于“包容性”的四种实践,分别为:信息层级化、临时展览、随展活动和索引博物馆。这些类型的实践已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较为成熟与成功,可以为中国的博物馆包容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倩倩 《中国博物馆》2023,(6):39-44+127
试从知识生产与信息转译的角度,探讨遗址博物馆数字展示技术研究的维度与可能,提出将数字媒介视为遗址博物馆展览信息阐释媒介,纳入展览内容设计与文本编撰范畴。同时,提出应重视数字人文的解释力与整合力。数字展示媒介的本质问题并非形式问题,而是内容层面的问题。难点在于如何结合遗产核心价值、文物文化内涵与观众认知特点进行技术与内容的匹配与研发。包括发掘方在内的研究者、博物馆策展方与数字技术团队的协同参与,对构建遗址博物馆数字化阐释体系有关键作用。未来评估遗址博物馆数字展示技术,应结合互动、沉浸、虚拟仿真等技术形式,来判断其信息供给的内核与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产生、发展及其特征,并对高校档案馆馆藏珍品展览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访问调查,同时加以对几种典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建设虚拟馆藏珍品展馆存在的优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是基于学科的内容和逻辑,展示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近似于“行业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的模式。陕西考古博物馆在内容和形式上,始终把握“考古学科”的基本点,以丰富的展板资料、搬迁的遗迹本体、微缩遗迹模型等与遗物构成紧密结合的展项;以灵活多样的展陈手段进行视觉转化,全面阐释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基础理论、多学科综合考古的方法,展示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的过程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数字博物馆的视觉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现代人借助电脑,遨游网络,已无“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之忧虑,也无“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之孤苦,视觉电脑技术的加盟,使数字化的网页面画面丰富,先进的技术使阅读和浏览更具审美效果和趣味。那么博物馆为什么要重视和利用视觉处理技术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