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琳娜 《华章》2007,(12):14-14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跨国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日见扩大的同时,外资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产业结构、国际收支、技术研发、就业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危害到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2.
罗来旭 《职业技术》2006,(20):62-62
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就业问题更为突出。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从以下两个层面上做好政策上的准备。一、在宏观层次上,政府要立足于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经济还不发达的基本国情,从总体上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要设法控制劳动力供给数量,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1.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确保经济高速增长。政府必须采取扩大投资、加大基础设置和公共工程的建设等措施,直…  相似文献   

3.
浅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效果。但任何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我国财政政策离不开其赖以发挥作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形势,2005年政府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对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方式、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实现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和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要实现2009年保增长的根本目标,必须加大力度促进就业,这已成为2009年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民生最大考题。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确保2009年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再一次聚焦我国就业工作,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5.
日本和美国在采取市场就业模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在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等方面出台干预政策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这些政策对我国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宏观经济政策与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一些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垄断性行业收入畸高,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心态;收入的地区差异偏大,加速了大学生向主要劳动力市场集聚就业;中小企业在经济刺激政策中受益不多,导致"无就业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结构性失业等。促进大学生就业,就要厘清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确立"就业优先"的战略目标;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控房价,完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的 ,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 ,即政府利用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适当调节。我国改革开放 2 0年来 ,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原因 ,使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处于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由政府出面启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实现经济的相对平衡与回升。我国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扩大性的货币政策共同克服经济萧条 ,刺激经济增长 ,使得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在以后一段时间内 ,我国还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但与此同时 ,也要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 ,防患于未然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我国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到中高速转变,建立教育-就业间的积极促进关系尤为重要。从教育的角度看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9.
根据AD-AS模型和IS-LM模型分析,政府应采用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只有扩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才能取长补短,更有效地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论文提出政府应采用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当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