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新闻报道题材与表现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在任何一个新闻传播过程中,都包含着“写(报道)什么”与“怎么写(报道)”的问题。“写什么”涉及报道题材,“怎么写”涉及表现方式。在对论题展开正式讨论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界定。现今,业界和学界一些人士在论及报道题材时,  相似文献   

2.
写什么?这是个老课题。从第一届新闻函授开办之日起,我们就多次说明,一年的函授学习,时间并不长,主要应当学习两个本领,或者说,为解决两个问题打下一点基础:一是知道写什么?二是知道怎么写。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些。按照思维规律和办事程序,只有首先明确了要做什么,然后才能进一步考虑怎么做。这好比盖房子,首先要确定“盖什么”(是楼房还是平房,是中式还是西式,是商店还是宿”舍等等)然后才进入“怎么盖”(设计图纸,筹备材料,确定工期,精心施工等等)。就写作的全过…  相似文献   

3.
(一)有悖于“三贴近”的表现 1、报人缺乏“三贴近”意识。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写什么,怎么写;选什么稿,不选什么稿,不是按“三贴近”的标准去思考,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心中没有读者,没有群众。 2、会议报道、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过多过滥。“张三”指出,“李四”强调,名目繁多的会议、众多领  相似文献   

4.
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提出:“要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公开审理的案件,允许新闻机构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对于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这番讲话,舆论界普遍表示欢迎,不少记者欢欣鼓舞,有的司法机关甚至提出:关于庭审活动“记者想写什么,怎么写,是记者自己的事,记者对写出的报道承担全部责任”(见法制日报)。这里出现了两个误区。其一:所谓“自负其责”,并非指新闻记者负责,而是新闻机构负责。(记者作为一个新闻机构的工作人员,只在其内部对编辑部承担行政责任。)其二:所谓“自负其负”…  相似文献   

5.
向国内的对外传播的媒体和海外媒体提供稿件,是地方外宣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向海外展示当地形象并配合中央外宣的基本手段。然而,内宣和外宣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写内宣稿件的那一套搬到写外宣稿件上来,肯定不会成功。要写好地方外宣稿件,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两条是最基本的: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 一、“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说“写什么”更重要,是  相似文献   

6.
深度军事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近年来。从军报到军区军兵种报纸.着眼党报使命特点和部队建设发展需求.相继推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深度报道。笔者感到,写好深度报道。关键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也就是往哪儿“深”。选准主题。深入问题。选好题材是搞好深度报道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7.
时统宇 《新闻传播》2005,(11):20-21
“新闻怎么写,怎么写新闻”是我们这些新闻学研究者和教学者时常要回答的问题。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轻松,因为这个问题的影响面太大了,情况太复杂了。在当下藉着各种媒介,涌入干家万户的“海量新闻”之中,每一条新闻背后的作者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尝试着运用各种技巧,希望受众愿意读(听、看)、能够读(听、看)、甚至读(听、看)了再读(听、看)。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体验”,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然而,今年3月,当承担体验新闻采写任务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近20位军事记者聚合在一起,讨论专题报道《体验中国军他》的报道思路时,就连我这个最初的策划人也一时无法说清,此次报道到底该写什么、怎么写。  相似文献   

9.
在有的人看来,西方的新闻记者似乎是最自由的,好像看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愿意怎么发表就怎么发表。其实并非那么回事。50年前,因一篇短消息提前几小时发表,惹恼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以致记者丢了饭碗。《世界新闻史大事记》一书,在“1945年”一章,记载了这件事,可见新闻史家对此事的注意。其实,事情本身并不复杂。美联社记者艾德华·肯尼迪,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是美联社驻西欧前线主任,活跃在盟军对德作战的西方战线。此人是赫赫名家,曾报道过西班牙内战,德国侵占苏台德地区、北非战役、盟军在西西里和意大利的登陆战,写…  相似文献   

10.
如同文学创作讲究写什么和怎么写一样,新闻报道同样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上大有说道。写什么即选题的发现、开掘,怎么写即表现方式的探索。两全其美自然能成就上品,退而求其次,执其一端,有所作为,同样能使新闻作品显现光彩。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来,一直困扰电视界的“声画两张皮”、“会议新闻多”等问题,总也解决不好,问题的结症在哪里?我的看法是:结症在于电视台现时的运行机制——采摄编三合一,尤以采摄二合一为要害。如果说采访是为了解决写什么、拍什么的问题,摄像则是解决怎么拍的问题。怎么拍?一般情况下,是在采访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摄像。它要求记者形象、真实、生动、自然地抓拍到新闻事实,并尽可能多地用图像反映新闻事实。这是个技术性问题,它涉及造型、构图、景别,运动镜头运用、色调、照明用光等。新闻摄像建立在新闻采访基础上,它在拍摄之前必须对所报道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必须明确报道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我认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方针,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防止新闻的“个人行为”。 所谓个人行为,笔者是指在写稿编稿中,以个人认识代替党的政策、党的立场,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发什么就发什么,想怎么发就怎么发的行为。 由于前些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近几年新闻商品化浊流的影响,以及一些同志对党报性质缺乏深刻的认识,新闻的“个人行为”时而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报道难写活。”“写出的经济报道枯燥乏味,自己写着没劲,别人看了头疼。”这几乎成了新闻同行的共同苦衷。故此,报社领导要求“把经济报道写活”。广大读者呼吁“活生生的经济报道”。看来,越是难写活的恰恰最需要写活。而写活的关键还不仅在于“怎么写”,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新闻都不是在那“浮搁着”,都需要借助记者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去粗取精,所以,尽管新闻都是对事实的反映,都是对一个事实进行报道,但怎样从同一事实中选择报道的角度,从哪里切人,以及报道到什么程度,说到什么“份”上,却是报报不同,各有千秋,这就涉及新闻报道角度怎么选,新闻报道的度如何把握的问题,说到底是个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则报道,新闻价值再大,标题如果没有吸引力,报道就可能失去读者。一条稿件首先能够吸引读者的是什么?当然是标题。要提高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编辑就要把新闻标题制作得抢眼,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标题虽然只是一句话或者是短短几句话,但写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要作好标题,必须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就是要确定标题从新闻中提炼出什么事实和观点:怎么写,就是确定标题如何表述这些事实和观点。因此,制作出吸引人的标题也是编辑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编辑怎样才能将新闻标题制作的抢眼呢?笔者认为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相似文献   

17.
宗焕平 《新闻与写作》2004,(1):27-28,44
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是新闻媒体的立足之本。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决定着媒体的成败兴衰,也决定着记者的工作成效。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呢?这里面有“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也有时机、时效等问题。从实践看,我以为重视以下五方面问题,对凸显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20.
一说起新闻改革,总要谈到“减少领导活动报道”。可“减少”是“减少”,毕竟还是要“报道”。而况作为基层党报,有时还难以“减少”。好,你“减少”了,他(通常是秘书)一个电话打过来:“怎么不见报?嗯,是不是我们这项工作不重要?”你敢说书记、市长(包括一大排副的)的工作不重要吗?不敢吧。老实说,我们只能是尽可能地减少领导活动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