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唐的孟开始,到明代的胡应麟,再到清代的陈熙晋,宋之问与骆宾王在灵隐寺月下联句的"文坛佳话"历久不衰。不论是从宋之问与骆宾王的行年看,还是从他们的人生追求看,这一诗坛"佳话"是不符合实际的人为杜撰。  相似文献   

2.
天才在中西文论中都算得上是核心的概念和范畴.郭沫若对天才问题也有着持久的关注和研究,其“天才情结”不仅指向他青年时代的理想和追求,更与其文艺主张、教育观念等紧密相连.郭沫若对天才的理解是中西合璧式的综合把握,客观科学而富有启发性,但由于天才问题的复杂性和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人们对郭沫若的天才观的理解仍处在他所批评的“赞”...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历史剧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随着历史文学创作的繁荣,许多有关的理论问题又重新被提出来讨论,同时对郭沫若等作家的历史剧创作的成败得失也重新进行了探讨。比之六十年代初期,这次讨论是更加深入与广泛了,学术问题的切磋也显得比较民主与平等,它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文学创作的发展是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的。笔者在这里也想就郭沫若历史剧的几个问题重新作些探讨,刍荛之见,敬请各位学人指正。  相似文献   

4.
殷佳佳 《阅读》2010,(1):79-79
本期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些关于学习的妙语锦句。学海无涯,你我共勉!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渊博的学者,在历史学、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方面自成一派。就文学领域而言,凡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传记以及理论批评,郭沫若都元所不能,其中尤以诗歌和历史剧创作的影响最为巨大,尤其是其代表作《女神》享誉中外文坛。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为导引 ,融贯古今中外哲学要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阐发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对社会历史的积极参与和改革中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 ,并在个体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律动中求得与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的郭沫若历史剧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西安举行。出席讨论会的有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代表,共三十余人。会上,除讨论史剧和史实、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等一般理论问题外,着重探讨了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理论和创作的基本特点、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评价、郭沫若历史剧  相似文献   

8.
一郭沫若是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他创作的历史剧,绝大多数是历史悲剧。他在历史悲剧的创作方面不只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这些见解还比较系统,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历史悲剧观。郭沫若的悲剧理论是他的史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外悲剧理论家前辈们比较起来,郭沫若的悲剧观具有鲜明的突出的特点。概乎言之,一是它的革命性,二是它的实践性,三是它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研究中,郭沫若研究的成果之多,仅次于鲁迅研究而后与茅盾研究相当了。但“郭沫若”领域里,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在过去却未引起应有的注意:郭沫若文学生活和创作与日本文化的关系。郭沫若从  相似文献   

10.
从艺术渊源上考察,郭沫若散文诗的刨作是吸取了泰戈尔、波特莱尔、列那尔、屠格涅夫等外国诗人的诸多营养,并借鉴了其艺术表现方法的。从诗人表现永恒的主题和运用象征主义艺术表现方法这两个层面上比照、分析屠格涅夫和郭沫若散文诗中某些同类型的作品,可以看出后者不仅从前者那里吸取、借鉴了些什么,而且在艺术上做出了个人独特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人鲁迅和郭沫若几乎在相同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都写过一些历史小说。鲁迅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历时十三年,先后写了八篇历史小说,名曰:《故事新编》。这些作品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自选集·自序》)。鲁迅对历史题材,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为了突出其针砭现实、讽刺世俗的意义,鲁迅还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引入历史题材,并称它为“油滑之处”(同上)。这些鲜明的特点构成了鲁迅的历史小说前后一致的、新颖独创的艺术风格。郭沫若从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三六年,同样经过十三年的时间,先后写了九篇历史小说,后收在《沫若文集》第五卷中。他曾经说过:“关于秦前后的一些历史人物,我倒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艺批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卓越先驱者之一,郭沫若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面的建树也是突出的。他一生积极配合我们党所领导的壮丽曲折的革命斗争,坚持从文艺战线的需要出发,先后挥写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论作达百万余字,其中有不少或专门或附带地论述到文艺批评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这些不仅在过去对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艺理论批评产生过重要影响,就是在今天仍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限,对郭沫若在这一时期有关文艺批评的理论见解初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我校中文系联合召开的郭沫若历史剧讨论会四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在西安举行。这次会议是文学工作者与史学工作者结合一起共同探讨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与历史剧理论的一次尝试。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对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在对他的某些具体作品和历史剧创作理论的看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在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六○年郭沫若同志创作历史话剧《武则天》,一九六二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把《我怎样写武则天》、《重要资料十四则》、《诗五首》、《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作为附录。这些附录是对历史上的武则天作研究的。历史剧应如何写我是外行,当时只觉得《武则天》这个剧本在艺术上是高水平之作。至于对历史上的武则天,郭沫若同志所作的研究似难令人满意。当时由于其他原因不曾撰文和郭沫若同志商榷。现在,武则天的评价问题在史学界重新引起争论,《武则天》剧本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因此我也想把自己的看法如实写出来,供研究历史的同志以及对评价武则天有兴趣的同志考虑。  相似文献   

16.
传闻有马号乌骓,负箭满身犹急驰。慷慨项王施首后,不知遗革裹谁尸?这是郭沫若同志亲笔书写的一首七绝诗。诗无题,为一首托物言志诗。郭老在诗中深情地歌颂了忠于主人、勇于牺牲的乌骓马,也赞扬了许许多多象乌骓马一样的人,抒发了作者在国难当头之时,不怕牺牲、拯救祖国的雄心壮志,是郭老精神和人格的生动写照。全诗气势磅礴,  相似文献   

17.
在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运动中,郭沫若的名字和他的诗集《女神》联在一起。当1919年他开始新诗创作,并且陆续在《学灯》杂志上得到发表的时候,他的诗立即赢得了世界读者。日本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说他的诗具有真正的近代情调;也是著名诗人的闻一多说他的诗表现了“二十世纪的精神”;中国现代诗派的著名作家施蜇存说“郭沫若先生的功绩是在建设了新诗的精神”;早于郭沫若《女神》,结集出版了《尝试集》的胡话,与郭沫若第一次见面时自愧弗如地说:“要我们郭先生才是真正的新,我的要算旧了”。1921年9月,郭沫若结集所作新诗为《女神》出版,他立即成了国内青年狂热崇拜的对象。《女神》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旧的彻底破坏,对于新的大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是郭沫若全部创作的最高昂的主旋律。五四时代,他就把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怀念,进发为诗人灵感的火花,以《女神》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深情的歌;四十年代,他又以历史剧,表现了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解放后,他又赞美祖国的新貌,赞美祖国的新人新事,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领袖。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郭沫若传记文学的主线。郭沫若通过对自己生活思想经历的叙述描写,写出了他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战斗历程,写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19.
“五四”前后发生的关于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论战,是一场曾关系到中国向何处去的深刻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论争中,郭沫若先后写了《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论中德文化书》、《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太戈尔来华的我见》、《论诗》等多篇论文,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西方近代文化及新文化的建设等问题作了不少重要论述,见解独到,不同凡响,不但在当时新文化运动中产生过巨大反响,就是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对“五四”前后这场论战进行历史的反思,探讨郭沫若这一时期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建树,很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前期的诗歌创作与泛神论思想的关系问题,是长期以来早已为人们所注意的一个研究课题。从《女神》的最早的研究者谢康、闻一多开始,直到近几年,经过不少人的研究,逐步扩大了研究的范围,深化了研究的内容。应该充分肯定,几十年来,虽然这项研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断过十年,但仍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以往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和问题。总的来说,一是无限夸大了泛神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