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第一期刊发李镇西老师的《轻轻吟诵如歌的爱情——&;lt;给女儿的信&;gt;课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家纷纷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大多是充分地肯定了此课的价值,同时也有一些文章则是用学术批评的眼光来审视此课,讨论语文的本质问题。我们认为,这样的讨论比简单的赞扬对一线老师有着更大的价值。同时,我们相信讨论与商榷也无损于此课的自然、精当与优美。  相似文献   

2.
<正>一、课堂的两种价值取向,我们更要谁?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会呈现不同的课型。目前有两种教学价值取向的课堂,值得我们一线老师去理性思考。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在教学取向上作讨论,同时,也提出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以听说读写来读课文——读懂为取向我听过不少节关于《秋天的雨》这篇选文的公开课或示范课。教学中,老师围绕着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两所学校内时间很短,但觉得老师们给我们帮助是很大的。首先是老师们对教科书提了系统意见,对改进教科书的编辑工作很有帮助;其次我们还听了八位老师的课,也使我们学到不少东西。我们很为感谢。今天想就我们对听说的意见来和大家谈一谈。我们和各位老师接触很少,不可能了解老师们的整个教学情况,谈的问题可能有很大片面性。但作为我们的看法提出来供各位参考,我想也是好的。因我们所听的课大半是语文课,今天就专就语文课来谈。其内容为下列三点: 一、课堂教学的一般情况: 两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运用教学环节,而  相似文献   

4.
上好语文课最难了,学生对语文课意见往往最多。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些老师的语文课有课无效,甚至"不听倒好,听了更糊涂"。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悲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悲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能老是怨天尤人,更应敢于反问自己:我们的课有实效吗?  相似文献   

5.
<正>"丁零零,丁零零",随着欢快的乐声,这节课结束了。可我因为和同桌有一个问题意见不统一,争执了起来。慢慢地,我们的声音越来越大,由讨论声变成了争吵声,到最后谁也不服谁,于是我们就到办公室请老师评判,结果老师竟然认为我同桌的看法是正确的。"论学习成绩,她哪能跟我相比?她  相似文献   

6.
在伟大的“双反”运动中,我班同学为了改进马列主义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对过去一年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本文试图就这些意见作初步的综合与整理,其目的是供领导上与老师们在讨论改进教学工作时的参考。应当肯定,一年来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是有成绩的,尤其是第二学期,工作上是有很大改进的,在帮助同学们理解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方面是做了一些努力,得到了一些收获,对于老师们一年来的辛勤劳动,我们是十一分感激的。但是同样不可否认,在过去的一年中,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也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这就是对党的“学  相似文献   

7.
《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4期“走进课堂&#183;争鸣”栏目刊登了两篇课例反思文章,恰好触及了当前课例反思的两极。品咀数遍,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什么样的课例才是我们需要的且具有反思价值的课例?并冒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与两位张老师讨论,以共同提高课例研究质量和课例反思效能。  相似文献   

8.
略读耶? 精读耶?——关于《猴王出世》一课教学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上,五年级略读课文《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很有语文味,反响强烈,却与特等奖擦肩而过,引来许多老师的不解,更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关注、思考与讨论。本刊现将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实录和一些专家、教师的评析、意见一并刊发。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从王老师的课中得到"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的启示,又能从中引起"怎样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碰到像包忠容老师课上那样的即时生成的问题,也经常会像包老师那样因处理这些问题而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因此尴尬万分。但我想只要即时生成的问题有讨论、解决的价值,我们就应“不顾一切”地“关注”它,“解决”它。因为老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而且问题有价值,而我们老师却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我们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即使老师如期完成了原定的教学内容,课上得很“圆满”,也只能算是老师自己“教”完了,…  相似文献   

10.
学会倾听是数学新课标赋予数学教育的全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案例一: 上个星期三,笔者在听了一节"三角形的分类"课,要开始操作活动了,老师刚说下面我们准备……,只见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操作了;课堂上学习讨论时,还没有听完老师的要求,便热热闹闹地展开了,讨论结束,你的意见还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意见不统一;当同学发言时,很多学生缺乏耐心或不听,或着急地插嘴、抢着答;在做练习时,有的学生不愿静下心来听老师读题释题,往往审错题意;作业也不按老师的要求做.看似热闹的课堂,却好像少了点什么?仔细想想,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讨论多了,可仔细"听"却少了一些.  相似文献   

11.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虽然在数学课中所占分量不多(每个学期至少一次).但由于是这次数学课程改革中增加的内容,从而备受老师们的关注.老师们关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内涵是什么:二是如何上好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虽然数学课改开展有好几个年头了,但老师们对这两个问题还犹如雾里看花.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次讨论(第37次),目的是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些研讨,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栏目去年推出的“课例点评-2006特别策划”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也有不少老师针对策划中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初一公民课教法、学法、考法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教法。我们在初一学生中通过问卷调查,听取对下列三种教法的意见:(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二)老师布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归纳总结;(三)教师启发讲授、学生讨论辩论,课内课外结合。结果,有70%的同学同意第三种;18.8%的同学同意第二种;11.2%的同学同意第一种。我们根据学生的意见,在教学中抓住四个环节:一是整个课的处理采取“启发、讲授、讨论、答辩”的教学方法,二是引用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剖析、讲解基本概念和定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应用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三是把作业和  相似文献   

14.
《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4期“走进课堂·争鸣”栏目刊登了两篇课例反思文章,恰好触及了当前课例反思的两极。品咀数遍,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什么样的课例才是我们需要的且具有反思价值的课例?并冒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与两位张老师讨论,以共同提高课例研究质量和课例反思效能。  相似文献   

15.
课例“圆的面积”(《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版2006年第1~2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刘冬梅老师不仅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后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这也是每个教师提高教学艺术,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笔者在此就课例中的几个问题提几点意见和建议,与广大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16.
<正>“丁零零……”上课铃响了,给我们上道德与法治课的程老师走进了教室。她走上讲台,大声地宣布:“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要开展特别的道德与法治课。”这话令我们不禁好奇起来:“难道是要演话剧?”“应该要上台表演吧!”正当我们热烈讨论的时候,程老师拍了拍手,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接着,程老师开始介绍这个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的特别之处:“一,这个学期,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以小组为单位讲课,每组四人,  相似文献   

17.
梁一萍 《考试周刊》2013,(17):170-171
<正>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喜欢自己上的课,可是又有多少老师能够真正做到。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的前提。有些教师的教学效果挺好,但学生对他的课不感兴趣,或感到枯燥无味,或感到负担很重,或对该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意见。这不能不说是教学工作的一种缺陷。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处理好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正>同课异构模式,既是新课改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课题,也是课堂教学手法多样性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具体反映.2015年12月南通、武汉、上海三地数学名师工作室举办了初中数学教学研讨活动,对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进行了讨论研究.活动安排了三位教师进行"勾股定理复习"课的同课异构教学,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教师在处理同一教学内容时的教学智慧.本文在此作简单介绍与评析,旨在与大家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9.
从本刊一九五四年第二期展开关于张发仁教育问题的讨论以来,各地读者陆续来稿发表意见,至今不绝,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只能将其中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的,逐期予以发表。在以往九期中,我们刊载了关于张发仁个性特点及其不良倾向得以发展的原因的研究和分析,也发表了何以没有教好他以及如何才能教好他的意见。同时,部分教过张发仁的老师,也报道了他们教育的过程并检讨了自己的缺点。这说明,我们这次举行的讨论会是受到各地读者的重视的,讨论会的收获是相当良好的。在这一期,我们登载了清江市文教科负责同志和清江市纪家楼小学与桥南小学两位曾经前后当过张发仁级任的老师的三篇文章。我们打算,讨论会到此就结束了。关于这一次讨论的总结,将在今后相当期间发表。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2007,(10)
一组文章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本刊2007年第9期全景式地呈现了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李伟臣老师的《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过程,许多老师读后,纷纷以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与我们交流自己的看法。老师们充分肯定了这种专题策划,我们也期待着全国各地的教研员和老师把你们经过深入研究的教学案例全景式地反映出来,在《科学课》——咱们自己的刊物上闪亮登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许多老师在充分肯定了李老师的探索精神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也对《磁铁的性质》一课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这种以诚相待、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探讨氛围,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有感于此,本期我们约请李伟臣老师谈谈他对教研员上"下水课"的思考,并选发了部分老师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