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否把握当代青年的脉搏是决定一张青年报纸是不是能够成为青年之友,青年知音的关键。以全市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上海《青年报》第二版《校园内外》针对当前中学生兴趣广泛,爱动脑筋,敢于创新等特点,及时地反映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  相似文献   

2.
《青年报》是新中国公开出版的第一份青年报纸。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青年报》已由当初的周报发展成为现在的日报 ,由原来一份报纸发展到目前拥有一个信息网络、两张报纸和三本杂志的规模。现在《青年报》成为上海报业主要传媒之一 ,并在全国青年类报刊中位居前列。那么 ,在《青年报》的发展中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呢?为此 ,本文拟对《青年报》近年的一些发展策略加以评析。一、准确的读者定位为《青年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青年报》是共青团上海市委的机关报。过去 ,它一直凭借共青团组织牢牢占领着团员、青年学生这一市场。但随…  相似文献   

3.
10月8日,新出刊的《青年时报》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青年时报》是由《浙江青年报》改版而成的,是一份面向大众,服务青年的城市早报。她的基本读者人群定为18-45岁。  相似文献   

4.
方仁 《传媒观察》2004,(10):13-15
在上海,《青年报》是很受年轻人喜爱的一张报纸。《青年报》伴随上海几代人一起成长,有非常辉煌的过去。毛泽东、邓小平都曾为《青年报》题写报头和题词。《青年报》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达到顶峰。红透长三角,当时发行量最高到了99万份,许多的文学青年是通过看《青年报》,在《青年报》发表文章而成长起来的。但是,《青年报》由于体制等等的原因,也衰落过,甚至在报业市场上被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5.
孙斌华 《今传媒》2004,(6):18-19
2003年9月,一张以追求纯粹的新闻为理念的报纸开始切入上海报业市场,为上海市民提供了一份丰富的新闻“早餐”。她追求“新闻、新闻还是新闻”的理念,“严肃、负责、大气、主流”的风格,着眼于打造“上海最好的报纸”。这就是2003年9月18日呱呱坠地的新《青年报》,她的啼哭声划破了上海报业的那份寂静,也搅动了上海的报业市场。今年9月,在上海文锦大厦11楼,《青年报》执行副总编辑郭煊向笔者阐释了这份理念背后的智慧。以真正的新闻撬动上海的报业市场问:《青年报》已经改版一周年了,一年来,《青年报》在上海报业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您认为这些成功从采编方面来说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从报纸意义上来讲,目前还不能说是非常成功,因为现在不像以前办报纸,做出来了一张报纸,市场接受了就是成功。现在的报纸成功还包括品牌是否达到了预期,采编队伍是否成熟,占有了多大的市场份额等等。当然还包括一些经营性的指标,如产值,利润等。《青年报》作为报业改革的探索者,更多诉求是通过采编队伍的调整,通过版面内容的扩张,和对新闻全新的阐释,让市场接受我们,得到市场回报。一年来,采编上的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整合了一支比较杂的队伍。...  相似文献   

6.
全国青年报刊首届“十佳”记者评选7月揭晓,马年华(《中国青年报》)、王建敏(上海《青年报》)、卢程(贵州《青年时代》杂志)、刘健(《中国青年报》)、张延平(《北京青年报》)、李国伟(广东《少男少女》杂志)、范庆锋(河南《青年导报》)、郑勇(《中国青年》杂志)、赵彬(宁夏《青年生活导报》)、温眉眉(广东《黄金时代》杂志)当选。他们是从40名候选人中产生出来的,代表了全国愈百家青年报刊的1000多名记者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韩剧深受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尤其是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引爆了国内收视狂潮.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调查问卷、焦点访谈和深度访谈法,解读以青年受众为主的纸媒如《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上海青年报》中对《来自星星的你》影视剧的报道框架,以及测量大学生群体在观看影视剧之后的行为及认知发生的改变.借此研究,以期为我国影视剧对外传播提供相关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青年报》是周报,一个星期才出一次,新闻是天天发生的,等不到《青年报》发表而其他报纸早发表了。青年界又是社会上最敏感最出新闻的部分,一直是各新闻单位注意的中心。《青年报》在一九七九年复刊以来,虽也曾  相似文献   

9.
上海《青年报》记者王建敏,以采写短新闻见长。最近,王建敏荣膺全国十佳青年记者的称号。本刊特约请他撰文,介绍他的采写心得。  相似文献   

10.
《小灵通漫游未来》初版本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全书不过7万字。这本小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写于1961年,出版于1978年。众多读者时隔20年后,仍记起这本科幻小说,使我十分感动:1998年,先是上海《青年报》“记起”了《小灵通漫游未来》“二十周岁”,来电约我写了《从“小灵通”开始的未来之旅》一文,接着上海《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凤凰”中文电视台、沈阳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青年报》等十几家报纸、电视台、电台推出了回顾《…  相似文献   

11.
全国青年报刊首届“十佳”记者评选7月揭晓,马年华(《中国青年报》)、王建敏(上海《青年报》)、卢程(贵州《青年时代》杂志)、刘健(《中国青年报》)、张延平(《北京青年报》)、李国伟(广东《少男少女》杂志)、范庆锋(河南《青年导报》)、郑勇(《中国青年》杂志)、赵彬(宁夏《青年生活导报》)、温眉眉(广东《黄金时  相似文献   

12.
严瑶  王珊 《今传媒》2012,(6):41-42
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以上海《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报》这三家报纸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的志愿者报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考察媒介呈现的世博志愿者形象,并进一步审视媒体所塑造和构建的当代青年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13.
1993年3月,中国大陆新闻史上第一张彩色对开日报《东亚运快报》在盛会来临之前创刊。隆重的首发仪式在上海的象征地外滩召开,东亚运组委会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龚学平出席仅式并第一个为彩色《快报》义务售报。这一新闻事件本身立即成为不胫而走的热新闻。《快报》的诞生,轰动了上海滩,震动了新闻界。漂亮的创刊号在人们手中传阅、传阅。主办这份报纸的不是实力雄厚的大报,也非谙熟体育的中央级专业报;填充大陆新闻史一项空白的,是上海青年报一批敏感,活跃、富有开拓精神的报人。青年报人抓住了机遇  相似文献   

14.
《Nhan Dan》(以下译作《人民报》)是一份越南语报纸.是越南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越南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于1951年3月11日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战争中创刊。并继承了由胡志明创刊的《青年报》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青年报在三年前发表报道,揭露一起大奖赛中的舞弊行为,被批评者不服,状告青年报和记者侵害了他的名誉权。陈平旁听了上海市徐汇区人民祛院审判全过程,采写了《青年报社批评舞弊引发新闻官司徐汇法院公正执法支持舆论监督》一文,情节曲折,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31日,上海《青年报》在知识信箱专栏中刊登了一篇题为《“梵天”和“安拉”的争吵》的短文,解释不久前印度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历史根源。文中说:“伊斯兰教一贯进行‘一手拿剑,一手拿可兰经’的征战”,“把猪奉为神明”等等。文章发表后,激起了上海广大伊斯兰教徒的强烈不满。从今年1月1  相似文献   

17.
张玲 《云南档案》1998,(5):34-35
<正>《云南青年报)是五十年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云南省委的机关报.报纸开辟有农村版和城市版,由于当时较全面地在青年中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他们投入到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因而具有较强的号召力,真正起到了党的政府的喉舌作用.《云南青年报)的创办始于第一份团内刊物《团的生活》.1950年,青年团云南省委开始筹建团的组织,随着一大批基层团组织的建立,就需要加强对支部工作的指导,对团员做好教育工作,使团组织在生产运动中进一步巩固发展,发挥好党的助手作用,于是1951年12月,团省委创办《团的生活》.《团的生活》当时为半月刊,发行范围限于团组织内部,以土改时的农村团员为对象,团省委通过这一刊物,指导他们积极参加土改.1952年9月,土地改革在云南全省基本结束,随着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转变为互助合作运动,团省委决定改  相似文献   

18.
《浙江青年报》自1999年10月斥千万元巨资改版以来,一扫以前沉闷的感觉,内容变得生动活泼,版面日趋新颖别致,一份对开八版的报纸零售价只需五角。但是,半年多时间过去,销量并不尽如人意,在杭州市区的零售量只有区区八、九千份。而在同一年初创刊的《都市快报》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达到了六、七万份的零售量。 比较两份报纸,可以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浙江青年报》有“特别关注”,《都市快报》设置了“特别报道”;《浙江青年报》有“天天服务”,《都市快报》则有“市民热线”;  相似文献   

19.
1922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杂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机关刊在上海秘密出版了.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毛泽东对它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和关注.20年代,毛泽东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理论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修改后就首先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犹如一声响雷,炸醒了沉睡的中国和迷茫的青年.其后,他的又一著名篇章《青年运动的方向》也在《中国青年》杂志上首发.  相似文献   

20.
在图书市场订数萎缩,青年读物印数下降之际,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活启示录》丛书却一枝独秀,当年重印3次。其中,《沉思与遐想》获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是“上海青年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整套丛书跻身上海青年最喜欢的三套丛书之列。薄薄的小本子,名不见经传的作者,不显眼的地方出版社,只有三年多编龄、尚未获得职称的“编辑”,1986年不景气的图书订数,……“天时、地利、人和”似无一具备,难怪预测者们都不敢持乐观态度。然而,这套小小的书居然冲破了困难脱颖而出,并成为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