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沟口健二的影片极具东方古典色彩,"能剧"在其影片中展现出了古老东方的神秘美。他以三种直观的视听语言方式将能剧植入电影中:第一,他是通过剧中人来表演能剧(或是去观看能剧)的情节来进行叙事、抒情等,这种舞台段落表演的表现方式是最为外化的,它是最直接的民俗元素符号;第二,通过电影演员本身的表演来进行表现,使电影具有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第三,通过大量的能乐来烘托电影的主题意境,丰富了能剧给观众带来的听觉享受。这种能剧美学在电影运用中的成功移植,对当代日本电影有着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源氏物语》看紫式部的"物哀"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十一世纪初叶的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中的"物哀"情调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文着意从三个层次分析了"物哀"的表现及深刻内涵,"物哀"实质上是以真实为根底,写触物的感动之心及由此引起的喜怒哀乐诸相.它既源于日本民族纤细温和的情感体验,又因受本土神道与佛教的影响而渗入了理性因素,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办学"是一个热门话题,阜阳市教育局所倡导并探索的"本土教育家"工程无疑为这个热门话题添加了鲜活的内容,我们试水"本土教育家"工程是基于什么考虑?我们如何为"本土教育家"定位?我们围绕"本土教育家"工程进行了怎样的探索?这些问题引起部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马莉 《家教指南》2023,(1):46-55
敦煌石窟壁画中,晚唐以降的花鬘图像与之前有着明显的区别,表现为单排五瓣花侧视串联的样式,形式简洁且富有秩序。从佛教典籍所载花鬘者“天竺多用苏摩那花”入手,通过苏摩那花的梵文意义、文献记载,以及植物学的相关内容,考证苏摩那花即素馨花。之后将敦煌石窟壁画晚唐以降的花鬘图像与自然界中的素馨花进行对比,认为图像花鬘就是素馨花花鬘。最后分析了此类花鬘图像在五代、宋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中大量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土建构"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本土主义的发展困境和生存之道.这一概念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全面地概括出大多数教育学本土主义者既强调国家民族文化认同,又积极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基本主张.在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建构方面,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能够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建构"之路,就是一种"回乡"之路.  相似文献   

6.
经过"本土实践"验证的理论才真正具有中国特色,扎根于"本土"的理论才能在国际视野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侧重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只注意到本土文化的"负迁移"现象,而没有注意它的"正迁移"作用.本文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9.
古小说"人化异类"模式与本土变形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人变化观念体现在异类间互化、无生命物与有生命物间互化、人与异类之间的变化.这类信奉进一步发展,很容易将某一特定异类同特定的人对应起来.而佛教轮回观念会同到本土变化观念中,逐渐占据变化传闻中的主要位置,后起的所谓神仙"谪世"母题,与此变化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不为无关.母题与"妖化真相"相通,还影响到古人对于域外传闻的偏见.  相似文献   

10.
"物"理"务"理"悟"理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好物理,应按照由"物"理、"务"理到"悟"理这三个阶段进行. 所谓"物"理,就是通过"物"--物理实验、物理现象引入物理概念,来研究物理规律,就是要以"物"喻出理的本质,以"物"明了理的内含,以"物"提示理的真谛.这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田中一光设计的戏剧海报作品中,能剧海报独树一帜。能剧海报多以日本传统的能面形象为基本元素,结合理性严谨的方格骨格,采用热情饱满的日本民族色彩,巧妙处理虚实关系,是民族与国际、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物哀"与"物感"--中日审美范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物哀"观表明日本审美观念与直观感受、感性认识相关联,重视人的感情态度,突出悲哀之情。"物感"观表明中国审美观念与哲理思考、理性意识相关联,注重情理统一。"物哀"受"物感"的影响甚大。二者的共同点是事物形象与内在感情的交融,物象触发情感,情感移注于物象,达乎情景融汇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非遗"广东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大力挖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不仅使学生学习到本土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而且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本土院校为例,就如何发挥地缘优势,结合地方音乐资源,创建学校特色文化,探讨国家级非遗"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高校传承和发展本土非遗音乐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民族唱法是西洋美声唱法(Bel Canto)的起源,是在18世纪歌剧大发展时定格下来的.现在"美声唱法"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唱法盛行全球,并且影响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本土唱法.而中国唱法所包含的戏曲唱法、民族唱法和曲艺唱法,是中国歌唱艺术的精华,因此我们必须在借鉴外来唱法和保持、发展本土唱法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将中国唱法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在诺贝尔科学奖109年的历史上,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处于无人折桂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这是继"李约瑟难题"之后摆在国人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人们把它称为"后李约瑟难题",也有人称之为"零诺贝尔奖现象".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是诸多原因所致,其中教育是一个主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要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6.
如何走一条班级发展与本土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本土自然特色资源万绿湖为载体,将湖文化与班级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班级教育活动,用"美景"育"美人",打造班级"湖文化"的育人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文学和马华文学史上都意义非同寻常的李永平,而作为离散文学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对本土的认知、开拓与身份认同无疑耐人寻味。通过以其《吉陵春秋》为中心,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吉陵考古:四不像哲学;2.真的恶声:"恶托邦"本土;3.旅行的本土:离散与游移。力图勾勒出旅行本土的独特呈现和其中吉陵的"恶托邦"社会的复杂特质,着力探究在"恶托邦"与旅行本土之间存在着繁复的增减关系。  相似文献   

18.
"海派"文化影响下的上海话词汇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洪捷 《文教资料》2008,(18):63-65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研究上海话,必须把它与上海本土文化——"海派"文化结合起来.本文基于"海派"文化的影响,探讨了上海话词汇的"海派"特色.  相似文献   

19.
简析"布什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后,"布什主义"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目前已凸现出五个特征高举"反恐"大旗,抢占战略要地;改变安全观念,注重本土防御;宣称"非友即敌",强化"单边主义";扩大军事优势,意欲"先发制人";追求"绝对安全",打击"潜在威胁"."布什主义"的目的,是要实现美国"单极独霸"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20.
"光"与"存在"(being)的关系问题是交叉于哲学史上存在论和知识论两大视域中的一个大问题.从存在论的视角来看,光作为创造之本、生命之源,是第一种存在;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光是开启他物,揭示他物,传达他物的存在.光既是世界的存在论起源,也是世界的认识论前提.依循存在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来探讨"光"与"在",对二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