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小说的内容、人物形象的刻划、叙述的语调、参差对照的写法等几个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观照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即一种“苍凉”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时间和空间是小说叙事的重要元素,作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背后隐着其特定的人生观念和审美趣味。张爱玲对时空的幻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关注,她不仅在小说中尽抒生命流逝、世事乱离之感,而且以灵活多变的时空变换机制描摹现实人生,表达苍凉的况味,时空在其小说文体中显示出审美与叙事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学具有一定程度的“世纪末”色彩,这是学术界很早就注意到的问题。鲁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写道:“那时觉醒起来的知识青年的心境,是大抵热烈而悲凉的,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是分明的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世间的华丽与苍凉、繁华与落寞,无不体现出一种苍凉美学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感情基调就是苍凉,与古典文学的苍凉之感不同,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不但是文体书写风格的体现,更是对现实人生的隐喻。透过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笔调,能让我们深深的感触到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生活百态以及个人命运的变幻等。同时,张爱玲笔下的苍凉之感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深层透视与关注,对当今时代的人性挖掘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观苍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认为,张爱玲小说悲观苍凉的基调源自其渗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意识,是中西两种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会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是趋于化境.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用惯有的苍凉的基调,细腻的笔触,诉说着女性独特而不容忽视的情感存在,其女性主义色彩体现得更为彻底与鲜明,同时在其作品中张爱玲坚持从人性的角度上来释放自己对女性情感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崛起于中国现代文坛。特殊的身世、经历,使她用其特有的方式把男女之间所谓的“爱”变得透彻起来,平凡男女曲折、跌宕的悲欢离合成了生命底蕴。亲情、爱情的失落,成为她小说表现的内容。她于轻描淡写中,勾勒出人性的本质,透露出作品中较为浓厚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11.
邱瑞洁 《文教资料》2008,(15):14-16
张爱玲散文虽以世俗生活为描绘对象,却往往能穿透事物的表面,表达出不同凡俗的理解和认识.这与张爱玲对世界和人生的悲剧性理解和感受不无关系,后者给张爱玲散文带来的是利与弊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体概说】明代小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才充分显示出它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地位。明代小说按文体总的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通俗小说两个系统。其中文言一支大体上是依循“志怪”和“传奇”的两种格局,注重于满足士人的审美情趣,几乎没有产生对小说创作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所以相对来说,有明一代,实际上是白话通俗小说的天下,它的发展和成熟,造成了小说真正繁荣的局面。明代小说可分为四大类:以《三国]义》为代表的历史]义小…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沦陷使她走上了作家之路。离开了当时的主导话语,张爱玲的女性小说表现了时代的悲剧,也表现了历史的悲剧。她的作品描绘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的女性在生活中丑态百出的悲惨世界,具有苍凉的真实感。如《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这些小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主题:对女性生存问题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来源于张爱玲成熟的女性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 ,“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 ,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 ,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面对人生的缺失 ,作家笔下常见的不是惨淡的决裂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和牵念 ,苍凉之中蕴含无限的眷恋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本以具体分析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本为基础,借鉴小说叙事学方法及美学悲剧鉴赏思想发掘作独特的叙事技巧,从而展示张爱玲是如何精到巧妙地安排调度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达到她对“苍凉”意味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的改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抑制的趋势,她的小说透露着一种"浮世的悲哀",对世事的透析,对人情冷漠的揭示,人本性的无情的剖析,亲情、友情、爱情在她的笔下似乎都变得那么虚无,那么无味。但在改编的影片中大体都没有体现这么冷气逼人,影视毕竟是一种娱乐形式,他们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需要,为了更适合观众的口味,过度的苍凉基调就不一定为观众所喜爱。改编后的作品大都少了那一点点凄美,而多了那一点点温情。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讲述的是殖民地时代没落家族、没落男女的苍凉故事,而且张爱玲常常能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娓娓道来,漫不经心,平静得近乎冷漠。于是苍凉的故事和冷漠的叙述方式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令人刻骨铭心、甚至毛骨悚然的寒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视角入手,将张爱玲小说分为令人、古人、洋人、“现代人”四个独特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在今人“冷眼”下揭示的乱世人性、历史视角下的时代悲歌、洋人视野里的中国“沉香”以及其“现代”文学观对文学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苍凉”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情爱世界的消解,人性的丑恶与自私,女性命运在环境和制度下的无奈、无力,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等方面,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做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对生存状态的描摹有着多重的丰富层面和表现形态 ,本文主要从无爱、孤独、无能这三个层面进行形而下的考察 ,从中映照出张爱玲小说底色的苍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