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剧《范张鸡黍》主要有元、明两种刊本,二者剧情出入不大,都歌颂了范式、张劭的深情厚谊,对元代卖官鬻爵和权要横行的现实也作了深刻地揭露与批判。元、明刊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形式构造上,明刊本在继承元刊本的基础上,修改了曲文,增订了曲白,大大增强了文学效果。但元刊本也有其保留价值,研究元杂剧不能重视明刊本而轻视元刊本,应将二者作为对照来研究。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桃花女》现存有两个完整本子,脉望馆本和《元曲选》本,这两个版本从题目正名、曲词宾白到情节结构和人物设置都存在一定差异。《元曲选》本比脉望馆本多出八支曲子,宾白更为整饰。脉望馆本语言更为舞台化,《元曲选》本则更为案头化。情节设置上两个版本也有少量不同之处,《元曲选》本还增设了丑角和搽旦。脉望馆本应当比《元曲选》本更接近元刊本。  相似文献   

3.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今存在的唯一一部元代人所刊的杂剧选,而《元曲选》是明代臧晋叔所编写的杂剧选。在对《看钱奴》元刊本与臧本的比较当中,发现两种版本在形式体制、曲文唱词、人物形象、情节构造、思想内容上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多处差异。臧本在元刊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宾白,修改了曲词,形式体制上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为丰富,体现了元、明两个不同朝代对于杂剧的看法,以及杂剧在流传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演进。  相似文献   

4.
耿金凤  李成 《文教资料》2012,(25):10-11
喜剧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虽然没有喜剧这一明确概念,但是不能抹杀中国古典戏曲中所呈现出的喜剧或者说是幽默特质。这种特质是中国古典文化特有的生成与积淀,可称为中国式的喜剧,它与西方喜剧相比也毫不逊色。本文试从《看钱奴》的喜剧因素入手,探究它的幽默艺术魅力,进而分析中国式喜剧所包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5.
元前期剧作家郑廷玉精心结撰的讽刺喜剧《看钱奴》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厚的文化意蕴。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细勘元、明刊本,将其文化意蕴归纳为4个方面:对元前期为富不仁、社会不公等罪恶现象的愤怒控诉;深切揭示金钱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腐蚀;殷切呼唤儒家传统美德;对神佛威力、因果报应等宗教迷信的宣扬。  相似文献   

6.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重要曲目,主要有元刊本和明刊本,两个版本在曲目结构、曲文内容和曲文思想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既是元明两代不同社会思想的体现,也是文学自身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没有笑便没有喜剧。郑廷玉《看钱奴》一剧通过运用巧妙的剧情设置、复杂的人物性格塑造、独具意味的人物宾白以及夸张、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凸显了此剧"笑"的艺术。从笑声中受众体会到中国古典喜剧中笑的严肃性和警醒性,彰显了中国古典喜剧寓教于笑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郑延玉的《看钱奴》是我国讽刺喜剧的著名之作。剧作描绘了一个“荒谬性”的世界,揭示了宗教、伦理与人性等各个因素中的背理性:同时运用了一系列“荒谬性”艺术手法,揭露了金钱控制下人的扭曲性,抒发了作者探索人生出路的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9.
比较元代剧作家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可以发现两剧均以塑“吝啬鬼”形象见长,其共同性在于,人物身份一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注意生活细节等,而差异性则主要是:《悭吝人》运用了误会,巧合手法并善于安排多个人物出场,两个吝啬鬼的个性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现有4个版本传世。其中,《古杂剧》明代顾曲斋刻本与臧懋循编《元曲选》明万历年刻本在曲牌、曲辞、宾白等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语言风格也不甚相同。《古杂剧》本是《望江亭》明刻本中制作较为精良的上乘之作,而《元曲选》本是后世最为流行的元杂剧选集。臧懋循在选编《元曲选》的过程中对元杂剧剧本的改动是造成二者文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汉高祖濯足气英布》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和《元曲选》本两个版本。从舞台表演体例来看,元刊本在开收场和人物上下场方面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程式,而明刊本则显示出了人为规范的痕迹。明刊本中的科介多且精细。在保持剧情基本走向不变的情况下,明刊本进行了大范围细节改动,使两版本形成了不同的场上看点。在随何出使的起因上,明刊本将被动改为主动,新添随何与刘邦之间的人物矛盾;在事件的结局上,元本突出战况汇报情节,明本兼重封赏情节。这一系列差异,既得因于杂剧的逢演必变,又体现了臧懋循的个人意志及时代氛围的影响。南戏也在滑稽戏份和脚色方面深刻影响着元杂剧的发展。元明刊本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的戏剧观,即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创作于元代的杂剧,在舞台上活跃了很长的时间,在进入明代之后,仍然是演出的主流。但是为了适应演出需要,艺人势必会对其做出种种的改变。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主要有元刊本与明钞本两个不同版本,其中元刊本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出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钞本与明钞本《单刀会》杂剧的异同,恰能向我们展现出明代杂剧演出对元代杂剧演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变,杂剧演出形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3.
杂剧《好酒赵元遇上皇》是元代作家高文秀的作品,在其流传过程中主要有元明两种版本。元刊本和明抄本在剧情、剧本结构、题目正名和演唱方式上大致相同,但体制、角色、曲牌曲词和科白等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元刊本保存了元代杂剧的本来面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明抄本顺应时代要求进行了改编,其价值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是郑振铎于1938年在上海发现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发现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大的文献意义和文化价值。自它被发现以来,对它的整理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元曲选》自报家门的判断句按是否受异质语言影响而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两大类句型.这两大类各小类在使用频率、表义特点、语用范围、附有色彩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文献比较,具有大体一致性,但又显出一些差异.它们大体上表现了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自报家门判断句的特有面貌.  相似文献   

16.
在对《死生交范张鸡黍》元刊本与臧本进行分析对比时,发现臧本在继承元刊本的基础上修改了曲文,增添了曲白,这显示出元、明两代不同的戏剧观念,也显示出杂剧的传承与创新及其舞台演出形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观点认为,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各本中的最早刻本,本通过对周静轩诗的考证研究指出,嘉靖本不是最早刊本,黄正甫刊本应早于嘉靖本出现,是今见最早刻本,而该本中没有题作姓名,嘉靖本题为“罗本贯中编次”是后来的事,因此,说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是非问句中,根据疑问手段的不同可分五类,以带疑问语气词“么”为主要形式。是非问句中疑问语气词有“么、来、那、哩、也、乎”六个,表测度义的疑问副词十一个,有敢系、莫系、怕系、恐系。疑问副词“可”在是非问句中起纡缓语气和搭衬语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元曲选》宾白使用的疑问语气词共8个:也、乎、来、那、哩、呢、麽、呀。根据时代特征分三类:文言中遗留的语气词“也、乎”,近代汉语普遍使用的“来、哩、那”,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麽、呢、呀”。通过分析可看到近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演义》残叶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介绍了《三国志演义》明刊本残叶,认为该残叶刊行于成化、弘治年间;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周曰校刊本、余象斗刊本作了比较,认为残叶在字上亲于嘉靖壬午本,疏于叶缝春刊本、余象斗刊本;认为残叶的存在打破了明初以来一百五十余年的“空白”,维护了《三国志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