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训锋 《文教资料》2009,(16):19-20
本文主要从文学的超越功利的角度,来解读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与奇妙的比喻,建构让自己灵魂小憩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2.
3.
朱自清的散文浓而不腻,艳而不妖,朴而不俗,素而不淡,超乎寻常的淡远的美。他的散文《荷塘月色》更叫人叹服。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文。(1)真挚深厚的感情的注入;(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3)对比映衬,多样统一的手法运用;(4)他不拘于从听觉写声音,而是用耳听,用心想像。唤起“联觉”,从而让触觉、听觉、味觉产生一个“通感”等几个方面来探求其本文的。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其写作文笔细腻唯美,所有的散文都被文学爱好者称之为美文。特别是其中的《荷塘月色》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们铺天盖地的研究和评论。《荷塘月色》将朱自清先生所有散文艺术融汇一炉,集中表现出朱自清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风格,给人一种真实的美感,直接成为朱自清先生的代表名作。本文针对朱自清先生与《荷塘月色》进行浅析,希望能够通过简单的讨论来找出其中的文学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5.
6.
一、不满现实,向往光明(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的彷徨苦闷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一流露出朱自清当时内心存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也展现了他在经受痛苦后,改于再次直面人生的狷介形象,这表明朱自清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他身上存在着中国传统人儒道互补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8.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写的不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而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此文虽经岁月淘洗,但愈益映射出人性的光辉,为现实生活中许多白天“一定”要说话、“一定”要做事的人们送去缕缕荷香,披上薄薄月光,献上心灵慰藉。  相似文献   

9.
10.
张之阳 《四川教育》2001,(11):30-3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 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 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自诞生以来,散文文坛就为之“颇不宁静”。八十多年来,解读者、分析者、质疑者、争辩者热闹非凡,尤其是对《荷》的“不宁静”情愫的探讨,莫衷一是。许多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荷》的真谛,有社会学的,有心理学的,有伦理学的,甚至涉及刮意识和潜意识等问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人们大多部认为《荷》一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各种版本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几乎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使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也深信不疑,都这么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叙事抒情兼具的美文。文中,作者不仅写出了月光下荷塘的特有风韵,更写出了清净幽深的气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出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心情,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曾经说过:“朱自清虽然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然贮满着那一种诗意”。这话说得很好。以诗人之笔来写散文,诗意惘然,确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特色。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腻,用语造句,极有功力,写来朴素自然,又时见匠心,每有新意,经得起推敲玩味。这些特色在《荷塘月色》中都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所作的《故乡》,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了重回家乡的故事,描写了回忆中的故乡,感受到了现实的故乡,同时衍生了构建理想故乡的愿望,表达了对于旧世界的不满,以及创造新世界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飞 《学语文》2022,(6):40-42
为适应鲜明的文体特色,借景抒怀散文的教学应当包括六个环节:寻找游踪,以梳理作者布局谋篇的先后顺序;赏析景色,以掌握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体验情感,以发现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特征,以推导作者描绘的景色的外在特征;推断人格,以判断作者的人格追求;挖掘内涵,以理解文章暗示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旨,历来众说不一.一说当时先生与其妻的关系不融洽,并举出文中诸如"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等例来证明妻对自己的不闻不顾,二人琴瑟难调,视同陌路,先生内心沉闷,借夜游荷塘排遣难宁的心绪.一说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意欲寻找一幽僻之地对月遣怀,并有当时的佐证材料.一说先生曲高和寡,知音难觅,面对荷塘,抒发一曲幽微难明的无奈感喟.还有一说,先生在上海和北京亲眼目睹了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洞悉蒋介石在全国的暴行,他自然不会视若无睹、泰然处之,所以内心"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以它独有的清冷、幽静的景色描写,深沉含蓄的情感表白,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问世以来.人们都公认它是一篇精妙的写景抒情散文,但其主题至今仍没有令人信服的论断。我们分析任何文学作品,都应从文本出发,并辅之以背景材料等因素综合考量。基于此。笔者认为本文的主题应概括为:人生的忧愁似淡犹浓。亲近自然偷来片刻宁静的喜悦似浓还淡。  相似文献   

19.
王飞 《中学文科》2007,(11):138-139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绝非纯粹描摹景色的美文,而是借助妙笔生花的诗意美景向读者勾勒出一次高雅的精神旅行,倾吐了一次非同寻常意义的自我人格提升。这次高雅的精神旅行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耀眼的流星,让读者驻足观望。回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朱白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问世己逾八十年,作为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自上世纪30年代起,就被各类语文教科书所选用,其艺术魅力可谓历久而不衰。该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应该归功于朱自清先生本人对古典诗歌手法的精妙运用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